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一般不鼓勵年輕人跳出舒適圈。社會一向是在有必要的時候,一腳把年輕人踹出舒適圈。

而這一腳往往沒有任何警告。

舒適圈要是真舒適了,各位早就在環境加持下走上人生巔峰了。

好的生活環境,向來都是需要不擇手段,不計代價的去爭奪,守衛和建設的。

一線城市的好房子就很舒適,但至少要一千萬才買的到。但一個身無長物的知乎精英,顯然無法舒適的賺到一千萬。

這個世界沒有多少安全優質的庇護所,年輕人所謂的舒適圈只是在風平浪靜時海面上的浮舟罷了。

因為脆弱不堪,所以才無人爭奪,看著歲月靜好。

這類舒適圈,也就是個暫時撐不著餓不死,不太痛苦的生活環境。

這種環境,眼光稍微長遠一些來看,就會發現實在不算什麼好地方。

在舒適圈生活不難,但建造和維護這個環境並不容易。

長時間的單一生活環境,會降低人的適應力。

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一方面,舒適圈本身在天災人禍/技術革命/社會變革下面前十分脆弱。

另一方面,你也需要更強的適應力,來應對必然到來的各種挑戰。

這樣看來,趁年輕主動跳出舒適圈,增強一些適應力,多學點東西很好。

但是,大多數人的條件不足以支撐這種解決方案。

輕鬆適應新環境,甚至在新環境里得到高質量生活,向來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

你們披荊斬棘折磨自己一生,在盡頭的並不是永生,而是必然的衰弱和死亡。

一個穩定的舒適圈,是你們充滿了折磨的生命中難得的恩賜。

而在舒適圈裡的平庸生活,可能是你們這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對於少數猛人而言,尋求適度的折磨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對於實力平平運氣一般的人而言,惡劣的環境只是惡劣的環境。

惡劣的環境會帶來傷痛,傷病,折磨,氣餒和恐懼。

大多數在舒適圈裡都活不太好的人,出去了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受苦。

但你不出去,你又怎麼能知道自己只是個垃圾,從而建立起自知之明的體系呢?

在當今社會上,我們有些人鼓勵年輕人跳出舒適圈。

我們只是希望在社會把年輕人踹出舒適圈之前,能提前對著他們的屁股來上一腳。

把他們紙糊的舒適圈踩個粉碎,把他們重新丟回荒野之中。

因為這就像逼著年輕人展開「大逃殺」一樣。

很好玩。


這都是成功主義的洗腦,人活著整天想著跳出舒適圈,人活著就應該自虐,就應該瘋狂追求成功和慾望。這都是很扭曲的心靈雞湯,那些不斷跳出舒適圈的人為了什麼,目標搞清楚了沒有?人生是為了幸福還是更偉大的目標和更多的金錢,金錢和自由,慾望和健康兩者如何去平衡,這才是人應該想明白的問題。不要動不動就跳出舒適圈,和本能作對。。普通人可以有舒服的不那麼成功的一生,不要總是把強者邏輯灌輸給每一個人。

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人生模式,這才是最關鍵的。然後根據自己選擇的人生模式去自然的努力就夠了。不要教條化理解這些偏執的片面的心靈雞湯的話語。因為這些話都不保證你成功,你成功了說啥都是對的。


為什麼是年輕人,為什麼不是鼓勵馬雲王健林捐掉所有身家再從街頭擺攤做起,找虐是神經病,得治。


這個觀點放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意思

如果是讓我跳出舒適圈去接受新的觀點、新的知識、新的朋友,我非常願意跳出舒適圈。

但如果是讓我跳出舒適圈然後去用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競爭,我可去你的吧。就比如說一個對管理工作沒興趣的普通工作者,你讓他跳出舒適圈,努力往上升當高管,讓他上個MBA、上個英語培訓班走上人生巔峰,有意思么?非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跟別人斗么。


舒適誰都喜歡,社會的發展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都過得舒適,我想年輕人追求舒適,希望過得舒服,無可挑剔,只是趁年輕,多打拚,為將來過得更舒適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在看得到的歲月里,人類社會還難於做到讓每個人都很舒適而不用付出努力,一般情況下,多付出多打拚,收穫才會更多,收穫更多,過舒適日子的物質基礎就更牢固,因此趁年輕跳出舒適圈,努力奮鬥,不失為好的做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