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舍的《有聲電影》完全參透不了裡面具體的意思,考試時候很抓瞎


閱讀是講究次序的。

魯迅作品,一定要先讀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次讀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再讀《魯迅雜文選》,後讀《中國小說史略》。

老舍作品太多,但是良莠不齊,有些是不必讀的。先讀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次讀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再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離婚》,後讀劇本《茶館》。大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雖然也是代表作,不容易讀下來的。老舍的散文,現在看來沒有必讀的,比魯迅查一截。


作為一個學生,讀不懂老舍魯迅的文章,尤其是魯迅的文章很正常啊。

想想,你處在什麼時代,而魯迅又生活在什麼年代。學生的圈子小,人際關係非常簡化,就算同學之間有一些「陰謀詭計」,那也是技術層面,還上升不到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其痛徹感與成人世界是不能相比。思想與經驗都是相對膚淺單薄的。而魯迅呢,少年喪父、寄人籬下、家道中落……他早早的觸摸到了世界最真實的冷冽。在魯迅那個年代,魯迅與民國新文學,可以說是互相拯救與成全的關係。

讀懂魯迅的文章,除了克服語言的陌生與疏離,需要的不只是人生經驗的積累,更需要一點點一步步開掘思想深度。提個小建議:把課堂上的思考習慣自覺用到生活,不盲從,不自以為是,能換位思考,能推己及人,明白這個世界經常會風清氣朗,也懂得人心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無他,讀書太少而已。另,網文之類的不算書,弱智催化劑而已。


多讀幾遍,再找些參考書。


多看看歷史,任何時期的都行


其實不難讀懂的,老舍還不夠接地氣嗎?何況他多作小說的。而即便是魯迅的雜文,你不瞭解這篇文章跟誰打的筆仗,究竟什麼背景,但意思也能讀懂個大概。

既然覺得對懂有難度,那麼就從簡單的下手。譬如你說的《有聲電影》,老舍的一篇小說,總要比魯迅的雜文要易解。

而讀小說,單是懂,其實不算難,難得是懂了之後還要細緻地總結,細緻地講授,不過這不是我們的事,不是老師的我們,只求先讀懂它。

而我,因向來沒有讀不懂小說的煩惱,所以也缺乏那讀懂小說的伎倆。只有一點可以傳授的:如果說看不懂這篇小說究竟在講什麼道理,不妨由我們去猜他這篇小說的方向。

怎麼猜小說的方向,就看讀起小說時,你感覺到的語氣了。拿《有聲電影》來做示範:

二姐還沒有看過有聲電影。可是她已經有了一種理論。在沒看見以前,先來一套說法,不獨二姐如此,有許多偉人也是這樣;此之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也。

你能否讀出那字句中的語氣,是否有種一本正經講笑話的得意?讀得出,恭喜你;讀不出,不要緊。

在看最明顯的一句:

此之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也

這古話的原句被改了一兩字,於是恭謙的態度,忽然全成了市井俗氣,蠻不講理了。那麼這時怎麼也看得出這篇的方向是諷刺了,照著諷刺的方向去揣摩,不至於一點也弄不懂。

但是,如果你是讀得出方向,而讀不懂意思的,那也許就是你還太小的緣故了,所以裡邊的道理不難懂的啊,你無法讀懂。這類文學

不像外國文學那般賣關子,如《押沙龍,押沙龍》,此類簡直要命,哪裡如魯迅老舍這般直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