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江湖與朝廷分割,沒有渠道送武功祕籍去讓宋軍練。另一方面是江湖人士大多不懂戰爭,也不願意去管戰爭。

基於新修版。

金庸小說裏江湖與朝廷是分割開的,在《天龍八部》裏,大宋朝廷連打醬油的都不出幾個,和江湖人士更是沒有任何交集,少林寺找誰推廣他們的武學?朝廷又為啥要讓一羣沒打過仗的和尚指揮他們訓練軍隊。江湖人士估計也只能走掃地僧模式,在禁軍教頭枕頭邊放武功祕籍,然而人家又不一定去看

老僧又道:「居士第二次來借閣的,是一本《善勇猛拳法》。當時老僧暗暗嘆息,知道居士由此入魔,愈陷愈深,心中不忍,在居士慣常取書之處,放了一部《法華經》、一部《雜阿含經》,只盼居士能借了去,研讀參悟。不料居士沉迷於武學,於正宗佛法卻置之不理,將這兩部經書撇在一旁,找到一冊《伏魔杖法》,便歡喜鼓舞而去。唉,沉迷苦海,不知何日方得回頭?」

江湖人士大多不懂戰爭,也天生與戰爭分割開來,即使是規模很大的江湖組織,能打仗的人也不多,比如天地會,最大的愛好是開會,沒幾個會打仗的

天地會的英雄豪傑當然不會隨便拍人馬屁,只是除了師父陳近南和吳六奇之外,大家只會內功外功,不會帶兵打仗。師父的部將林興珠是會打仗的,可惜回去了臺灣。

比如明教總壇,根本不管戰陣,什麼左右使法王散人,包括其他的「羣雄」,大敵當前不能獻一策,關鍵時刻還得靠張無忌現學現賣

楊逍道:「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乾淨!」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稟報,總壇也管不著他們。

原來張無忌翻閱《武穆遺書》,見第一章便說:「治軍之道,嚴令為先。」他知這些江湖豪士向來人人自負,各行其是,個別武功雖強,聚在一起卻是烏合之眾,若非申令部勒,令人人遵從指揮,決不能與蒙古精兵相抗

所以說對於江湖人士來說,讓他們理解練兵就像理解量子力學一樣困難。慕容博則是借著「量子」名頭推銷產品的不法商家,輕輕鬆鬆就騙了大宋羣雄。


讓宋軍練了更容易泄密,遼軍不需要出動精銳去少林搶書,抓幾個宋國小兵逼供一下就可以。

另外大家可能覺得遼軍體質比宋軍好,更能喫苦,同樣習武遼軍的加成會更大。


搶祕籍那只是慕容博為自己的陰謀編的謊話,事實上那些武功祕籍在統治者眼中狗屁都不是。

因為:功夫再高 也怕菜刀。

頂級高手神拳無敵進了皇宮被侍衛們砍成肉醬,出場牛哄哄神龍教被正規軍火炮轟成渣。

用事實證明金庸小說中塑造的牛哄哄的什麼各種幫派,江湖豪俠,一代宗師等等在統治者眼中也就是一羣「屁民」。戰鬥力在正軌軍面前都是渣渣。

看看頂級高手對陣正規軍的危急:

軍中擊鼓鳴鑼,立時有三個百夫隊圍了上來。其餘軍營卻是寂無聲息,毫不驚慌。周伯通奪了兩枝長矛,當先開路,黃藥師和一燈各持一盾,倒退反走,抵擋追兵,四個女子居中,向前急闖。好在身處蒙古營中,敵兵生怕傷了自己人馬,不敢放箭,少了一件最厲害的兵器。否則若在空曠之地,萬箭齊發,周伯通、黃藥師等便有三頭六臂,又怎能抵擋得了。七人邊戰邊進,敵兵卻愈聚愈多,數十杖長矛圍著七人攢刺。周伯通、黃藥師等掌風到處,敵兵矛斷戟折、死傷枕藉。但蒙古兵剽悍力戰,復又恃眾,竟不稍卻。 周伯通笑道:「黃老邪,咱們三條老命,瞧來今日要斷送在這裡了,只是你怎生想個法兒,把這四個小女娃兒救了出去。」

五絕對陣幾百人就要喪命了....最後還是靠軍隊救得性命:

