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似乎成為了世界不可割捨的一部分,幹什麼都離不開它,假如它沒有被發明出來呢?


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別小看了人類的創造力。如果相機沒有被發明出來,自然會有其他的工具被創造出來解決即時影像的需求。

其實就算現在有相機,相關的其他途經也已經有人做出來了,見視頻:

機器人素描

如果沒有相機,在強需求空缺的刺激下,類似這種機器自動手繪的發展也會推向極致。出現在手機大小的手持終端中的快速全綵素描也並不是什麼不可實現的技術。所以人類生活可能並不會有太大變化。

素描機

總之, 人類社會文明進程和科技發達程度是個有機的整體,並不會因為某樣特定的技術或工具缺失而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人人出門都要保護好自己,因為沒有監控

家裡掛的是畫出來的畫像,沒有一幅照片

身份證上沒有了你的照片,只有你的畫像

只有收音機或者高科技皮影戲,沒有電視

深空觀測只能讓人盯著望遠鏡,但看不清

警察查案必須用其他方法或成為福爾摩斯

醫生開刀微創手術要用複雜的顯微鏡和燈


世界會發明相機。


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如果人類沒有發明出透明玻璃世界會怎麼樣?

這玩意真的要靠運氣的

如果沒有透明玻璃,別說攝影了,就連基本的繪畫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方向

但是

對於人類的生存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

該幹嘛還是幹嘛



大概畫畫的應該非常喫香,尤其是畫的又快又好的……


沒相機挺好的。

外出喫飯上菜時可以直接喫;景點觀光時不用擺POSE;吹牛不用上「真相」……


這個問題之前已經被人詮釋過了,俺呢,只能續貂~

①首先推薦一部書《照片中的世界史》 (全綵精裝版)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編著 蓋蒂圖片社供圖 姜巖 李寒等譯 金城出版社

對於許多現代人來說,沒有相機之前的生活,簡直是無法想像的。這個「無法想像」有著雙重涵義:一是「無圖無真相」,文字敘述和繪畫再現這兩種方式都不夠靠譜;二是極不方便,現在連手機裏都會內置相機,隨時可以拍照上傳微博,沒有相機,那是什麼樣的生活啊?歷史真的因攝影術而改變。

但事實上,人類擁有相機的歷史,不過短短150年。19世紀中葉,相機誕生。從最初需長達30分鐘時間曝光的粗陋相機,發展到現在輕薄成像效果好的數碼相機,攝影和相機改變了人類記錄歷史的習慣,也讓世界變得更為客觀和真實。

  以照片記錄的歷史與以往的文字史有很大不同,它將視野更廣地轉向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普通人開始成為歷史的欣賞者和消費者,他們對於其他時空內與自己身份相似的裁縫、鐵匠、麵包師、上班族日常的衣食住行的興趣,往往大過於對美國某任總統、英國某位親王、德國某位經濟學家的興趣。20世紀後,社會史、風俗史、生活史這些過去「不入流」的、「記錄普通人的生活」的歷史學派,開始成為史學發展最為強勁的動力,照片功不可沒。

  雖說「歷史如同一個任由打扮的小姑娘」,但是相比照片出現之前的時代而言,照片和數十年後發明的影像一樣,讓捏造假相、篡改事實變得困難許多。歷史可能暫時性地被人更改或扭曲,但憑藉不同視角、不同拍攝者、不同保管者所流傳的照片,真相總會有大白於天下的時候。

  他們的生活,我們也一樣過.

