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不需要給孩子定下良好的規矩?

當然需要。

而且要越早越好。

當孩子耍賴時,我們一定要及時改變,讓孩子按照規則行事。如果不及時改變,孩子很可能會變本加厲,最後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

「熊孩子」各有各的「熊」,但究其根源都其實是——缺乏基本的規則意識和自控力。而且,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規則意識養成最重要的是在0-6歲的童年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和孩子相處時,如果我們沒有原則,或者定了規則卻輕易妥協,會讓孩子失去對規則的重視和敬畏心。那麼,結果就是:

要麼養出「窩裡橫」的孩子,在家無法無天,出門膽小怯弱;

要麼孩子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更甚者藐視法紀、釀成大禍。

無論是哪一種,我相信,肯定都不是我們家長所願意/期待看到的。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呢?

我們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灌輸相應的思想。

1-2歲——秩序敏感期

規則要合理,重點在於預防

孩子一般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2~3歲——規則敏感期

開始叛逆,不能硬碰硬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

這是孩子的第一個獨立期,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

3~6歲——獨立意識漸強

溫柔而堅定的制定、執行規則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獨立意識漸強。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同時,他們也會不斷的嘗試,去試探規則的邊界在哪裡。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01先從遵守家庭規則做起

? 比如:

?孩子回到家進門時,要叮囑孩子把脫下的鞋子放到鞋櫃里;

?飯前便後要洗手;

?孩子用完的東西要及時放回原處;

?出去玩耍時,記得要遵守約定的回家時間;

?垃圾要按類放到規定的垃圾桶里,等等。

當孩子逐漸養成遵守家庭規則的意識時,出門在外,也就容易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共生活的規則了。

ps:在制訂家庭規則時,要讓孩子參與其中,一起進行討論與制訂。與父母單方面、一言堂式地制訂規則相比,孩子有了參與權,一起參與制訂規則,會更容易遵守這些規則。

02幫助孩子建立社會規則

? 在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家長要因地制宜,現身說法,時刻提醒孩子規則無處不在。比如:上下樓梯要靠右行,到超市購物時不想要的東西不要亂拿亂放;

?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讀一些有關社會規則常識方面的書籍或觀看一些有關社會規則常識方面的視頻資料。

讓孩子最大限度地了解社會規則,慢慢積累豐富的規則知識,樹立起規則意識。

溫馨提示:

1、家長在教育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習慣的時候,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即用明確的語言代替商量的語言。

?比如:用「該洗漱睡覺了」,代替「洗漱睡覺好嗎」;用「遊戲時間結束了,收拾東西,5分鐘後馬上回家」,代替「遊戲結束了,我們該回家了吧」。

家長在向孩子傳達這些信息的時候,要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這樣既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還可以給孩子一種「必須遵守規則」的嚴肅感。

2、制訂好規則後,一定不能打破規則,「必須」「絕對」遵守。這種觀點也失之偏頗。偶爾打破規則,讓孩子體驗一下「放縱」帶來的後果,可能比父母的說教更能讓孩子深刻體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我不知題主的意思是說像合同一樣,一條條羅列出來,然後去執行嗎?如果這樣,我認為不應該。

育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不是把一些死規矩去執行好就能培育出來。當我們有這樣的規矩在,我們就像給孩子戴上一個無形的枷鎖。而且當我們有一些這樣的條條框框出來時,我們手中像有一把懲戒尺,當孩子哪些做到了---表揚,哪些做不到---批評。可是做人做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是有彈性的

我目前遵循的教育理念是相信孩子有生命力。我們知道一顆種子(除了藤蔓植物),其他大多數植物都可以自行生長得很好,人也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肥沃的土壤,比如乾淨整潔的居家環境,濃濃的書香氛圍,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等。適當的點撥成長,比如當孩子做對事的時候,肯定孩子做的這件事對他品格方面的好處(例如孩子催你出門,表揚他守時的好習慣)。適當的陪伴,比如親子互動(親子共讀,親子共游,親子共樂等)。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複雜工程,需要家長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是羅列一些規矩就能解決問題的。就像國家法律,它只是底線,而想讓孩子向上發展,不應用條文來限制他發展的高度!

真正好的家規不是定的,是做出來的,比如孝順,比如勤儉節約等。


良好的規矩:對孩子身心發育有利、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的規矩。

這樣解釋良好的規矩,就不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了,而是家長能不能做到的問題。

事實上,「規矩」從制定方式到「規矩」具體內容,再落實過程,真正做到「良好」很不容易。能以開放的心態,不苛求自己、不苛求孩子,是能夠找到良好規矩的關鍵。

「規矩」如果能具體化為「規則」,更容易理解一致。樹立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對未來的成長很重要。而用「規矩」過多強調的是權威和服從,容易忽視規矩的合理性而單純考慮家長的意願。

孩子發自內心愿意遵守和追求的目標和行為規範,叫做規矩並不恰當。

孩子沒有態度,還不知怎麼處理的情形,規則、原則等明確指引性質的內容是有幫助的。可以叫做立規矩,也可以叫做講道理、做引導。

孩子有家長不期望的意願,你考慮「規矩」大約是要解決這類問題。事實上這些情形也確實存在。制定良好規矩的過程,也是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可家長主張的過程。沒有得到認可而強行約束,這樣的規矩其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良好的規矩。有可能對孩子的某些方面有利,但看不到的傷害會更嚴重。

言行規範得體,落落大方,是家長的期望也是孩子的追求。孩子成長過程中,衝突主要來自理解上的分歧,家長與孩子的追求主要特點是共同性。

多一點耐心,多用心學習、交流,就會少一些誤會。


當然需要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制定良好的規矩就更好的讓小朋友可以辨別好壞對錯 但是制定了規矩 大人也需要遵守做好表率 不然也是白制定哦。


當然需要,而且要從小立規矩。不過,要科學立規矩,首先家長要知道什麼樣的規矩是良好的規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