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把題主這樣憂心忡忡的都集合起來,一起去村裡種地。


人本來就有不種地的權利,生下來就只配種地嗎?


你架著溫鐵軍兒和他的徒子徒孫們奔赴農村種地,當然你要先教會他們或你們一起學如何識別什麼是雜草什麼是小麥。同志啊,任重道遠啊,中國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就指望你了。


你這是多餘的擔心。即便是農民不種地了,這些土地會被出租給願意種植的人。

現在有很多人想租土地發展農業經濟,可是不是租金高,就是租不到。讓想發展農業經濟的人望地興嘆。

而留守在農村的中老年村民,在留守農村的同時,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種幾畝地。自己家的幾畝,以及親戚硬塞給自己的畝地。

現在的農村土地都確了權,即使到了農民不願意種地的時候,土地馬上可能出租出去。這樣以來,自己可以不用為那幾畝地費心,又便於農業集約化與機械化。

那個時候,纔是中國農業的未來。而不當前的小農式農業經濟。


中國現在以及以前絕大部分農民之所以做農民,並不是他們想做農民,而是沒有別的生計不得不做。隨著社會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是好事呀。


解決不了,真的,沒辦法的事情


人均一畝地,夏收剛過小麥畝產1200斤,地頭收購價1.03元/斤,秋季種玉米畝產700斤左右,按去年收購價1元/斤(實際上只有0.98元),全年收入就清楚了,這還沒有扣除農藥化肥種子灌溉耕收等等支出項,不是不種,實在是單單種地能把自己餓死。怎麼解決?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是補貼,可惜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不用剪刀差來薅羊毛已經是萬幸了。


作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現在還在讓農民種地是種恥辱。美國和巴西用於滿足本國需求的農民比例只佔1%。也就是說人家用1%的人口養活整個國家。而我們目前的農民的比例為50%。為什麼政府會通過貿易保護落後的生產力,表面上為了保證就業率,但實際上只是保證老百姓有活幹,不會產生閑散人員聚眾鬧事。


農民不種地了,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因為說明土地收入比不上其他來源收入,其他來源收入可以足夠生活,這恰恰說明生活、物資的充足,唯一要解決的就是閑置土地怎麼辦而已,集體承包,統一種植應該是大方向


農民為何不種地?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1.種地收入不高,不如外出打工賺錢多。2.土地分散且少,種地成本高,投入產出不成正比。3.很多種植結構不合理,沒有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高經濟作物。4、現在生活成本增加,少量的種地目前難以滿足一個家庭的開支,老百姓只有通過其他途徑來補充,一旦務工收入大於種地收入,則放棄種地。

個人建議解決方法:1.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逐步減少低經濟作物的種植。2.培養新型農民,職業農民。3.增大種植補貼,實行訂單化生產。以上僅個人建議,不足之處還請補充!


土地可以流轉回集體,由鎮村成績專業化公司去管理運營。農民拿股份。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您多慮了,合作社也是一種資源整合,所有地整合到一起讓一小部分人種,讓更多農民出外謀生脫貧。


謝邀!傳統農民種田的效率是很低的,成本是很高的!看下國際小麥價格,水稻價格就能說明這一點!

中國農業的未來時集約化,規模化農場,農業企業。具體模式可以參考美國的大農場模式,那是我們農業的未來。

今天工業化的中國,農民自家的農田能夠存在的基礎是「聯產承包責任制」,新一屆的政府決定製度再實行30年大部分是出於穩定的需求。

以前,我家1畝的水田,兩季水稻一年所產的大米,夠我家4口人喫一年的,那是我家人忙了一年的口糧。但是,這些大米的價值是我媽在鎮上的血汗工廠工作三個月的工資就能買到的。還好,後來政府徵用水田,建工廠了。

綜上所述:農民不愛種田不是壞事,不愛種田的農民可以成為工人!