這些照片只要簡單地解讀和標識,就可以為普通人打開通向過往的時空之窗。

  對於現代的讀者來說,我們閱讀的往往並不只是歷史,而是當下。珍珠港事件後,一位日裔美國人在自己的店鋪門口掛上了「我是美國人」的條幅,在70年後的今天看到這幅圖片,你有沒有一種「歷史的車輪又轉回來了」的感覺?(以上內容節選自 李鮃的搜狐博客)

②談談自己的感受。

98年時候流行一部書叫《黑鏡頭》,就是一些平時看不到的、拍攝角度刁鑽的新聞照片獲獎作品。

那時我還在上初中,很喜歡就買了整套十本收藏,閱畢對我一生都產生了震撼。畢竟書本能帶給人的資訊有限,而圖片無時無刻不在傳達著一種躍然紙上的訴求~那就是無論活人死人都想向你告知某一歷史細節的真相。(畫外音,那時候家裡拮据,父親每天給我五毛錢的汽水錢,我還偷偷挪用了家裡給的「補課費」,但我覺得值得。)

當然,現在「黑鏡頭」已經是個老梗,泛指那些攝影家拍出的有悖常理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反應不同社會、不同層次的行為,以警示世人。擺拍很少,大部分是抓拍。一些圖片會令人反感不忍直視,也有很多充斥著兇殺暴力戰爭飢餓災難慘劇等等不能公開發表的照片。類似下圖…

飢餓的女孩

獲1994年普利策新聞獎

禿鷹靜靜盯著赤身裸體的小女孩,時刻等待著下一秒即可享用的「獵物」。

這是非洲大陸最絕望的寫照----以最直白的方式顛覆了人們對飢餓的認知。1993年,蘇丹陷入令人恐怖的大饑荒中,荒涼的土地上除了枯黃的雜草就是累累白骨。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因這幅照片聲名大噪,同時,也引起了爭議,有人指責他只為拍照卻不去救助這個快要餓死的孩子。凱文迫於輿論的壓力患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自殺身亡。他在生前留下的字條上寫道:「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

還有~

願天堂沒有離亂。這個溺水身亡的三歲小男孩艾倫·庫爾迪(Aylan Kurdi)面朝下趴在冰冷的沙灘上,無情的海浪拍打著他小小的身軀,他再也不會醒來。他和家人從戰火紛飛的敘利亞試圖偷渡到希臘,為躲避IS的迫害而逃到土耳其。結果不幸沉船,全家人只有爸爸得以存活。這張照片迅速傳遍歐洲國家的社交網站,徹底刺痛了全世界民眾的心,也喚醒了所有人的良知。

不能再登悲慘照片只能說能抱歉了,一來不敢觸犯知乎底線,二者我點點鍵盤心就已經很痛了,不能帶給大家太多的負能量。

③一張照片只要簡單的做個標識,就可以為普通人打開通向過往的時空之窗。

上圖,被火焚前的巴黎聖母院

圖片選自電影《愛在日落黃昏後》

再來…

年輕時的列夫託爾斯泰

俾斯麥李鴻章

④我的觀點整體比較壓抑,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對各位看客有所幫助,就淅瀝瀝感激不盡了。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照相機對藝術的衝擊是巨大的。

在達蓋爾攝影術出現的1839年,有人絕望地做出評價: "From today, painting is dead"。相機的發明,讓之前那些把畫畫成照片的古典主義畫家五雷轟頂。

如果相機沒有被發明,那麼像是什麼巴比松畫派、印象派、後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畫派、立體主義、野獸派乃至戰後的波普藝術,很可能就不會產生。

人們固執地把表現著人體的每一個細節,提前了一百年就出現了冷軍一類的人物。

想像下:

在二十世紀末的美術展覽會上,人們仍然看到幾乎具有無限細節的【照片】和模擬機器人一樣的雕塑....


如果沒有相機和攝像機,我不知道世界會怎樣,但一定會有很多各種大師出現。


可能會直接3d成像


朋友圈將會是純文字的


有技術,有需求,一種物品被發明出來是必然的。沒發明出來,就說明沒那個技術,也就是沒光學或沒化學。

黑暗中世紀唄。


是一個沒有回憶的世界


寫生啊,素描啊,漫畫啊


x光拍照。


能發生的必然會發生,只是時間地點而已,畢竟這只是物質的一種組合方式而已。所以別再想這種不可能的問題了。


沒關係,他們會用毫米波雷達成像


會有手機相機


那製造謠言的成本就低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