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營銷,也不是廣告

只是想知道現在快銷品牌的一些現狀

之前工作的公司是法國服裝,也是連年虧損

想了解下這方面的原因


——6.14更新——

文章之前沒提UR是因為沒買過,有評論說UR還行於是我本著對答案負責的態度在某貓旗艦店體驗了下。

結論:一路貨色。

以下純個人購物體驗,對該部分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到原答案。

我買了一條全棉連衣裙,299元。到手時粗看沒什麼問題。細看後:

截圖只是比較明顯的幾處,還有一些隱隱約約的沒拍。可能有人覺得就是髒了嘛,洗洗就好。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覺得的,但我發現無論用肥皂、洗衣液還是洗潔精,這污漬一點減淡跡象也沒有。我覺得這不是被弄髒這麼簡單,只有兩種可能:

1、出廠時就沾上了某種難以清潔的化學物質

2、在店裡被試穿爛了,弄髒後長期未清理

於是我發起了退貨,理由是【做工問題】, 並且老實和客服說了我用肥皂洗過一些區域,客服說【只要吊牌在就行】 。賣家同意了我的申請,可笑的是我明明填的退貨理由是做工問題,她們的聲明中卻加了這句話:

這說明啥,我承認做工問題,但我拿回去照賣!對它們來說,299元的裙子正面有這種明顯的污漬那都不是事兒!說實話,全棉的裙子不是什麼特別的工藝,299元難道不值得我要求乾淨無污漬嗎?這個要求沒有很過分吧?

以上說的是質量。

再來說服務

因為中了店鋪50元無門檻券,於是我加了9元買了一件59元背心。

下單5天遲遲不發貨,一直只會敷衍說會儘快。然後今天再催,直接告訴我我買的背心沒貨了。我現在纔想起來,我下單時明明顯示有幾十件庫存,買完後就下架了,當時也沒在意,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估計覺得如果每個顧客都用無門檻券這麼買,毛利損得太厲害了吧。但是噁心在,如果我不催,他們也不會主動聯繫,就是拖著不發貨氣死你。

所以UR也被我拉黑名單了。

順便說下,UR不是外國品牌,發源於廣州,然後老闆去國外學習zara的模式創立的。所以我不是說國外的快時尚品牌是垃圾,我是說所有隻重款式,質量配不上價格的快時尚都是垃圾。

——以下原答案——

forever21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接下來zara、HM等快時尚品牌不變革適應中國服裝市場,退出中國只是遲早的事。

作為女生,之前在shopping mall做過兩年策劃,接觸過不同類型的服裝品牌,我覺得對這個話題,我還是可以說兩句的。

這些年電商刮分了實體大量份額,前幾年我還在shopping mall上班的時候,每天都能聽到那些女裝品牌店長的吐槽:

「沒人啊…」

「客人本來都要買了,看了下我們家在天貓的價格又走了…」

和那些歐美快時尚不同的是,當快時尚一件T恤才100不到時,這些本土女裝品牌一件T恤已經定價200起了。電商崛起的那幾年,首要衝擊的就是這批定價高、款式少、不怎麼打折的專櫃女裝。

而快時尚品牌能在這麼多年下來不受電商衝擊,保持著高客流,靠的是以下三點:

1.走款

2.價格低

3.可能對有些人來說,喜歡這種沒人在後面盯著推銷,買菜一般的購物環境。

發現了嗎?這三點和電商受歡迎的特性竟高度一致。

這大概是為什麼上海南京東路上門面最大的永遠是快時尚品牌,且常年保持絡繹不絕的客流。

而forever21的退市,無疑向所有外來快時尚發出一個警告信號:

快時尚開始變質,消費者開始不滿。

當初電商出現時,我們這羣愛美,但經濟實力不足的小姑娘真的高興壞了。這麼多款式,價格還便宜。尤其是那些下沉城市的女生,由於當地經濟發展不發達,網購為她們打開了一個大門,門後是五光十色的美麗殿堂。

但網購不能試穿是最大缺陷,而且早年好多網店還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淘寶淘寶,能不能淘到,多少也看運氣。

