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知乎這種問題這麼多?

有視覺不代表有欣賞藝術的能力(美術史、社會學、哲學、日常訓練等)

有欣賞藝術的能力不代表有表達藝術的能力(技術、獨立思考)

你看你懂1+1,也不代表你懂高數啊,你聽得懂流行音樂,也不代表你聽得懂實驗音樂啊,你天天喫大米,也不代表你懂農業啊

就不能把一門自己初次進入的學科給予尊重和學習麼?

有視覺就能判斷藝術高低?

那讓研究藝術一輩子的人不用幹了。

怎麼辦

學啊

知乎也治不了病

還是多買點書多看點畫展多自己試一試吧

憂愁臉


好傢夥。

你的問題裏先是給藝術打上引號,說明你其實心裡並不認同那些東西是藝術。自己已經戴上了有色眼鏡,先入為主的看待,那麼東西不是藝術,只有你自己看得懂的是藝術。

還有一個「我們」,一下子拉了一大幫子人到你這邊來成為「我們」,給自己增添了認為那些東西不是藝術的底氣。我一個人這樣說總是顯得有點兒勢單力薄,那麼有了「我們」便可以獲得力量,好像人多真的有了更多的底氣和話語權。

知乎怎麼老是在藝術方面是這樣的問題。讓我不得不懷疑真的是我們國家美育問題大大的,還是藝術在人們面前是這樣一個被扭曲,都是忽悠傻子的東西。

姑且認為你是真心提問。那麼不說藝術,拿其他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的例子類比舉個例子。

都學過數學。數學這東西不像藝術,誰都可以裝模作樣的發表觀點。或許裝模作樣這個詞用的有些過分,因為藝術的表達就是傳達給別人得東西,總之用來說明問題就行。因為數字的高門檻和難度,使得我們對那麼數學領域獲得大成就的人或者理論無法質疑。為啥,簡單,不懂唄。所以沒有問題這樣問:為什麼有些我們看不懂的「數學定理」,卻會被那些評委覺得是了不起的創造而授予獎項呢?

而且我再揣測一下,「那些喜歡花大價錢購買抽象畫的人」喜歡「我們」看不懂的「藝術」,問題出在那些「喜歡花大價錢購買抽象畫的人」而不是「我們」。

說這麼多,就是一句話。

不懂就學啊。

連我學了這麼久藝術也不敢說都懂了,照樣每天都在學習提高,照樣會遇到很多看不懂的作品。憑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靠著淘寶美工和快手抖音薰陶得到的一點兒美感就覺得別人都是傻子,自己知道的纔是「藝術」了?


有很多人會疑惑,「不就是很多顏色堆上去嗎?我也會!」 「真的不是把調色盤放在牆上嗎?」 「小孩子畫的都是抽象畫!為什麼他能賣2億?」

具象的風景、肖像、靜物或場景相對容易被欣賞和理解。但是如何欣賞抽象藝術呢?我們常常不確定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也不確定我們該有什麼反應纔是對的。

所以,抽象藝術的魅力究竟在哪?

這個問題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這裡我盡量簡短意賅。

在抽象藝術出現之前,藝術一直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主體:內容,也就是畫家們總要畫點什麼具體的東西。哪怕畫家在表達方式上已經各種個性、各種流派了,但他們還是不得不依託一個具體的事物。

這促使當時的畫家們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不藉助內容來表達藝術?就是說,只用顏色,筆觸,構圖等——也就是所謂「繪畫形式」,來傳遞一種審美呢?

於是,出現了抽象藝術。

最早期的抽象藝術家們想說,繪畫並不一定非得畫什麼,哪怕純粹的顏色和形狀的組合也能夠表達出審美和情感來,當時的評論家為他們總結出了一個信條,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在他們看來,內容是有時效的——你現在看文藝復興的聖母和耶穌很難心生感動——但形式永遠不過時。

人們經常吐槽不懂畫的人評價一幅畫的好壞是「像」與「不像」。這裡的像和不像涉及到的是敘事功能,而這種表訴功能通過文字和語言也能傳遞。所以抽象畫家們認為繪畫形式,顏色、筆觸、構圖,纔是繪畫的本質(這裡說的是繪畫,不是藝術)。

抽象繪畫的鼻祖康定斯基,《第8號構圖》,140.0×201.0cm,1923年

抽象藝術是一種藝術家運用色彩、形狀、形式和手勢標記來達到獨特美感、並在許多情況下引起觀眾深刻情感反應的綜合藝術流派。

除了點線面的美感的全局控制能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抽象繪畫的標準:情感。

畫家羅斯科為人很深沉,他一直想用色彩來表達悲情。他的油畫作品筆觸很凌亂,層層疊加,燈光下閃著油彩的光亮,配色往往真實地帶有悲劇的情緒。

如果你看過《色彩的性格》,你就會知道這種明確的色彩情緒的觀念,到二十年後才確立起來,現在已經廣泛地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針對有關情感和特徵的200個概念,作者愛娃·海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不記名調查。調查是圍繞色彩展開的,比如:愛情是什麼顏色的;幸福是什麼顏色的……

觀眾在羅斯科的作品前

最終羅斯科自殺了,自殺前不久他剛辦過一場聚會,《從杜尚到波涅克》中寫道:「其中一個人回憶說:『那是她平生去過的一個最悽涼的聚會』,羅斯科的畫室中掛滿了他創作的黑色畫面。這批畫在他畫室的四周圍著他,擋住了從外面進入的光線,他被黑暗包圍著。」

1964年,羅斯科受約翰和多米尼克·德·梅尼爾夫婦的委託,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創建了一個充滿他的畫作的冥想空間。這個空間包含了14幅黑色的畫。羅斯科在後期變得極度陰鬱,他描述自己的作品:「想探尋自己到底能把光變得多麼黑暗」 ,並希望他巨幅的畫作「像一扇門一樣把你吞噬」。可悲的是,羅斯科在1970年自殺了,他沒有活著看到在1971年竣工的教堂。

so,色彩、筆觸、構圖、情感......這些都是我們「看不懂」的藝術的重點所在。


「我們」-代表的就是部分人羣吧。不談現在藝術品的商業操作和市場運營來說,認識藝術也是讓大家用更多元,更包容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和作品。而且對於藝術品的認知和喜歡,會因為你生活經歷的增長不斷的變化。你怎麼知道10年後的你不會喜歡抽象畫呢?

很多人小時候不愛喫的東西,長大了就是「真香」。

不過,有一部法國電影《不可碰觸》裡面就有諷刺到上流社會收藏藝術品,有錢的法國富人讓他的貼身管家,一個法國底層的黑人,創作一幅抽象畫。然後,掛在有名的畫廊售賣,最後還高價賣出了。也是因為,這個黑人先對畫廊的那些抽象畫嗤之以鼻,跟他老闆說這種東西我也能創作。


因為就不是用來欣賞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