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麼看待一些人說的「很多人學了點科學就以為掌握了世間,把一切科學之外的打倒推翻。」


挨個說說你的問題:

1、易經與科學是兩個體系,易算確實有推理的成份,但是依據「理」去推導的,不能說和科學完全不沾邊,只是關係不大。換句話說,沒有科學,易學照樣成立。

2、易經裏有句話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易之學,離所有人的距離都一樣,人層次高低看待事物角度或許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什麼層次,易經就擺在那裡,信與不信,因人而異。

3、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科學一樣是把雙刃劍,科學昌明自然是好事,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只能說偏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兼容並蓄纔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色。


易經一定不是被簡簡單單創造出來的,裡面是有科學依據的,只是幾千年來經過後人各種演繹、曲解,最終成了玄之又玄的東西。

易經要從科學方面去解讀,一定要主動去擁抱科學,以下是我從自然科學中的熵增理論來解讀易經的一些見解,看完結論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易經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

薛定諤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定諤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中的觀點)

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註:但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裏又包含著個人和羣體的演化規律。

熵增理論的主要論點是,在孤立系統中,熵會一直增加,這意味著其中的總能量不增加,但能量會自發地從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傳遞,空間會從有序變得無序。演化的最終結果,稱之為熱寂。

  • 什麼是孤立系統?

整個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太陽系也可以被看作一個孤立系統。

  • 什麼是非孤立系統?

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所以地球上會有熵減,所以地球上會出現生命,會出現生態系統。

一、陰陽的概念

因為地球會源源不斷地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會出現熵減,這就保證了地球不會持續冷卻下去。

這就是說,只要一個系統能夠持續地從外界獲得能量,就會出現熵減的情況,將溫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我們知道,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決定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時間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是不同的,所以在地球上會出現寒來暑往、晝夜更替。

這就有了陰陽的概念。

立天之道陰與陽,最初先哲們對陰陽的定義就是以接收到的太陽的能量多寡來劃分的,知寒來暑往,知晝夜交替,則知陰陽也。

地球不僅接收來自太陽能量,而且持續在向外太空耗散能量,所以對地球來說,不僅有熵減,也有熵增,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在一段時間內,接收的能量大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上升;而接收的能量小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下降。

推而廣之,不僅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社會生態系統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將支撐社會生態系統運行的動能變化,用熵增理論來解釋。

如果推動向上發展的動能強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上行的發展態勢;反之,如果推動向上發展的動能弱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下行的發展態勢。

二、剛柔的概念

當地面接收到來自太陽的能量後,會有相當一部分能量被地球吸收,並轉化為其他各種可以被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各種生命體,擔負了主要的轉化太陽能量的重任,植物的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又通過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維持動物界的繁衍。

人是各種資源的利用者和受益者,只有獲得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人類纔能夠維持生存和繁衍。

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任何時候,可以被人利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必然引來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實力強的會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而實力弱的則獲得相對少的、劣質的資源。

當人們獲得資源後,就會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以維持生存和發展,這個時候由於人們相互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就會和睦相處,還會相互幫扶,互通有無。

這就有了剛柔的感念。

立地之道柔與剛,先哲們對剛柔的定義就是通過對土地上的資源如何進行競爭和利用來劃分的。

推而廣之,所有人們對資源的競爭和利用,都可以用剛柔的概念來解釋,除了土地之外,比如市場、權力、職位、配偶等,都可以成為人們競爭和利用的資源。

用熵增理論來解釋,可競爭的資源被不斷創造吸引人參與競爭的過程,就是熵減的過程;而資源被利用和消耗的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三、仁義的概念

人是羣居的動物,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聯結在一起形成集體組織,通過發揮社會集體的力量,人們能夠更有效地抵禦外來的侵襲。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人們建立了公權力機構,通過制定法律約束那些不法的行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社會分工協作,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們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通過商品交易就可以獲得自己並不生產的產品和服務。