相比之下,快時尚款式多,價格低,隨便試的優勢就顯現出來。

所以基本上這麼多年下來,中國女裝消費走向逐漸變成:電商市場&>實體店,快時尚市場&>傳統專櫃

這是因為大多消費者決定買不買前,考慮因素的權重高低是:

這家店我買不買得起(價格)&> 這家店有沒我能穿的(款式)&> 這衣服看著質量好不好(質量)&> 各方面服務質量(其他增值服務)

當前兩個因素:價格和款式合適時,有時我們會適當對質量和服務做出讓步,因為大家心裡清楚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走進專櫃可能會有人送上一杯水,但我們不會要求走進forever21也有人送上一杯水,是因為我們很清楚,所謂的附加服務最終都會體現在商品價格上讓我們買單。

我們會要求貴價衣服面料一等,絕對舒適,但當我們選擇更便宜的衣服時,就做好了可能質量沒那麼好的心理準備。款式好看就行。

快時尚:我們質量不好,你們只用為款式買單。

消費者:好的我認。

無可厚非。

但顯然近幾年,快時尚的質量還是那個質量,款式還是那個款式,服務還是那個服務,但價格,早已不是那個價格了。

我們心裡冒出一點小期待,這麼多年過去,可能是質量好了一點?所以變貴了?

我最後一次在zara購物買了一條麂皮的短裙,399元。說實話這價格不算特別貴,但在網上,100多200多的短裙比比皆是。

我沒指望一條裙子穿幾年,但它給我最大的驚喜是隻洗了一次,面料就全部皺成一團,導致內襯都露出一截。最終被我扔進了垃圾桶。(洗之前看過洗標,是允許水洗的)

而家裡人這些年陸續在各種快時尚買的衣服,399的毛衣又重又不保暖,100多的T恤越洗越薄領口變形…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

到後面,我已經選擇不再踏進快時尚的店門了。

但這難道錯在快時尚質量差嗎?不是啊。他們的質量一直都這麼差啊。

錯就錯在他們的價格越來越高,逐漸喪失了作為快時尚的優勢。

而作為消費者,我完全看不到價格漲在哪個方面。

我們知道,商場一些客單價比較高的品牌專櫃,是很看中顧客服務的。不誇張的說,有些老顧客左腳剛邁進店門,導購已經笑著迎上來說一句「張姐來啦。」看,她們連你們姓什麼都記得。

同時,專櫃為了維護和顧客之間的粘性,時不時會有一些VIP體驗活動,什麼烘焙課,插花課也好來回饋顧客。

這些都是增值服務。

同時能進商場,質量就基本過的去。雖然偶爾也有顧客投訴質量問題,但首先很少,其次在商場高壓下,都會處理到你滿意為止。

快時尚有什麼?

一走進店,被扔得到處都是的衣服,嘈雜的環境,冷漠的店員,一次性用品般的質量,最後還要你付出堪比專櫃的價格。

剩下的,只是款式多。

但當你發現縱使他們有上千款單品,試來試去彷彿都是為歐美人量身設計,怎麼都不適合你時,你也不會覺得款式多是一種優勢了吧。

而隨著電商走向成熟,許多傳統專櫃品牌已經走向線上,在保證基本質量的同時提供電商專供款,降低定價來吸引更多客羣的同時,也更加重視款式設計,比如經常會推出一些設計師聯名款。

而這時,快時尚正在逐漸丟棄價格優勢,執著於讓顧客花更高的價錢單純為款式買單。

forever21的退市是即時止損的明智之舉。不在質量上變革,或把價格保持在快時尚的定位上,退出中國市場只是遲早的事。


我更好奇這牌子是怎麼有勇氣進中國市場的……

forever21在美國市場上的定位很明確,基本上就是超低端的服裝品牌。

我在他家門口路過過很多次,基本上是滿店裡掛著、堆著各種各樣花裏胡哨的衣服,不止架子上有,我基本上每次路過,地上也堆著一攤,剛來美國的時候不懂事進去看過,衣服上各種口紅印,粉底印……甚至有時候還有腳印。

