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音梗不好笑一樣,流行的莫名其妙。

只不過一個流行在演員裏,一個流行在觀眾裏。


那是給別人看的。前面部分通常揭露一些醜態,後面不來個表明態度,就容易宣揚醜態,這樣作品是通不過的


因為存在想要看起來有深度的觀眾。本來喜劇的內核纔是悲劇 沒想到有一天外殼也跟著悲劇了。


顯得比較有深度


知道八股文吧?你以為當時誰都愛寫八股文?那隻不過是被要求的。

喜劇這點,廣電總局有沒有要求不知道哈。單純的拿歡樂喜劇人舉例,是為了迎合觀眾,迎合評委。郭陽郭亮在作品中也說過,表明他們也很反感最後強行煽情。

另外就是一些人的理解偏差。星爺的電影都知道,看的越少笑的越歡,看得越多越傷心。這就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最偉大的喜劇是悲劇』。但是人家星爺是把悲劇表現在喜劇裡面的,是讓你開懷大笑,笑完了自己思考,然後才難過悲傷的。而現在喜劇的強行煽情,很明顯是東施效顰,達不到星爺的高度,只能強行來,讓觀眾找共鳴。可以說是無能的表現。


寓教於樂。

首先從外部要求來說,

寓教於樂這個觀念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很深,尤其是戲劇。

所以不只是喜劇,也不只是戲劇影視,甚至是所有的文藝作品,包括小學寫作文,想要獲得主流(政治層面、權力層面)的認可,想要成為受到廣泛認可、具有文藝地位的經典作品,都不離開「升華主題」。

這個升華主題,就是教育意義。

升華主題升華得好,是引人深思。

升華得不好,就會很尷尬、很違和,強行煽情、毫無銜接或者節奏驟變的痛哭與表白,多半是創作者功夫不夠,強行升華失敗。

所以強行煽情是升華主題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比較拙劣的那種。

但這不是完整的解釋,其實「強行煽情」背後的「升華主題」也是戲劇內在藝術規律的要求。

因為如果單純按照上文的「外部要求論」來解釋,那麼似乎抖音那種無腦小視頻就不用遵循這種規律,因為無腦小視頻根本不是想成為經典的,也不需要去教化受眾,這些視頻只對關注度和流量負責,換句話說,他們只用討好受眾。

但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最火爆的抖音無腦小視頻恰恰是最喜歡強行煽情的,它的一切反轉、罐頭式的BGM幾乎都是為了強行賦予意義。

為什麼呢?

很簡單,這是由戲劇的藝術特性決定的。

戲劇首先處理的就是戲劇性,而戲劇性本質就是要解決「處理信息的手段問題」,簡單說就是要用最少的字提供最豐富的信息,用最少的戲劇動作來組織最多的信息,戲劇性做得越好,戲劇的張力就越強,也就越好看。

而懸念也好、突轉也好、發現也好、驚奇也好、故事從中間講起也好、要展示不要敘述、初學者盡量避免內心獨白和旁白也好,都是戲劇中可以高效組織信息的一種方式,都是為了提升「戲劇性」。

比如《愛情公寓》裏的唐氏表演法則,其中第二條說「給故事營造一個豐滿的背景,最好涉及兩代人的恩怨。」就是「故事從中間講起」。第三條而「永遠不要讓觀眾猜到劇情的發展」就是「突轉、發現、懸念、驚奇」中的任何一個。

這些技術最大的價值就是把時間很長、情節很複雜、涉及人物很多的劇情壓縮到很短的戲劇時間去解決。

其實稍微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兩條其實是不是標準的表演法則,而是編劇法則,估計也是《愛情公寓》編劇的肺腑之言。

(這裡有點暗示《雷雨》的劇情。)

這樣,戲劇通過戲劇技術來組織情節,加大了信息密度,進而很自然得就使得戲劇擁有了豐富的闡釋空間。

比如,如果僅僅只是一場撕開旗袍的做愛場景,那就只是一處三級片或者AV。

那如果是三場不同情緒和體位的做愛呢?那這就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刺激了,這些做愛場景開始有了格式塔式的內涵,即多種元素疊加之後產生了全新的含義。

那如果再加上人物設定、故事從中間講起的故事情節、民國的歷史背景、刺殺漢奸的故事原型呢,這個故事就變得更加複雜,也有了更多的內涵和意義,你可以說「陰道是通向女人內心的路」、也可以說「戰爭壓力下的人物變態心理」、「家國大義下到底是對國家忠誠還是對自己忠誠的靈魂質問」,你還可以說是「為漢奸獨洗白」。

那如果再加上原著作者愛上漢奸的作品背景呢?你還可以說「這是原作者借小說來為自己辯白」等等

對,我說的就是色戒。

當然你其實可以提煉出很多人生哲理和社會內涵,也很容易自然感動或者強行煽情,如果這個作品能喚起你的感情,讓你自發去填補那些未定點,那你就會真情實感的感動,如果你不能被作品打動呢,那就是強行煽情。


