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存在高維度生命,他們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生物/生命最基本的特性是新陳代謝和複製自身,這兩件事是綁定在一起的,本質上是信息的持久性:生物是自然選擇塑造的信息

這之外可以總結出的特性是生長發育、傳輸信息、成分的同一性、嚴整有序的結構[1]、穩態·應激能力和適應性、趨利避害。

地球生物圈裡也有並不滿足上述全部項目而仍然被許多學者認定為是生物的東西,例如無法移動造成缺少趨利避害的表現。有些學者認為病毒也是生物,這缺的項目就更多了。但病毒確實是自然選擇塑造的信息。

磁場里的球狀等離子體可以表現出生命的主要特徵(新陳代謝、生長、自我複製、傳輸信息、成分的同一性、嚴整有序的結構、穩態)。

21世紀初,羅馬尼亞庫扎大學的物理學家米爾恰·桑德洛維奇及其同事在實驗中創造了具有大部分生命特徵的等離子球體。

他們的實驗方式將兩個電極插入一個包含低溫氬氣等離子體的容器中並輸入高壓電。在《混沌、孤立子和分形》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他們在實驗中觀察到放電造成離子和電子在正電極處高濃度積聚並立即形成球體:每個球體包含兩層,外層是電子,內層是氬原子核。球體的大小和壽命由放電的能量值決定。通過在實驗中加大輸入電量,那些球體的直徑從最初的幾微米增大到3厘米。這些等離子球長到一定尺寸可以分裂而複製自己,也能捕獲周圍的氬原子並長大。它們還能互相傳輸信息,方式是將電磁波輻射到其他等離子體球,使各個球中的原子以特定頻率振動。儘管等離子球的形成需要高溫,但它們可以在較低溫度下持續存在。

在生命遊戲、Tierra之類生命模擬程序中,計算機數據也表現出相當程度上的生命行為。

黑洞有上述的幾乎全部特徵。

新陳代謝:黑洞可以吸入物質、放出霍金輻射。

生長發育:黑洞吞噬物質後事件視界可以變大,質量、角動量、電荷都可以成長。人類已經觀測到質量處於恆星質量黑洞和大質量黑洞之間的黑洞,支持恆星質量黑洞吸入足夠的物質可以變成大質量黑洞。

複製自身:吸積盤的部分物質被射流拋出後形成了恆星,其中一些大質量恆星演化成了黑洞,具有相似的特性(遺傳)但有各種隨機影響而並不完全相同(變異)。成分的同一性:黑洞的物理性質極其單純,只有質量、電荷、角動量,沒有任何化學物質配比差異。嚴整有序的結構:黑洞的結構極其穩定清晰。穩態·應激能力·適應性:黑洞可以和靠近它的任何物體互動,並毀滅任何撞擊它的常規物體。即使假設霍金輻射存在,超大質量黑洞仍然可以穩定地存在約1E100年,這是1後面有100個零的數字。趨利避害:由於這個宇宙中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到黑洞,無論黑洞有沒有生命都很難觀察到它的趨利避害。兩個黑洞相撞的結果是合併成一個黑洞。

等離子體中的塵埃可以表現出上述的特徵。

在對等離子體中的塵埃進行的模擬實驗中,俄羅斯物理學家瓦基姆·茲托維齊領導的團隊發現塵埃會自動排列成雙螺旋結構,可以吸引其他塵埃顆粒而「生長」,可以自我複製成兩個相同的螺旋。螺旋結構的半徑會隨著不同分段而變化,說明它具有信息編碼能力[2]

這比晶體和熱帶風暴的有序性前進了一大步[3]。2006年3月15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銀河系中心黑洞300光年處發現了一片雙螺旋結構星雲,長軸80光年。

銀河系中心黑洞巨大的電磁場中99%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可以期待小林泰三喜歡描寫的等離子生物在那裡存在。

至於所謂「高維度生命」,那只是科幻作品裡的點子,根本不是良好的定義,不會存在。

日文漢字詞語「次元」其實就是中文漢字詞語「維度」。在日文幻想作品裡,次元這個詞有時候會被當做組成世界的要素的集合或世界本身來使用,例如「異次元」被當做另一個時空、平行世界或異世界來表現,而「二次元」是指虛構的世界與虛構角色,與現實世界「三次元」相區分。

維度只是個理論模型,在非經典物理學中這點更為明顯。不用計較宇宙的維數是多少,只要方便描述就行了。「降維打擊」只是個科幻點子。不限於二向箔,三體3對多維時空的表現與我們的宇宙嚴重不符,作為該作品本身的設定可以用臨時協議假裝是真的來獲得閱讀體驗,而不建議往現實或其他作品裡帶。它可能根本不造成影響。