(不知道是不是隻有我們城市的f21這個樣子,但我們城市兩家f21都是這個樣子沒錯)

儘管我後來再也沒踏進過他家店門,但我充分理解他家存在的意義,並且相信它在美國(至少我們城市)永遠不會關門。

f21牢牢地抓著最底端的服裝市場,對於那些一二美元都要精打細算的、去超市買菜要一分錢一分錢和收銀員對帳單的人來說,它家真的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了。

十幾刀一件衣服,你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更低端的服裝市場,在美國基本是缺位的。

三四十人民幣一件衣服?想太多。基本上淘寶三四十人民幣一件的衣服(相同質量)賣到美國,三四十美元算少的。

f21的定位,在我眼裡和原來的北京動批差不多。

而它的價格在美國市場上有競爭力,和中國市場一比……就一丁點競爭力都沒有了。

我從來沒從它家買過衣服。畢竟同等價位,我可以從國內帶更漂亮質量更好的衣服過來;而同等質量,在國內我們稱為地攤貨,更便宜的價格我可以在淘寶上買一打。

加上品牌溢價,中美中高端服飾的價格沒有特別大的差別,甚至很多奢侈品牌子,美國還能比國內更便宜。

但低端服飾真的毫無可比性。只要便宜不要質量,中國市場上能買到價格低得不可想像的衣服(劣質,但渠道正規,且湊合能穿),而美國……真的沒有更低端的市場了。

當然國情不同,工資不同,這麼橫向比較沒啥意義。

但f21究竟是有多大勇氣進中國市場?

它倚仗什麼?

洋品牌的溢價,主打的是「質量」,就算不像吹得那樣高質量,起碼不能太次太次吧?

價格優勢?是瘋了嗎?它能在價格上爭過中國傳統品牌?

更何況中國電商無比發達,本身擠佔的就是低端服裝市場的商機,本土品牌都發展不動,何況是外來的和尚?(做低端外來和尚真沒什麼優勢)

前輩的優秀經驗,譬如哈根達斯,競爭不過中國市場平級的產品,就索性把自己包裝起來,乾脆去做高端市場(哈根達斯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和包裝營銷和美國市場完全不一樣),但問題是,服裝和食品不一樣,何況哈根達斯在美國也是大眾牌中偏向高端的冰激凌品牌,f21一個做超低端服裝起家的,它就算把自己往高端包裝,能包裝成什麼樣?更何況還要考慮它本身在它國的品牌定位,口碑在那裡,縱然它在中國把自己包裝得再好,較高端的買家也不會看它的。

如果做個高端化的副牌打進中國市場我還能看好一點(不清楚f21有沒有副牌或者是不是別家的副牌,相對而言,我總覺得,高端一些的洋品牌進中國市場更容易優勢更大,低端的副牌還是免了吧),f21這個定位,真的不行。

歐美的低端服裝品牌想要賣進中國,在我看來,和想把中國產的咖啡賣去義大利、想把塗蛋黃醬的加州卷賣去日本一樣,屬於拿自己的短板硬碰人家的成熟市場,除非真有極其天才的營銷(賣梳子給和尚那個級別的),否則基本就是找死。

所以退出……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麼。


大快人心

馬上HM也得出局

那個破布一樣的質量

不長腦子的設計

不適閤中國國情的大鏤空 大民族風

賣一個不低不高的唬人價格

呵呵

長久纔有鬼


中午和同事聊天提到了這個牌子

同事說,都倒閉了,快去撿漏

晚上叫上媳婦

媳婦的原話是

衣服醜我能理解,但是模特這麼好的身材穿上都醜這個牌子是怎麼做到的

最後同事買了幾頂帽子


快時尚節節敗退,不到一年時間,第三個快時尚品牌退出中國市場。

自去年年底,Forever 21已陸續關掉了天津、杭州、北京、重慶等地門店,其中包括杭州湖濱in 77旗艦店、北京apm等重要店鋪。品牌還於近日宣佈關閉在西安僅開業兩年的門店。目前,該品牌在上海僅剩3家分店以及北京1家門店。

