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键盘设计成按照顺序排列,效率会不会更高,更加容易让新人上手?


键盘布局是一件非常需要科学的事。

设计成顺序排列,不会增加效率。至少针对盲打人群而言,最有效率的键盘布局是:

  • 常用字母在中间行(手指不用动直接敲,效率最高,疲劳最小)。最难打的是下面那一行字母(所以z、x、v、逗号、句号、问号在两边)。
  • 以打字顺序,左右手交替效率最高
  • 手指上下行(比如打 minimum 就很不顺手)

当年的打字机用QWERTY排序的考虑却要优先考虑另一件事:机械打字机,如果上下相邻的键连续按得过快,会导致机器卡住。所以QWERTY布局是为了限制最高速度来避免卡带的。(怪不得打Minimum这么费劲... )

(有趣的是:据说设计的时候特意把打字机Typewriter的字母全放在顶排,所以销售展示的时候可以用极快的速度打出TYPEWRITER而不卡机)

顺序排列容易上手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从来没接触过电脑键盘布局,打字基本靠一个一个找。这样的话,按照字母顺序找,比「随机」排列要更快。

然而... 按照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度(以及工作需要用电脑的人群),这些人只会越来越少。二来,人类还是不能在毫秒之内定位A到Z任何一个字母的顺序。连英语母语人有的都要唱ABC,还真不好说到底会易用多少...


这不是键盘的错,是键盘它爹打字机不按顺序排列!

最开始的打字机字母都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而那时的打字机是依靠按键撬动后方的铅印。于是经常发生当打字速度太快时,你的前一个字母按下还未完全弹起,后面一个字母的字锤就已经落下,两个字锤搅在一起发生「卡壳」。

后来为了解决打字机的这个问题,开始将经常使用的按键分开。通过这种键盘上错乱排列字母的方式来降低打字员的速度,从而减少机械故障问题。

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键盘排列方式,而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QWERTY键位。

后来,晶体管的发明,电脑的出现,催生出了键盘,而因为打字机和键盘之间极为相似的功能,所以诞生于打字机上的键位也被键盘借用过来。


说白了,就是历史遗留问题。

以下摘自维基百科:

QWERTY键盘安排次序的原则,是减少打字机在打字时连动杆之间的挤压及故障发生率的状况,因而要把常用字母隔开(不过像「E」、「R」就在一起)。其他种类的键盘,如1932年奥古斯特·德沃夏克发明的德沃夏克键盘,为希望在已经不需要避免连动杆的挤压后,重新排列键位以提高打字速度,因此把母音及5个最常用的辅音安排在中间一行,以便交换左右手打字的频率,同时也有设计左手或右手为重的键位。但是因故无法量产,以至于德沃夏克键盘键盘的普及程度不如QWERTY键盘。

所以都是用习惯了就没改,因为规定的修改必然会更改大量相关的产品,得不偿失。


最早按字母表排列过,卡键。就随便弄乱了。那个时代还没有人体工学、自然语言统计分析等,所以就随便改改。

后来的dvorak, clomark都比较合理,但没有先入为主的力量大。

我打英文少,法文多,用bépo.


最原始的键盘确实是顺序排序的,后期有人统计出各个键位被按次数重新排列,才有了现在的顺序。


如果可以做到所有设备统一更换新布局,从来没有接触过键盘输入的新人应该会好受一点,但是除了这部分人的所有人都要经历一个打翻习惯重新适应的过程。另外,更换所有设备成本也同样昂贵。


我觉得可能不会,事实上每个按键的输入频率是不一样的。按照顺序排,会使得高频输入的字母排得比较远。

当然,我们现在用的字母排列同样也不是最合理的,是当初为了降低打字机的输入速度故意摆成这样。

也有人根据输入频率重新设计过键盘,但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QWERTY的排布,学习成本太高了,所以没有得到推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