因為相對於3、4指而言,2指較為瘦弱,而且自身甲牀也很小(指尖最尖),在手指訓練出一定支撐能力之前,初學階段2指相對來說更容易折指(1關節凹陷),因為不折指站不住啊。

至於5指,三關節凹陷的問題往往更普遍一些。


在一三指站穩的情況下,二指就會習慣性用更多的力量去摁壓,這種過度用力方式就會造成食指折指的情況出現。而四五指的問題多數出現在掌關節塌陷,這種掌關節塌陷的情況,會減少力量向手指第一指節使力的情況,反而似的第四五指折指的情況會比23指好。你可以用力握拳感覺一下,四五指第一指節的力量感覺肯定比2指明顯。

解決的辦法及效果: 「折指」問題的解決是比較簡單的,首先要解決學生手型的問題,方法同上,這樣手指伸展的問題就不會出現。這樣當作到自然手型時,手指是垂直於琴鍵的,這樣「落鍵」就不會產生「折指」的現象。而力量的問題要先用慢速練習來平和學生的情緒,取得「靜心」的效果,再練習均勻的抬落指和抬落手的動作,也就是教學法上說的動作標準練習。具體方法詳見《現代鋼琴教學法技術訓練》一文,一般在一個月內就可以解決「折指」的問題,而且只要保持手型和動作的準確,「折指」問題就不會出現。

  配合的訓練辦法:在以上調整的基礎上,再配合一定的手指要求。一是無論斷奏還是連奏,必須保持指尖同琴鍵垂直的狀態。二是注意坐姿要端正,手腕要放平。

錯誤的技術要求:「折指」問題表面上看是手型問題,所以老師一般都採用:要求學生放好手型,勾回手指,這樣似乎是解決的問題。但實際上由於勾指會造成手指更加的緊張


彈琴最容易讓人造成誤解的話就是「放鬆」,彈奏時的手部狀態應該是一種「積極」的狀態,就像你要伸出五個手指頭去拿一個很容易破碎的東西時的狀態。

當你有了這種積極的手指狀態,手指就不容易折指了。


恩。。。

個人的感受是,食指發力是非常違反生理結構的。

生理結構上食指發力和3 4 指一樣,原則上是沿著骨頭方向的。實際上,往往為了配合大指 或者單獨工作,在側邊方向也會發力——小指也會有,但一般發力沒有那麼大。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我的食指因為彈琴受傷多次。。直到分析後控制發力方法,就沒再傷過了。

很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食指日常都是在超過強度不合理的發力,在彈琴的時候,肌肉記憶的發力也是不合理的。

在真正的獨立性鍛煉中。。你會驚訝於手指本身的力量能有多弱,有時候連琴鍵都壓不下去,無法發聲。感受不到這一點的愛好者,或者專業學生,,其實也不懂什麼叫手指獨立性。


應該說除了大拇指和無名指,食指中指和小指都容易折指。


練哈農的方法不對,手腕位置太高,手指僵硬,手臂的力量無法傳遞到指尖,4,5指力量最小,不容易站立,表現為平躺。中指支撐力量最大,大拇指其次,食指又其次,所以食指最容易表現折指。


二指纔是你整隻手的中心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因為寫字握筆的姿勢,大多數人食指都是折著寫的,時間長了就習慣折了。


個人感覺,食指折起來比較容易,中指可能幅度沒那麼大,我寫字是就折食指。


一方面是因為食指的一關節反彎起來更容易。你可以試一下,同樣是折指,食指能夠彎折的角度,絕對比中指無名指小指要大。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到食指的時候都是在折指,導致食指折指已經成了一個習慣性動作——比如說你要去按開關,難道你是用指尖勾著去點嗎?那你可真精緻呢哈哈哈哈(這畫面太美不敢想)