即使你考慮「我們可能是虛擬的產物,高維度生命是指我們的創造者」,這也存在嚴重的誤解。作者未必在任何方面比其創作的作品裡的角色強,包括所處時空的理論模型狀態。編輯、主編、審查員或國家文化機構的人員也未必比作者創作的角色強。

在過去曾經有一個作者被奉為「神」的時代,以法國評論家羅蘭·巴特為首的一群人打破了這個「作者的專制」。他們宣稱,就算作者說「是這樣的」,讀者也沒有必要全盤接受,可以有自己的解釋。無論作者或其他人如何修改故事,都不影響讀者對故事進行自己的解讀。一旦角色形象在讀者心目中形成,就不只是屬於作者或其權利者的東西了。作者或二次創作者可以亂改,其他二次創作者和讀者不滿意的話可以更加亂改,有些讀者還會在現實中直接危及作者或二次創作者。有時,作者已經湮沒在時間的長河裡,而角色和故事卻作為模因以傳說與民間藝術的形式長久地保存下來。


對等離子塵埃有興趣的話,可以參照:

複雜等離子體中塵埃自組織的理論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1.2134579?

aip.scitation.org

等離子體中塵埃空隙有序化的理論

Theory of dust and dust-void struc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ion diffusion.?

www.ncbi.nlm.nih.gov圖標

參考

  1. ^有對自身進行限定並與環境分離的明確邊界
  2. ^Collision-dominated dust sheaths and voids - observations in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ce balance relations V N Tsytovich et al 2003 New J. Phys. 5 66 doi:10.1088/1367-2630/5/1/366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03NJPh
  3. ^晶體和熱帶氣旋也能生長,但目前還沒發現它們複製並傳播信息。


剛好昨天才看完一篇相關的文章。

《生命是什麼?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個體信息理論」,重新定義個體生命》

生命是什麼?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個體信息理論」,重新定義個體生命 | 集智俱樂部?

swarma.org圖標

既然個體的生物學組織特徵如此複雜,在任何組織層次上都可能出現,可以互相嵌套和分布呈現,那就要求我們放棄對單一層次或對象的偏好,以及對種種生物特徵的依賴,而專註與個體自身的信息形式的特性。

因此以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如何不依賴於細胞膜之類的生物特徵有效識別出個體?

David Krakauer 等人認為,個體是將信息從過去」傳播「到未來的聚合體,具有時間上的完整性,因此不同個體類型只是一個程度問題。於是前面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將個體形式化?這就需要基於資訊理論和數學的第一原理進行構建和推演了。

最近,聖塔菲研究所現任所長 David Krakauer 在Theory in Biosciences期刊領銜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個體本質進行了回答。他認為個體是一種能將自身信息從過去傳播到未來,並保持一定時間完整性度量的集合體,並用資訊理論和圖示給出了概念的形式化定義。個體信息理論從信息熵和互信息公式中可以推導出原則上不同的三種獨特形式個體:有機個體、群落個體和環境驅動個體,每一種在環境依賴程度和信息繼承方面都有所不同。


具有覺知力和意識的特性稱為生命,這兩個特性的基礎就是精和神。

土木瓦石,不能稱為生命,是因為其沒有精和神。即使是有機物組成的蛋白質,我們也只能說它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不能單獨叫做生命。也就是說,生命必須具有精和神。

至於其他的多維生命形式,是精神處於不同的狀態。


反對一下高贊 @趙泠 「生物/生命最基本的特性是新陳代謝和複製自身」的觀點。如果生物新陳代謝停止了算不算生物?如果生物失去了自我複製(或生殖)功能算不算生物?

生物區別與非生物唯一特徵是情緒,情緒來源於需求。

關於高維生物。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下維度,最直觀基礎的解釋,就是人們觀察、思考與表述某事物的「思維角度」,簡稱「維度」。描述事物的思維角度和空間有關係么?正常情況下完全沒有關係,諸如一維空間到N維空間的說法完全是瞎扯淡。我們認知任何事物都可以從N個角度去考量,所以任何物體本身就是N維的,至於維度排序,完全取決於觀察表述者個人意願。

所以,有沒有高維度生物,你自己說了算。


個人非常喜歡一個定義,我自己也把這個對生命的定義當成了自己的一句話簡介。

生命以負熵為生。

準確來說,生命是會自發的獲取信息,學習,然後讓自己熵值不至於增高的有機體。

獲取信息,即可以指代個體上的,也可以指代群體上的。

舉個例子。

比如病毒通過大規模複製,變異,在原來0型病毒的基礎上,產生1—100個變異品種,最終,除了編號為36的病毒品種,其餘品種都死亡,編號為36的病毒品種,生存能力也強於原來的0型病毒。

那麼,這個病毒群,就獲得了更有利於生存的形態,獲取了信息。

它們得到了更有利的形態,下一次和免疫系統的戰鬥中,可能隱蔽時間更長,可能更加頑固,總之,他們保證自身完整性,防止自己被裂解成一堆失活的蛋白質和RNA的可能性就越大。