農民不種地了,

這個不應該成為問題,

因為農民種不種地是農民的自由,

只有不種地帶來的影響纔算是問題,

所以農民不種地了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只需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不會有人問了。


首先為題主這樣憂國憂民的好題主點個贊。

「未來誰來種田」是當今中國農業的時代話題,千百年來,無論是治亂興衰,農業和農村從來沒有碰到如今天這樣巨大的挑戰和變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抽乾農村勞動力,同時一直存在的農資和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一直死死的卡著農民增收的脖子,喊了多少年的農民增收作用不大,這一切的結果是農民在主動和被迫的與土地分離。

農民離開土地,恰是土地集中經營的契機,根據最新的調研結果,主要糧食產區已經出現了專業種糧的大戶,規模少則百畝,多則千畝,萬畝,他們專業化生產,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經濟收入,遠高於傳統小農戶生產。

近年來還有大批的大企業投資農業,搞農業生產基地,有名的如萬科,聯想佳沃,京東,阿里,順鑫等等。

中國農業的未來,不可避免的會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論述,在此引用一下不重寫了:

種糧問題,交給規模化的家庭農場,依靠規模效益和專項補貼,加上專業的農業技術、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技持,在糧食價格仍會管控的情況下維持相對比較體面的農業收入,變成一個穩定的專業化羣體,企業化的生產基地會有,但是大概會走高端,以及搞產前和產後加工銷售等環節為主,但是不會是種糧的主力軍。

肉,蛋,奶,菜,果這些農業中的資本,勞動密集型行業,會成為工商資本的天下,走工廠化,高技術化路線,依靠先進的種養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品質,電商、高端商超、產銷組合、設施農業綜合體等各種商業模式都會有。在這些行業,傳統的家庭生產會徹底退出市場。

規模化經營後,離開土地的農民怎麼辦?

這個問題,如處理不好就會像印度,巴西一樣,失地農民湧入城市,形成城市貧民階層,出現貧民窟。

目前,這個問題在中國不會發生,因為我們前輩留下兩個重要的制度

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宅基地制度

只要這兩個制度不變,離開土地的農民永遠可以從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中分得一份利益

也永遠不能出現失地農民淪為城市無產赤貧羣體的風險。

但是,會保持不變麼?

我不知道


瀉邀

其實不是農民不種地了,而是傳統農業下的農民種地不賺錢了,特別是南方,山多平原少,多梯田,這本來沒什麼,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人口集中(鄉鎮集中)而土地分散,每個人都有土地了,但是一塊地和另一塊地相隔太遠,山路崎嶇,雖然農業科技相較以前有很大發展,但對普通農民來說成本高而且也不方便,自然就沒法賺錢了,沒辦法就去務工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一來是提高農業補貼,讓還在種地的農民有收入保障,二來就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扶持,減少農民租用或者購買農用器械的成本,同時改良農產品培育改良技術從根本上提高產量。實行新型農業,使農民年輕化,農業年輕化。事實上這些其實都是政策上有的,也是現在在努力的,但是走的還是很難長久以來對農業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回到農村往往會認為是沒本事(現在已經比較少了,但還是有認為農村難有出路)

而我個人的想法是面對農業問題首要的是農村年輕化的問題,現在的農村裡務農的四十歲的都是年輕人,而老一輩的人慢慢老去,一部分土地漸漸荒廢,一部分土地以承包經營權的方式轉型但這種轉型有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企業以扶貧為藉口承包等政府津貼下來了就置之不理。所以農業的年輕化是首要任務,要讓年輕人看到回歸農業是有利可為的。其次就是加強對企業承包土地經營權的監管上,讓土地能夠真正的得到利用。


農村人不種地是因為每個人1-2畝地實在不賺錢,所以大家就去打工了,但是如果把幾百畝上萬畝一起匯聚在一起,用機械化的方式大生產就可以極大的提升效率,進而賺錢,只要有錢賺,一定會有人種地的。