郭靖在城中聽得北門外敵軍擾攘,奔上城頭,只見幾個火頭從蒙古營中衝天而起,知道有人在敵營搗亂,忙點起二千人馬,命武敦儒、武修文兄弟殺出城去接應。

再看看倚天屠龍記中幾千武林高手齊聚的少林屠獅大會,差點被兩萬蒙古軍全滅:最後靠的還是徐達常遇春的軍隊救命。

羣雄先前均想縱然殺不盡韃子官兵,若求自保,總非難事。但適才一陣交鋒,見識到了元軍的威力,才知行軍打仗,和單打獨鬥的比武確是大不相同,千千萬萬一擁而上,勢如潮水,如周芷若這等武功高強之極的人物,在人潮中也是無所施其技。四面八方都是刀槍劍戟,亂砍亂殺,平時所學的甚麼見招拆招,內勁外功,全都用不著。若不是明教五行旗以陣法抵擋陣法,這時少室山頭定然已慘不堪言,少林寺也已在烈火中成了一片瓦礫了。

一個黃藥師可以輕鬆殺十個士兵,但一千個黃藥師正面對陣一萬軍隊,如果不逃跑,結果必然是被圍而全殲。誰給你見招拆招,用盾牆長矛陣圍起來平推+箭如雨下,效率極高。參考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最後的片段。

所以在金庸的世界裡,全天下所有的武林高手加起來,在手握軍隊的統治者眼中也就是個「屁民」,沒有任何威脅。

真正有威脅的是裝備火器的千餘羅剎兵,能夠對抗幾萬大軍不落下風。

什麼九陰九陽葵花寶典?科技纔是王道!

最後鹿鼎記就直接闡述了這樣的中心思想:

拋棄幻想,回歸現實,幫派再強,強不過ZF,拳頭再硬,打不贏社會。你什麼一代宗師?老老實實趕緊滾蛋!看清楚了,這裡是華山派 出所。

什麼天縱武學奇才,什麼武功祕籍,都是狗屁!

要想混的好,什麼天賦高都不如情商高,什麼招式兒都不如「會來事兒」!


因為本來這件事情就是慕容博捏造出來的,嚇唬嚇唬少林寺而已,不管是大宋還是大遼,都沒興趣搶什麼少林祕笈

主要是因為少林武功修鍊時間太長了

澄觀見韋小寶什麼拳法都不會,也不生氣,說道:「咱們少林寺武功循序漸進,入門之後先學少林長拳,熟習之後,再學羅漢拳,然後學伏虎拳,內功外功有相當根柢了,可以學韋陀掌。如不學韋陀掌,那麼學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韋小寶口脣一動,便想說:「這大慈大悲千手式我倒會。」隨即忍住,心知海老公所教這些什麼大慈大悲千手式,十招中只怕有九招半是假的,這個「會」字,無論如何說不上。只聽澄觀續道:「不論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聰明勤力的,學七八年也差不多了。如果悟性高,可以跟著學散花掌。學到散花掌,武林中別派子弟,就不大敵得過了。是否能學波羅密手,要看各人性子近不近。像凈濟、凈清那幾個師侄,都在練習羅漢拳,他們的性子不近於練武,進境慢些。再過十年,凈清或許可以練伏虎掌。凈濟學武不大專心,我看還是專門念《金剛經》參禪的為是。

澄觀微笑道:「師侄從十一歲上起始練少林長拳,總算運氣極好,拜在恩師晦智禪師座下,學得比同門師兄弟們快得多,到五十三歲時,於這指法已略窺門徑。」

  韋小寶道:「你從十一歲練起,到了五十三歲時略跪什麼門閂(他不知「略窺門徑」的成語,說成了「略跪門閂」),那麼一共練了四十二年才練成?」澄觀甚是得意,道:「以四十二年而練成一指禪,本派千餘年來,老衲名列第三。」頓了一頓,又道:「不過老衲的內力修為平平,若以指力而論,恐怕排名在七十名以下。」說到這裡,又不禁沮喪。


少林武功要想練成高手,少則二三十年,多則四五十年甚至更長,哪個王朝等得了那麼久訓練軍隊?

所以實際情況就是不管是大宋還是大遼,都沒興趣搶什麼少林祕籍……

蕭遠山之所以看了30年的祕籍都沒帶回大遼,就是因為他知道遼國那些人根本沒有興趣讓他練這些祕籍 就是嚇唬嚇唬少林寺出出惡氣而已


金書里名門正派的武功基本都是厚積薄髮型。。。不練個10年以上,你可能還打不過10個壯漢那種。而哪怕最精銳的部隊誰有空給你練個10年以上再上戰場。

要論戰場武學,還是首推龍象般若功,哪怕資質低下的人,一年都能練成第一層,每高一層時間加倍。那麼資質普通的人,是不是半年就可以練成第一層了?精銳部隊花個一兩年保證人均1-2層龍象般若功不香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