為了提高集體組織的凝聚力,就需要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組織管理和建設方面達成共識,維護領導和規則的權威,用法律去約束每一個人,以維護社會的正義。

相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共同利益也會喪失,社會治理混亂會導致政治腐敗,法律無法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會導致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人心思變,價值觀撕裂,相互之間矛盾衝突不斷,嚴重的話就會出現社會動蕩,甚至是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整個集體組織積極推動社會變革,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相互之間的矛盾衝突,讓社會變革和發展能夠更公平地惠及到每一個人。

這就有了仁義的概念。

立人之道仁與義,先哲們對仁義的定義就是以社會集體的關係狀態來劃分的,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強大的凝聚力,所以導之以義,人們需要得到更公平地對待,所以濟之以仁。

用熵增的理論來解釋,人們團結在一起,創造和維護共同的利益,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而當人們價值觀撕裂,矛盾衝突導致相互消耗攻擊,尤其是社會的動蕩和戰爭會極大地消耗社會財富和人的生命,這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四、八卦的概念

以上是天道、地道、人道,各有熵減和熵增兩種狀態,相互組合,就有了八種不同的卦象,這就是八卦的概念。

用熵增的理論來解釋,對於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系統,必然會遵循八卦的規律進行演化。

(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會用趨勢維、基底維和結構維來分別表示天道、地道和人道,用同一態來表示熵減,離散態表示熵增。)

五、六十四卦的概念

如果以某個社會主體的視角來看,每個人或組織所面臨的生態系統是不一樣的,整個生態系統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

內部生態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社會環境,它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家庭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工作單位的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行業內部環境,也可以社會主體所處的社會階層的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國家內部環境。

全局生態相對於內部生態而言,包含了內部環境以及與內部環境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外部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局社會生態,比如相對於家庭或工作單位的社會環境,相對於企業的行業環境,相對於社會行業或社會階層的國家環境,相對於國家的國際環境。如果站在全局空間的視角看內部空間,所對應的就是和具體的事件相關聯的具體的社會主體所處的內部環境。

用易經的概念來分析,全局生態就是易經中的上卦,內部生態就是易經中的下卦,無論是內部生態,還是全局生態,都包含了趨勢維、基底維、結構維三個維度,他們疊加在一起就是六個維度。

人們所面臨的社會生態的每個維度都包含同一態(熵減)和離散態(熵增)兩種不同的態勢,用同一態和離散態分別對社會生態中的每個維度進行賦值,就能夠得到64種不同的生態局勢。

通過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兩個視角對具體的事情進行分析,就可以確定整件事情所處的狀態、發展演變的方向和最終產生的結果。

以上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展開來講,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大家可關注我,如何以科學理論來解讀易經的奧祕。


易經不會得出什麼結果,易經只是羅列了若干事態變化的脈絡,以及制定了一套表達自己當時心性狀態的規則。人可以根據自己用既定程序表達出來心性、意念狀態,匹配已經分門別類的相應的事態過程,以尋找可能的事態演化方向。

所有事物都有既定的確定屬性,有確定的屬性,那麼在既定的環境和條件當中就必然有一定的自發趨勢。一根棍子是直的、硬的,那麼掄起來打人就會疼,那麼握住棍子就有相應的方式方法,就有個怎麼握才舒服趁手的選擇。

物,有屬性,有其理;事,也有既定屬性,也有其理。循其內在之理,就可以大致推演其演化方向。

給你一個坐標系內的半截曲線,你當然可以根據已有半截延伸下去,當然,延伸越長,可能誤差越大,但是,越接近你起筆的點,那可能的誤差越小,而在那個你起筆的點上,基本上就沒有誤差。

不同的人,對曲線的認知和理解程度不一,能夠正確復現剩餘曲線的範圍有大有小,這就是預見或推理能力。同樣,不同的人對於事態演化的方向的預見和推理能力也是不一樣的。《論持久戰》所預見的未來趨勢,跟「低調」論、投降論、速勝論,就體現了這種預見能力的差異。