對於個人來說,這個問題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種不種地,種多少地,種什麼東西完全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現在的信息都很發達,如果某一類農作物、水果、藥用植物能給一個家庭帶來比外出務工更多的收入,農民是很樂意去種地的。比如就我們縣來講,二十年前是種糧食作物的,由於糧食作物不賺錢,後來改種棉花,再後來改種蘋果。蘋果產業沒落後,很多人選擇了外出務工,很多土地都閑置了。最近幾年我們縣又發展起來了冬棗產業,這個屬於設施農業,投資高也回報高。最近幾年,我們縣的冬棗產業發展的很好,棗農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單就我們村來說,有一半的人在縣城已經購買了房產,很多外出務工的人,早早都回來發展起來了冬棗產業,甚至吸引了很多外地女婿來我們這來種地。

對於國家來講,糧食安全的問題還是要考慮的。我想著,對於糧食產區的人來說,很多糧農離開了土地,那土地完全可以被一些職業農民承包了,這樣更容易實現機械化,效率高一些,創造出來的價值也不會少的。


先說結論:現在的農業發展已經不適合小規模家庭種植,必須轉為大規模農場種植的方法,國家目前也正在推動農場化種植。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的收入是不斷增加。工業方面,08年在長三角工棉紡廠上班,一直加班也只有一千左右的收入,20年在長三角棉紡廠上班,稍微加班就可以拿到5000到6000的收入。

再來看看農業,還是長三角地區,08年的時候,一畝田可以種兩季,種水稻大概畝產1000斤,收購價在1塊錢左右徘徊,種小麥畝產也差不多1000斤,收購價在9毛左右。一般家庭正常也就5畝田,除去農藥種子收割施肥等成本,大概可以落一季水稻的前,也就是5000塊。但是種地只有在種植收貨還有除草施肥的時候忙一點,其他時候農民可以做一些副業,打一些零工,綜合算下來,年收入和在工廠上班差不了太多。

詭異的是,2020年了,十幾年過去了,農田的畝產沒有明顯增加,糧食的價格也基本不變,也就是說如果農民只種地的話一年的收入只有幾千塊,如果碰到災年,連幾千塊錢都沒有。面對這樣的現狀,農民不如直接在外打工,把地荒廢或者給別人種,畢竟種一年地的收入和工廠上兩個月班差不多,那為什麼還要費勁種地呢?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農民都不種地了!

至於糧食價格為什麼這麼低,有很多因素。國際方面,美國那種大規模農場生成模式可以極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所以玉米小麥等作物的國際價格不高;東南亞這些農業大國人工成本低,生活成本也低,所以出口的水稻等作物價格也不高;國內方面,國家為了保障大多數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一直在調控大米小麥等基本生活資料的物價,雖然大米從2塊每斤漲到5塊每斤,在很多人看來沒啥影響,畢竟我們每天連一斤米都喫不到。但是對那些困難地區的人民,這種漲幅可能讓他們喫不飽飯,而且大米小麥這些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也會帶動蔬菜肉類等一大批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人民的生活成本將大大提高,這是國家不願意看到的。如果大量進口國際低價格的糧食,糧食價格會進一步下降,國內的農民將更加困難,農民種地的慾望會更低,國家要保證糧食自給率,這樣在發生動亂時才能不被其他國家要挾,目前我國三大穀物自給率達到98.75%。

所以現在國家在大力推動農場化,讓那些不願意種地的農民把地給那些農場主種,農場主每年給那些農民每畝地幾百塊錢的補貼,然後國家補貼農場主買收割機,耙地機等機器。這樣一個小農場主可以種幾百畝地,雖然每畝地的收入更低,但是基數大了,還是有錢賺的,收成好的年景每畝地賺個500塊錢,種500畝地就可以賺25W,收成不好的年景國家會有補貼,也不至於讓這些農場主虧本。而且家庭農場經營的方式可以給農村創造一些工作,畢竟種幾百畝地需要僱人除草,施肥。

綜上,雖然很多農民不種地了,但是推行大規模的農村模式生產可以解放生產力,不需要那麼多人種地!每個人都要生活,種地不賺錢了,農民也不可能用愛發電,犧牲自己為其他人做貢獻!


還是談談世界和平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