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以偏概全的情緒究竟是什麼心理?還是說這種人的認知和邏輯有問題?


貼一個標籤,就能一句話把人說盡了,不必仔細分析,這何其簡單。所以十幾歲的少年,才會那麼喜歡給人貼一個標籤,他懶得自己多想多看多經歷,也懶得和別人口舌,就這麼簡單幾個字,一下子好省事的解決了。當然,這種思維不辯證,以偏概全是免不了的。


小明下班坐公交回家,半路上遇到個老人碰瓷,堵了十分鐘。

在樓下商店買菜,老闆娘多收了他二毛。

剛出商店門,一個老大爺「he~tui」,一口濃痰飛到了小明腳邊。

小明頓時氣抖冷:現在中國人的素質怎麼這樣啊!

——他可能就氣上頭了,怎麼爽怎麼罵。氣消了,天也藍了,花兒也紅了,未來又充滿希望了。

小明起晚了,趕路時錢包不小心掉到了地上,路人見到了趕緊撿起來還給小明,但是錢包不小心弄髒了。

早餐店的老闆給小明多加了勺豆腐腦,小明匆匆吃完,吃得太急胃開始難受了。

公交車上小明給小朋友讓了座,小朋友很乖巧地說「謝謝大哥哥」。旁邊的美女沖小明笑了笑,小明心花怒放。

老闆布置工作很多,小明桌子上很多文件,風一吹全到了地上,都弄亂了,同事趕緊幫小明一起整理。

小明晚上回到家,嘆氣:今天怎麼凈是些倒霉事兒!

——負面情緒總是比正面情緒要讓人印象深刻。更何況人總是喜歡誇大事實來達到各種目的,比如賣慘,比如讓自己對別人的訓斥更有說服力。

我媽就經常這樣。三個月里我就打了一次麻將,然後她就說我不學好,天天打麻將。

氣死我了。

我就說她天天以偏概全,硬懟我。其實她也就這麼懟了我兩三次吧。

慚愧慚愧,一上頭就做了自己討厭的事情。

小美被綠多次,又一次被渣男劈腿後痛哭流涕: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小剛在x市被騙了好幾次,痛定思痛,告誡朋友說:千萬別和x市人打交道!

——可能這類人見到的陰暗面比較多,也可能是一種類似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自我防衛心理。

哎,雖然要做最壞的打算,但得把人和事兒往好里想啊。

要不過得得多累啊。

這種情況是觀念上有點偏差,可以搶救一下。

這樣做,不好!

那樣做,好!

氣抖冷,xx怎麼這樣?還能不能好了?

——不知道說什麼好,懂的都懂_(:_」∠)_

以偏概全這種事,我感覺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人還是挺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上有個「聚光燈效應」,指不經意地放大自己的問題。

我覺得人就挺喜歡放大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情,彷彿他們多麼多麼具有代表性似的。

我在不斷讀書、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堅持不懈地與自己喜歡以偏概全的本性作鬥爭,儘可能地做到客觀全面。

這大概就是我特別喜歡分條列項地寫東西的原因吧。

不過說到底,以偏概全也不能算是一件特別壞的事情吧。至少它減少了很多人的很多思考量。

反正罵人的時候真挺爽的(小聲bb


不管一件事發生的比例有多低,當這件事的發生次數已經多到足夠成為一種現象而引起人們負面情緒的關注的時候。以偏概全就不再是數字比例上的以偏概全,而是成為人們腦子裡板上釘釘的事實。


題主想錯了,以偏概全是人類思維的本能。人類在處理複雜事物的時候習慣於把問題和事物歸類,貼標籤用來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舉個例子:世界上現有70多億人口,形形色色,多種多樣。但居然所有人都可以被十二星座給分門別類的分析,這很顯然是一件不現實不靠譜的事,但居然信眾甚多。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人無法處理高級且複雜的人性問題而喜歡一股腦兒的把性格以偏概全歸咎於十二星座或者十二生肖又或者是血型等迷信理論上。

把以偏概全套用在人類社會學上就是刻板形象和各種歧視。比如南方人不會喝酒,中國人嗓門大,男人每一個好東西,還有河南人都是小偷等錯誤印象都是這麼來的


出軌率最高的不是作家。但魯迅說過:「先覺的人,歷來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排擠、壓迫、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凶。」中國人的巨嬰醜陋,不在少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