《周易》提供了一個分門別類的事理體系,這是個工具,工具怎麼用、用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用的人對這工具的認知和理解程度。工具無法給予操作工具的人什麼東西,工具只是操作者手裡的工具。


學了點科學的人不是急著把什麼都打翻,而是不急著什麼都相信。

至於說《易》,我們先對一對版本吧。專業考據學者代代都有新成果,不斷發現版本上的問題。不時還有漢墓出土什麼的降維打擊一下。

層次高的人信的是哪個版本?馬王堆帛書版我看了半天,除了明白了和今本多有不同之外,不敢亂說。

其他還有什麼阜陽漢簡,楚簡等等。

我也不知道如果要「信」的話,該信哪個版本。

還有,這些文字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有個定論嗎?誰那麼厲害,直接就可以信了?他的考證有根據嗎?

這就是我,一個「學了點」科學的人,對《易》的看法。


每次看到類似的問題,總是心生悲涼之感,我再一次表明態度:這種問題出自國人的頭腦,絕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首先你們應該明白,中國的文明傳承是有斷崖式斷層的,你們真的以為現在自己頭腦裏的那些認知,都是毋庸置疑的?這些認知和想法,都是哪裡來的?從小就被教育著要「相信科學」,學校裏的教科書誰編的?編教科書的人又是為誰服務的?從學校學到的、從網上看到的科學,自始至終都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嗎?現在的文明觀察到了黑洞、探測到了引力波,就能證明以易經為代表的傳統文明是錯誤的嗎?希望200年後,我國人能問出這樣的問題:「現在通過科學得出的結果有沒有易理依據?」

這個問題本身為什麼在我眼裡是特別荒謬的呢?因為用現在這種低等級的文明成果,來衡量一個更高等級的文明成果,就是一件特別荒謬的事。舉個例子,這就好比問:相對論得出的結果有沒有牛頓三定律的科學依據/推導依據?發現了嗎,近代由西方主導的科學發展,是自我否定式的,新一代推翻老一代,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外,所謂的科學文明,是分析式的、割裂式的。你所謂的科學依據,是指哪一門科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學.....到底在哪一門科學裡找依據?如果你說都試試,抱歉,從西方科學思維出發來看,這樣是不可能的。愛因斯坦畢生的努力不是搞什麼相對論,而是試圖找一個「大統一」理論,而他的大統一理想,也還僅僅侷限在物理學的範圍內,遺憾的是這個理想至死沒有完成,還留下了一個「上帝不會擲篩子」的話柄。那麼可以想想西方科學中,有沒有一個理論能統一這麼多科學門類呢?學數學的弄不了物理,學化學的研究不了天體,不排除有互為基礎、相互交叉的時候,但其根本是「隔行如隔山」的狀態。很多張口閉口惟科學論的人,估計連伽利略、法拉第和牛頓、愛因斯坦的區別都搞不清楚。哪怕是物理學,也分理論物理、實驗物理,這其中又分「粒子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線電物理」、「天體物理」……如果你想用物理學來證明證明易經的科學性,那麼問題又來了,要用哪一種物理學呢?一個物理學就可以分成這樣,你指望西方科學有一個大統一理論?而以易經為代表的的中國傳統文明,一開始就給了你一個大統一理論,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的科學,其實都叫某某學科,而易經成了中華文明的傳承。

相對西方科學的割裂式發展,易經中的理論是全息的。就拿一個卦來說,它包含天文信息、地理信息、人文信息、社會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數字信息……我這還沒有羅列完呢。比如離卦,五行為火,其性中虛、炎上,(北斗七星)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方位正南,主文化傳播事業,離火大運文化、電子等事大興,同時易起刀兵爭戰,其形上尖下闊,如果一個的面貌、體型如此,便是火性旺盛,帶有離卦的信息,火主禮,其人多講禮數,但性格急躁,離卦先天數3、後天數9。不要小看了數的價值,被很多科學崇拜者所瘋狂崇拜的特斯拉不也說過,369隱藏著宇宙的真相,是解開宇宙奧祕的鑰匙這種話嗎?