用獲取到的信息,它們成功了防止自己的熵值升高。

越高等的生命學習模型的能力也越強,學習方式也越多。

比如有些昆蟲可以不僅僅用變異然後篩選的方式獲取信息,它們進化出了感光系統,更加高效的學習。

再高級一點的,哺乳類動物學習能力更強,甚至懂得改進自己已經學過的捕食模式,讓自己下一次狩獵成功的可能性增大,防止自己因為飢餓而變成一具屍體,防止自己的熵值增大。

而人類,學習模式更加多樣話,更加多元化,甚至已經脫離了自然選擇的範疇,已經有了更適合群體發展的生存模式。

回到一開始那個問題。

那麼,能自發的獲取信息來保證自己熵值減小或者保持穩定的物體,可以被定義為生命吧。


也許有,我做過一個類似的夢,簡單說下。

那裡生存環境很惡劣,因為已經不適合植物生長,每個大人要靠能量片生存,只有孩子才能吃飯菜。

因為基因編輯早已普遍,吃食物也不是必須,但是還是會吃點水果。而且在基因編輯不停調整下人類已經適應多種生態環境,不需要裝備在太空中也能存活。

然後是考試,我和許多人都進了一棟樓。

門打開,是一面白牆,每個人發了一個腕帶計時。腕帶沖有能量,不可以摘下,因為進入不同時空會被同化,忘記自己是誰,腕帶另一個作用就是讓考生不被同化。

然後人一個接一個走進牆體,那並不是牆體,靠近時牆體開始無限擴展消失,出現各種建築,一直鋪開到地平線。四面牆徹底消失,然後所見皆是地球場景,具體考試內容不記得了。

但是,真的很神奇。就像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也許人間就是試煉場,我們都是考生,死亡就是交卷。


提供一個觀點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資源和環境孕育出了人類,接著地球資源開始枯竭,人類遷移出地球,尋找下一個星球。或者說人類科技足夠發達之後,擴大自己的領地,尋找其他的星球。倘若條件充足,這個星球會被人類改造成另一個地球。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重獲新生」,它也繁衍出了另一個地球,這也是生命。

各種能夠繁衍複製自己的存在,無論文化、國家、生物、環境,均為生命。


薛定諤大師有一本著作《生命是什麼》傳遞信息以及負熵。這就是生命,雖然和傳統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不同。

那麼按照薛定諤關於生命的理解,可以很大比如恆星的等字體層,以及中子星,黑洞等天體,包括銀河系這麼龐大的星雲級生命。

也會有很小很小的生命,比如目前只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中的118個。那麼按照強力和弱力的計算,極限情況下可以有172個,也就是未知某元素存在172個原子組成的複雜元素。那麼145號元素之後他們自身的輻射衰變重組會達到平衡滿足負熵生命的要求,形成元素生命。

還有更微觀的層面比如比光子和電子都小很多的暗物質粒子,也是可能達到一定條件之後形成負熵生命。鉉論中更小的鉉絲以某種形式糾結成組織的話,也可以達到負熵生命的形式。

另外我們生活的宇宙就是11維度的宇宙,我們只是感知到3個維度而已,其他沒感知到並不是不存在。

《超空間》這書也值得讀下,雖然目前探知的宇宙是光速為上限。然而存在超空間,全部物質靜態質量 為0,而光速在這裡是下限。上限速度達到光速的30萬次方。

我的小說《代號桃園》連載於QQ閱讀,其中就有這些生命形式。人類科技按照卡爾達肖夫計算的進程不斷進步,逐步接觸和發現這些生命形式。然後如何建設屬於人類的世外桃園。


自主的獲取和轉移交換能量,以繁衍後代的方式延續存在。

如果沒有這些特徵可能很難稱其為生命。

很可能不存在所謂的高緯度生命。因為生命出現的條件太苛刻了。而且生命的等級越高,所需要的支持和輔助系統也就越複雜。

事物都是由簡單向複雜發展的。目前人類所需要發展就受到了輔助和支持系統的限制。最大的問題就是能量的獲取和利用。一旦無法獲取到發展所需要的能量,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比人類更高一個層次的,更加複雜和精精緻的生命,不會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只能是不斷的從簡單向複雜發展變化。

人類發展到目前,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窮盡一切手段,獲取和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能量,來支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但是,一個受制於自身的能力,一個受制於支持系統的複雜程度。

能力可以持續的提升,但是支持系統則是非常難以逾越障礙。就像被困在一個孤島上,如果島上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在水上漂浮物質,就非常難以脫困。如果長滿了樹木,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如果說有不需要能量的高緯度生命存在,不認為會是生命。前面說了,其特徵之一就是自主的獲取能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