今年3月,Forever 21退出了臺灣市場,品牌於2015年6月在臺北信義區開設首間門店。2017年,Forever 21在香港銅鑼灣京華中心租約期滿後撤離共6層的旗艦店,而接手的是美國內衣品牌Victorias Secret。

中國市場是品牌生存狀況的晴雨表,Forever 21不是唯一一個加速崩潰的快時尚品牌。一度風光的英國快時尚品牌New Look、命途多舛的Topshop和電商ASOS均已敗走中國市場。

去年10月,有消息指New Look決定放棄中國市場,將關閉所有的130家門店,以集中資金用於品牌本身業務的重組轉型。2014年,New Look以直營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次年New Look被南非私募股權基金Brait SE以7.8億英鎊收購90%股權,隨後品牌決定在中國加速擴張。在原CEO Anders Kristiansen的主導下,該品牌一度計劃三年內在中國開設500家店。

具體可參考回答

topshop要關了,New look也要關了,如何看待英國幾個快消品牌撤出中國市場??

www.zhihu.com圖標

在New Look之後,Topshop於去年11月在天貓突然發布公告稱因國際業務運營策略調整,將關閉天貓旗艦店並全店清倉。Topshop原本計劃去年9月在上海開設中國內地第一家旗艦店,但已經夭折。

除貨品更新慢,不適閤中國消費者品味外,ASOS與Topshop在中國都存在同樣一個問題,在中國的定價偏高,缺乏價格優勢,使得英國的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無法立足。

在中國,快時尚面臨的處境非常複雜。除了不斷崛起的國內服飾品牌,快時尚目前的競爭對手來自另外一個戰場,成千上萬的淘寶網紅賣家。這使得中低端市場競爭變得前所未有的碎片化。

然而,Forever 21並非僅在中國市場折戟。幾年來,Forever 21在全球範圍內節節敗退。今年1月,Forever 21全面退出法國市場,約有150至200名員工將被辭退。去年起,品牌已經接連法國境內關閉3家店鋪,今年則徹底關閉了最後一家巴黎旗艦店。

去年1月,Forever 21關閉了荷蘭市場的阿姆斯特丹旗艦店。而Forever 21的歐洲總部和分銷中心就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旗艦店的關閉無疑向歐洲市場傳遞了消極信號。

2016年與此同時,在英國不景氣的零售環境下, Forever 21不斷縮小英國市場店鋪面積,目前該公司目前在英國只剩下三家店鋪。

在北美市場,品牌亦未停下關店步伐,包括溫哥華市中心的門店。因在澳洲的銷量持續低迷,Forever 21位於悉尼的旗艦店也被關閉,該品牌於2014年正式進入澳洲市場。

2017年,Forever 21關閉了在日本的首家旗艦店。該店位於東京原宿,於2009年4月開業,當天曾吸引了1800名消費者排隊入場選購,隨後迅速成為日本快時尚消費者的購物天堂。有分析指出,越來越低的客流量和高昂的租金是導致Forever 21日本旗艦店關閉的主要原因。

2016年,Forever 21在經過6年的努力後離開了比利時市場,關閉了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的門店。當時,比利時媒體稱高租金和線上銷售下滑是退出比利時市場的原因。

除了本土化問題,快時尚陷入全面危機,在全球範圍內面臨著來自超快時尚、變化的消費者心理、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多方面的挑戰,就連快時尚龍頭Zara和HM等都無能倖免。

有分析認為,沒有一種模式能夠取得絕對的勝利。快時尚發展至頂峯在於合理平衡了低價與優質,但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意味著新的「破壞者」出現。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快時尚模式也必然成為降維打擊的對象。

在沒有實體店包袱、更為快速的時尚電商形成壓倒性優勢之前,傳統的快時尚品牌唯有提前佈局,纔有可能在未來保持市場競爭力。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一度炙手可熱的「快時尚」或將很快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

參考資料:ladymax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