又如北京天壇,上面中間的第一層中心,有一塊圓石,象徵太極,以此為核心逐圈鋪砌石塊,第一層有9圈,其數9/18/36/45/54/63/72/81;第二層鋪砌石塊的數量為90/99/108/117/126/135/144/153/162;第三層鋪砌石塊的數量為171/180/189/198/207/216/225/234/243。內外一共27圈。首先能發現一個強烈的數字「9」,這些數字都是9的倍數,都能被9所整除。此外,這些數字單獨拎出來,其數相加也都是9。如2+7=9,5+4=9……2+4+3=9。這些數的規律,其實都來自河洛之數,也是後天八卦的序數分佈規律。9,不僅是八卦的九宮分佈之所,也是自古以來的尊位,到社會中便演化為皇權的象徵,又進而呈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建築。說這些,就是為了讓大家對易理的全息觀有一個初步瞭解。順便再提醒大家一個重點,河圖洛書、八卦九宮誕生的時候,還沒有文字呢,其核心表達在於「象」和「數」,這也是為什麼到周朝纔有了相對完整的文字版整理和記載。

大家不要有一個錯覺,以為易經是騎馬放牛、耕田織布、傳話靠吼、鑽木取火、被迫在龜殼上刻字的超級落後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人隨便搞出來的。歷史是記到那了,但不代表易經是那時候的人弄出來的,目前為止,幾千年來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能說清楚易經到底是哪裡來的、怎麼來的。但是,它作為一種超越當前時代文明的成果而被有選擇地流傳了下來,遺憾的是,當前的科學水平破解不了它,猶如讓小學生去解微積分,而我們還試圖在當代科學裡找依據,豈不荒謬?

大部分人所說的易經,其實是《周易》,只是周朝留有記載的一個文本而已,周文王功不可沒,到了後來,孔子成了易經的忠實粉絲。「韋編三絕」這個成語都知道是說孔子勤奮讀書,但是讓他如癡如醉,反覆翻閱以致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的書,就是易經。《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若是我於《易》則彬彬者。」只不過,易經的路也是從孔子之後開始慢慢走偏的,「易理」逐漸被「義理」所取代,而越來越脫離實踐。教你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什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潛龍勿用」就是要懂得在力量弱小的時候懂得隱忍……現在的各種國學大師也是跟風猖獗,這種淺顯的道理值得用易經來背書嗎?為什麼會這樣呢?自漢朝獨尊儒術開始,就已經有這個傾向了,為的當然是服務統治階級。周易有十翼,這十翼即《易傳》,差不多就是孔子寫的讀書筆記,後來儒家將其比喻成為周易插上了可以飛翔的翅膀,確實,讓易經越來越務虛,越來越形而上,導致後世的誤解也越來越深。

再說一個國外的科學泰斗——尼爾斯·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力學之父,一個領先了愛因斯坦半步的科學先鋒。他就是因為受到了中國八卦太極圖的啟發,進而對波粒二象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所以到後來,他把太極圖放進了自己的族徽中,不要以為他是覺得這個圖形挺好看的才設計進去,這可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全知乎的人加起來也沒有人家嚴謹吧。

以上二位,一個是受世代敬仰的「萬世師表」,一個是當代前沿科學的奠基人,不知道能否擔當得起各位心中所謂「層次越高的人」。如果是指有錢、有權的人,那就更多如牛毛了,不說也罷。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再試圖用什麼當代的科學去證明易經,在科學裡找什麼依據,這不僅是可笑的而且是可恥可悲的。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易經如何為今後的數學、計算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等一系列的學科提供更多啟發和實踐指導。

有些東西你理解不了,是你的機緣和智慧不夠,這都沒關係。不要忙著去反對、去對抗,起碼保有一顆恭敬的心,去看待這流經幾千年而不曾乾涸的文明長河。做不到恭敬,也請做到起碼的禮貌,幼兒園的孩子都要學習懂禮貌的,對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