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水邊棧道散步,都要路過這片岩石,不知道是經歷了怎樣的歲月,使得岩石變成一層一層的,希望有懂得地質知識的人,給予解答。謝謝!


先不說什麼結論,我們可以先用地質的眼光做幾點基礎的觀察。

1.一上來宏觀特徵,我們看岩石的顏色

這裡最明顯的是兩大色塊,偏黑偏黃。到這裡我們可以做出一點推論,即黑的部分有機質含量比較多,黃的部分很少

2.這時候我們可以走進一點仔細看一看它的顏色

走進以後我們發現在黃的部分,大部分是偏黃的,其中夾有很細很細偏深色(也許是發紅,也許是發黑走進以後才能辨認,就先默認為黑色的吧)的很細的條紋(一號圈位置),那現在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推論,黃色有機質少的部分沉積時間很久,且相對連續,但其中有過極其短暫的沉積物質的改變。

再看二號圈 位置,這裡是黑色和黃色交替,大致來說這種交替還是相對規律的,雖然有時候黑的厚一點,有時候黃的厚一點,但總體還是很穩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具體還需要實地觀察,但我們可以在心中先假設一下認為這是由於一年當中季節的週期性變化而產生的

三號圈的位置,我們發現了一層顏色特別深的,有一定厚度的紋層。仔細一點的話,三號圈位置再往上,第一條紅線往下的位置還可以發現一層顏色相對深的紋層。這裡先不去解釋什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3.我們這時候再從宏觀的角度看一下,層理很明顯,一層一層的是吧。但是這樣還不夠,我們再走近一點觀察

我們這裡看到兩點:1.層理是水平的是相互平行的、2.層理是很直很直的。

關於層理是水平的,我們需要注意區分水平層理和平行層理。

++++++++++++++++++++++++++(不感興趣的就跳過哈

水平層理 horizontal bedding水平層理又稱水平紋層,其特點是紋層呈直線狀互相平行,並且平行於層面。水平層理層理的基本形態,常見者有三種: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和斜交層理。

(1)形成原因:一般認為這種層理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細粒沉積物在靜水環境中由垂向加積作用所致,物質從懸浮物或溶液中沉澱而成

(2)特點:層理的顯理是由於進入沉積物中的物質發生變更所致,如粒度變化、不透明礦物的分佈、雲母片和碳質碎片等片狀礦物的順層排列等。水平層理分佈廣泛,多在細粒的粉砂和泥質物中出現,常見於海(湖)深水地帶、閉塞海灣、潟湖、沼澤、牛軛湖以及淺海的中風暴浪基面以下等環境中。

層面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層理。水平層理表示沉積環境相當穩定。如深湖沉積

平行層理(parallel bedding)主要產於砂岩中,在外貌上與水平層理極相似是在較強的水動力條件下,高流態中由平坦的牀沙遷移、在牀面上連續滾動的沙粒產生粗細分離而顯出的水平細層,沿層理面易剝開,在剝開面上可見到剝離線理構造,平行層理一般出現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環境,如河流、海灘等環境中,常與大型交錯層理、底沖刷相伴生。

1)形成原因:平行層理的外貌特徵和水平層理相似,但屬於推移質,沉積粗,發育在粒度較粗的細砂和中砂岩中,而且沿紋層面易於剝開,剝開面上可顯示出剝離線理構造。成因:在高流速、底牀平坦時形成(不是靜水),如河流、海灘等。

(2)特點:平行層理(parallel bedding),主要由平行而又幾乎水平的紋層狀砂和粉砂組成(也就是說主要發育在砂岩中),一般特點是由顆粒大小不同的紋層疊覆,或是含有不同重礦物的紋層疊覆,或兩者兼備

(關於水平層理和平行層理的特點及其成因的論述是完全從「學科網-張中欣」那裡搬運來的,網址:http://wap.sciencenet.cn/blog-67001-925615.html?mobile=1)

++++++++++++++++++++++++++++++++++++++++++++++

這裡我認為更可是水平層理。

繼續,我們說層理是很直很直的,這說明瞭,這是一個在低能環境下的沉積,水流非常非常平緩

4.直接上圖

我們觀察顏色發生顯著變化的這幾個區域,至少在這個露頭上,深色和黃色之間可能是有一些些過渡的關係,但是始終還是不明顯。所以我們傾向於認為是一種突然的沉積物來源的改變。

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突然的改變呢?我們不知道,還得進行更多的研究。

那到目前為止:至少我們推測這是一套在低能環境下的深湖-半深湖(當然也可能不是湖啦,至於深度的確定,我們可以看看有沒有留下什麼古生物化石,或者有沒有還原環境下的礦物,比如黃鐵礦之類的)的沉積,其中發育有季節性紋層,也有因環境迅速變化而導致的一段相對穩定的,厚度較大的黃色物質的沉積

先觀察到這裡,趕著去上班,喊我客人喊我端盤子了


這是一種簡單的、典型的沉積巖,是地殼岩石三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之一。沉積巖在地殼上分佈最廣,但佔比最少,只分布地殼的表層。碎屑物質經過風化、搬運、分選、磨圓等遷移後在海水、湖水、冰川中沉積下來,再經過壓實、脫水、膠結甚至結晶成巖而成,當然沉積巖還有化學沉積巖如灰巖、膏鹽,或生物成巖如磷塊巖等。

圖片上的岩石完美保留了沉積時形成的漂亮水平層理(關於水平層理其他答主已經介紹的比較專業,每一韻律層都有特定的物質成分及結構),還發育了穩定的韻律層,即黑-黃-黑-黃巖層交替變化,這說明瞭當時海水(顏色,結構,及產狀構造來看具有封閉-半封閉還原淺海環境特徵)深-淺-深-淺有規律交變化的過程。而且成巖後抬升成山後,並沒有遭受複雜的構造運動改造,沒有掀斜、褶皺彎曲,沒有劈理、褶理,看樣子也沒有旋斑壓力影雪球等塑形變形構造,也沒有烘烤熱、交代變質等現象,應該位於陸臺內部穩定的環境。


首先,這應該是薄層狀的粉砂岩。

其次,為什麼會是薄層狀的呢?這是因為巖層沉積過程中,水環境比較穩定,那麼什麼環境是水體穩定的呢?答案很有可能是內湖,並且沒有大的河流進出。

第三,為什麼有顏色差別?很有可能是氧化環境變化導致的。有幾個知友說是季節性的,我不這麼認為,原因有二:1,穩定水體沒有這麼多的沉積物;2,季節性氧化條件不會差異這麼大的。所以我估計,環境差異週期應該比較大,幾萬或幾十萬年不等。


看圖片,該岩石巖性應為沉積巖或變質巖中板巖,這種一層一層的應為層理構造或變餘層理構造或板狀構造,它的成因是岩石原始沉積階段沉積物成分,粒度有差異而致。其實在自然界中,沉積巖的層理構造是很普遍的,碎屑沉積巖一般都具有層理構造,當層為薄層時,就表現為圖中這樣。


看不清細部特徵和礦物,不能確定是沉積巖還是片岩或板岩


這種岩石是因為沉積環境週期性變化造成的,比如一年四季的變化等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