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來,我家的是和別人友好相處,要有禮貌,基本的禮儀都要做到(嘿嘿)


明理不為惡,自洽有風骨;

進取爭上游,家國在心中。

我是女生,父母給我的家訓始終如此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

從氏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顏氏家族中,顏之推和顏真卿闡釋了《顏氏家訓》中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的準則,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

《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脈相承,讀書修身,讀書振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也回答了錢氏家族為何會出現如此多院士的疑問。

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馬伯庸曾寫道: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透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凡事要靠自己

沒關係至死方休


好像沒啥大家風。我們家就我和我姐兩女孩子,現在都各自成家有孩子了。我爸從小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長大靠自己,不求多有錢,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這可能是我和我姐有孩子,都沒有淪為全職主婦的原因吧~


開心就會心情舒暢,舒暢了才會健康,所以健康第一,也就是自己開心第一。前提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


我小的時候,我們家的家訓是:你要獨立自強,不能指望家裡,家裡什麼都幫不上你,你以後走的越遠越好,我們不幫你,你以後也不用照顧我們。

現在我獨自一人在外打拚,發展好了,我們家的家訓又變成了:你必須湊到我身邊來伺候我,不然我就是白養了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