不然顯得沒高度,不高級。


瀉藥。

喜劇類型電影基本都屬於商業電影,所以第一考量要素是賣座,要賣座的話就要涉及到幾個要素——過審、故事完整、笑點安排以及亮點。

一般而言喜劇不涉及到過審難問題,只要不是非常講究的黑色幽默,或者影射意味明顯的問題都不大。煽情片段對糾正這些問題沒有作用,所以這個應該不算理由。

當然有一些有著批判性內核的喜劇電影,在最後做煽情處理是為了世俗化,以及淡化電影中沉重部分對於大部分觀眾觀影情緒的影響,因為激發我們思考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一直將這種壓抑持續下去,不僅容易讓廣電注意,也容易對票房產生不利影響,畢竟大家內心還是比較喜歡好的結局。

故事完整是加分項,喜劇需要劇情作為內核,以便展示整個電影的喜劇色彩。就像好萊塢電影裏到了故事結尾階段,不過男女主哪個親人掛了或者拯救了世界,都要在鏡頭前舌吻一樣。結尾處煽情在這裡有同樣的作用,是對結局的常規處理。

跟笑點安排和亮點都沒關係。

以上。


有的是不撈一把,容易被查水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些是真的無聊,靠煽情拉點同情票。

還有一些是比較適合煽情,不煽作品不完整,不過這種煽情煽的天作之合特別合適的作品特別少。你也不會覺得是在煽情,就覺得好看。

更多的都是硬煽,煽的感人來掩飾自己的沒能力。


一句「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瘋傳,讓好多喜劇人覺得最後不煽情一下,就不高級了不專業了。也確實最後煽幾滴眼淚,觀眾投票一下子就上來了。大家為了比賽奪冠,所以就爭搶著煽情……遠學倪萍近學朱軍,每場不整哭幾個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是搞喜劇的

之前培訓學校為了教學質量,總會在期末發給大家一張表格,給每位老師打分,分數關聯著老師的獎金。於是好多老師都會在最後一節課留出十幾分鐘,有意無意的把話題帶到自己身上。無非就是自幼貧寒,如何不容易的走到今天。或者癡情於某位女子,生病殘疾還不離不棄。總之編造各種人性閃光點,最好把女生整哭幾個。大家一窩蜂的給了高分。至於教學質量,平時的態度,只是傳授早就拋之腦後……

人為了生存總是會想盡辦法,自己沒有就會學別人的。中國這麼大即使抄襲個皮毛在小地方都會混得不錯。煽情我覺得最好的就是《我叫李煥英》,賈玲巔峯之作。還有沈騰那個關於拐賣孩子的小品。都是看一次哭一次。其他人覺得這個方法好就一窩蜂的抄唄!


就剩一句啦?發自肺腑啊?

我十分想見趙忠祥!

來前的火車票,誰給報了……

這結尾多經典

喜劇內核是悲劇,但沒必要把外殼也整成悲劇


想讓人感同身受地笑太難了,而想讓人感同身受地哭卻簡單多了,或許是生活讓我們誤以為感動地哭纔是一種情感,而忘了笑也是一種情緒。


這個問題問的感情色彩屬實太過於強烈了。

倒不是說強行煽情,其實很多在喜劇一欄的的電影整體上並不算得上喜劇,只是穿插了相對多的笑點,就像《阿甘正傳》也被放在了喜劇的一欄,就像當我看《無名之輩》用了小半包餐巾紙的時候,只是形式問題而已。好的內容不在乎形式。

反觀這個問題,範圍是很侷限的,眼光是狹隘的。就現在的中國電影業來說,好的作品也漸漸展露出頭角,至於為什麼「有些」喜劇為什麼要強行煽情,那麼可以說,這並不能算作是「喜劇」,只是鬧劇。

再加上主觀的理解,就算是文藝片也可以覺得很搞笑,所以對於提這個問題的人我表示鄙視


作為對前面表演的不好笑的作品的深刻道歉!


這是《歡樂悲劇人》開的好頭,因為這樣能讓觀眾投票。


謝邀。你是說歡樂喜劇人嗎?一個故事裡面加幾個包袱,就是喜劇了嗎?那喜劇還真是廉價。真正的喜劇從不用煽情收尾!請參考卓別林,中國的喜劇文化依然停留在20世紀,只有個別極少數的作品達到了現代水準。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人長大了過後,在極少的開懷大笑的時候心裡覺得沒底。我就是這樣,長大過後真的沒有極平靜的日子,生活中遇到一些開心的時候,特別開心的時候會害怕這種開心沒了,並且開懷大笑過後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心裡空落落的,會覺得自己當時那麼開心完全沒有必要。新劇,總要給觀眾留下點什麼吧,開心不能持續一很久,共情卻可以。你覺得呢?


不煽情怎麼給低分作品晉級的機會


人家看相聲還要求有教育意義呢。。。。


雖然有些煽情看著著實尷尬 但人家就是為了升華主題 透過這些笑點像你闡述一些深層的 值得思考的問題

讓你不止看一個樂呵 還想感動到你 讓你產生共情 (當然有些喜劇結尾強行煽情看的我尷尬癌都犯了 抖落一身雞皮疙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