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義憤填膺確實可以理解,但是陷入了幾個誤區。

我要告訴題主三件事:

1、「華語金曲獎」是個不受業內認可的、沒有公信力、沒有參考價值的野雞山寨獎項。

2、華語樂壇唯一相對權威、有參考價值的獎是「臺灣金曲獎」,這個是現在的蔡徐坤完全沒有能力拿下的。

3、「華語歌曲」≠「中文歌曲」,用英文唱的歌曲也可以是「華語歌曲」。

【再更新追加一件事:

我懷疑題主的圖是假的,題主可能被耍了】


關於第一點,已經在我友人 @譽王 的這篇答案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

如何看待蔡徐坤獲得華語金曲獎的歌裏沒有中文??

www.zhihu.com圖標

既然是野雞獎項,那就沒什麼值得在意的。這種沒有公信力的獎項、榜單現在有很多,對於想找到好音樂的聽眾來說,全都是沒有價值的。但在資本的運作下,這些虛假的獎項和數據都能為它們所要包裝的流量明星製造勢頭,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粉絲進行了洗腦宣傳,或者說,這種東西就是收智商稅的。

當然,這個獎項上可能也是有好歌的,也有些好歌因為在一段時間裡傳播很廣也上了這些野雞獎項,這也是正常現象。畢竟也不是所有流量明星背後的資本都只找這一個獎項——反正野雞獎和平臺、榜單多的是嘛,所以還是有別的方式和渠道來收智商稅的。

不過你可以這麼說:「有實力的明星就沒有買榜或者買野雞獎的可能性嗎?」這個話當然是不假的,因為主流歌手不止要立足於音樂圈,也需要在娛樂圈生存,有時借用一點流量明星的套路也是情有可原。但為什麼普通大眾會對這些實力歌手有所寬容?說到底,還是作品質量。如果榜單上的作品裡能讓更多聽眾去接納認可,自然質疑其上榜合理性的聽眾就會少。

但如果你因為知道可能也有好歌得了野雞獎、上了資本操縱的榜單,就去關注這些東西的話,我覺得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有幾個人買正品名牌會去上淘寶特賣?

關於第二點,我想不用太多補充。雖然臺灣金曲獎被認為有一些諸如「偏袒臺灣人」這樣的問題,但是標準的嚴格、評審的權威還是要遠高於華語地區其他幾乎所有獎項的。

不過因為我們通常都把「臺灣金曲獎」簡稱「金曲獎」,纔有了很多類似「華語金曲獎」的山寨。

第三點。很多人意識不到的一個事情是——「華語樂壇」這個詞語所指代的,側重點不在於歌詞所使用的語言,而在於所對應的聽眾市場。「華語歌曲」和「中文歌曲」有著很大的交集,但不能說成是一回事。《wait wait wait》當然不能算「中文歌曲」,但它依然是「華語歌曲」,它上的榜單也是「華語榜單」。

很多華語藝人在作品裡使用英語,其理由籠統地可以劃分為「文化」「藝術」和「商業」幾重原因。

「文化」層面的原因,比如歌手本身帶有外來文化背景,或者需要用特定的語言來進行更適合表達。李玟、林俊傑、王力宏、王若琳的英文歌曲都是這種代表:

林俊傑《Cinderella》:

Cinderella?

music.163.com圖標

有些時候出於「藝術」上面的考慮,創作者有意製造一些相對於聽眾的「疏離感」,這個現象在獨立、小眾的音樂人裏多見:

Scarlet Horizon《Roches Prophecy》:

http://music.163.com/song/547969556/?userid=1289766479?

music.163.com

?「商業」方面,比如打開海外市場、打造藝人形象等等。比如這首幾乎沒有跳脫出初中英語的但能讓一部分飯圈girls感受到「國際範」歌曲《wait wait wait》

很多人會吐槽華語歌手用外語唱歌聽不懂,這完全是思維受侷限,創作者完全沒有讓你「聽懂」的義務,這只是個選擇而已,甚至有時候就是故意讓你感到「聽不懂」,才能算打到創作者的目的。

雖然說我本人無意為蔡徐坤辯護,但是黑一個人也得黑到點上吧。大家吐槽他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實力不能讓人信服,而不應該是唱英文,最多也就說他實力不行的時候順帶提一下,真把「唱英文歌」當做黑點就過分了。


謝邀,在地鐵上看到了這個問題,前不久還有朋友在羣裏也發了這個圖。我先寫一個小部分,餘下回到家再補。

我先寫一個基本概論:這個華語金曲獎其實公信力並不高。

這個華語金曲獎舉辦時間起於2008年,舉辦時間不長不短,要說完全沒有公信力未免有失偏頗。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但是前不久舉辦方內部是起了內訌的,甚至一度分家:華語全球音樂獎(沒錯,就是曾經被VAVA懟的上熱搜的那個)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所以我特意找了當時的微博

華語金曲獎和華語全球金曲獎,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資本操縱的,如今的流量時代,具有公信力的榜單和獎項簡直鳳毛麟角。

即使是今年舉辦第30屆的臺灣金曲獎,因為樂壇式微等諸多原因,在資本和政治的漩渦中也越陷越深,公信力已經不如當年。

這頗有狗咬狗一嘴毛的大戲看點呢,至於題主的這兩幅圖,估計要成為名場面了。

暫時先寫到這吧,餘下的有機會再來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