不會啊。。。。。

其實除開大拇指與4指外,2、3、5指都很容易折指。

5指的折指原因,絕大多數與23指不同,屬於是先天結構過於脆弱的因素。

而2、3指折指,則必然是技術性問題。

即,所使用的手指力量,超過了關節能夠承受的限度導致的。

任某些人吹到天花亂墜都無法否認的一點就是,手指的運動能力是極其有限的。

而這種有限的運動能力的體現,則是使用的力量與運動,超過了相應的限度,將造成負面影響。

折指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5指方面,由於先天的承受能力遠遠低於其他指頭。

所以在演奏技法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區別。

而23指,則必然是使用力量過大造成的。。。。

而其實,正常的手指力量,應該是需要維持一個防止關節的折指的內在勁道的。

這個力量的需求,其實極其。。。。。稀少。

然而,由於需要額外對抗為了「觸鍵目的」而額外增加的手指力量。

從而。。。。。進入了死循環

而我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

「觸鍵目的」的完成,不一定非要依賴於手指。

也可以是前臂,也可以是大臂,也可以是其他發力運動!

不是一定依靠手指的抬落動作的。

帶動手指完成觸鍵,為什麼不行?

這是我當年練習抬臂斷奏,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想法。

而教學最終驗證了這個觀點。

臂力的運動能力,遠遠地超過了單獨的指力!

我們做個對照好了。

如果單純的依賴於手指運動機能。

手指的貼鍵運動的極限,是1分鐘800音速度。

而如果是臂力發力技術的旋轉,帶動手指完成觸鍵,則最佳理論模型,可以獲得1分鐘3000音的超高速(最佳理論模型極少在實際的演奏中出現)。

車爾尼299,第23首,左上角速度標記,1分鐘1008音的實際速度需求。

1分鐘84拍,每拍12音,每拍的單位時值就是附點二分音符!

講的很明白了。

作為國際公認的專業入門程度的教材,其難度較高的一首,是具有這樣的演奏速度。

而手指的運動極限,則遠無法達到以上!(專業入門程度)*。

由於手指的先天運動性少。

也由於鋼琴聲音強弱產生的原因。

即,速度。

琴鍵起落的速度,決定了擊錘敲擊鋼弦的快慢。

因此,很多完全沒有教學能力的鋼琴老師(佔據行業百分90以上),是提倡所謂的指力增強,機體鍛煉的說法進行關於聲音強弱方面的宣傳。

流傳出了所謂的,彈琴聲音強弱由「力度」決定的說法。

我的教學,所實踐得出的說法完全不同。

指力鍛煉之路其實並不可取。

我們的每一個發力點,都有相應的人體運動極限。

達到相應技術極限的百分80的數據之後,訓練效率天然的就會開始降低。

同時,也是開始進入到緊張狀態的根源。

單一的指力運動極限限度極低,如果想要依靠所謂的機體訓練,重複性訓練,略微拔高極限限度。

那麼意味著,你將長期處於高於百分80以上訓練效率的區間。

而這,就意味著高風險以及損傷。

所謂的專業領域裡,百分30左右的人具有職業病的原因在這裡。

哦,對了,專業領域指的不是能力達到專業入門程度。

而是大部分連專業入門都還遠遠未到的程度。。。。。

不同的發力點,耐受力完全不同!

所產生的運動形式,最終體現的運動極限,也有數倍的差距。

你依靠鍛煉機體極限,提高百分10不到的程度,對比一下子提升幾倍,應該選擇哪種?

所以,正確的選擇,是選擇一開始運動極限,就相對較高的技術!

這纔是王道。

而由於「觸鍵目的」的達成,以及不再依賴於手指,自然地,手指對抗額外增加的手指力量這個負擔消失,略微的手指力道,是保持非緩衝,既然有非緩衝當然有柔軟手指的緩衝狀態。。。這兩個狀態下給自己上的一個保險。

防止在觸鍵「過程裏」折指。從而降低演奏練習時候的風險。


那倒也沒有,比如我,手指比較軟,一著急不管是哪個都容易出現折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