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事先說明,回答基於修訂版(三聯版)。

  長文預警。簡單說一句,能夠放下仇恨,一是張無忌仁義無邊,二是與六大派其實沒有深仇,張翠山殷素素自盡,主因是殷素素對不起俞岱巖而非六大派逼迫。另外明教與六大派和解是為了反元大業。

  從當年明報上連載的版本(舊版),到1977年左右出版的修訂版單行本,張無忌的性格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當年連載版裏,殷素素自盡後,是如何描寫張無忌的。

  無忌撲到母親身上,大叫:「媽媽,媽媽!」但殷素素自刺已久,支持了好一會,這時已然斷氣。無忌悲痛之下,竟不哭泣,從母親身上拔出匕首,血淋淋的握在手裡,瞪視著空聞大師,冷冷的道:「是你殺死我媽媽的,是不是?」空聞陡然間見此人倫慘變,雖是當今第一武學宗主的掌門,也是大為震動,經無忌這麼一問,不自禁的退了一步,忙道:「不,不是我。是她自盡的。」無忌眼中淚水滾來滾去,但他拚命忍住,說道:「我不哭,我一定不哭,不哭給這些惡人看。」他拿著匕首,從廳左慢慢走到右,將這三百餘人的面貌長相,一一的記在心裡,腦海中響著母親的那兩句話:「要慢慢的等著,只是一個人也不要放過。」上得武當山來之人,不是武學大派的高手,便是獨霸一方的首腦人物,既敢來向張三豐和武當七俠惹事生非,自是膽量氣魄在在高人一等,但被無忌這般滿腔怨毒的一瞪,人人心中竟是不禁發毛

  沒有看過連載版的人,估計無法想像最早的張無忌是這個樣子的。連載版開始,張無忌也是個聰明伶俐、快意恩仇的形象。但是這種人物,在武俠小說裏太多了,這樣寫下去,必然落入俗套。

  金庸的小說,開始都是在報紙上連載的,所以寫著寫著,可能有了不同的想法,故事走向發生變化,前後看來就有些矛盾了。《倚天屠龍記》在這方面尤其明顯。剛開始2回寫的是郭襄張君寶,第3回「花開花落,花落花開」一下幾十年過去了。後面8回寫了張翠山殷素素,也是戛然而止,第10回,寫了全書五分之一篇幅的(40回中的8回)的張翠山殷素素就這麼自盡了,最終的男主角張無忌在11回正式接棒,最終的女主角趙敏,到40回裏的23回才閃亮登場,此時全書都過去快三分之二了。所以,我個人認為,倚天連載期間,情節走向,人物性格的變化,應該是和金庸自己的想法變化有關。

  我看到過一些文章,認為金庸兒子的自殺,對金庸打擊很大,使得金庸轉向佛門思想,張無忌也改成了個「佛性」青年。金庸兒子是在1976年自殺的,金庸在1977年發行的倚天修訂版後記中,也確實寫下了那句極度傷感的話:「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但我覺得說金庸至此才轉向佛性思想存疑。接在倚天后面寫的天龍八部,就充滿了佛門思想,書名天龍八部本身就是佛教術語。倚天中主要的情節,在修訂版中也沒有變化,只是在一些細節的地方,為最後張無忌「仁義」性格的形成埋設了伏筆。所以,金庸為何改變了思想我們無從得知(我一直舉得張無忌身上有很多金庸自己真實思想的投射),只能來看看修訂版是如何為張無忌「佛性」青年養成一步步鋪墊的吧。

  張無忌出生在冰火島,人生前九年,共同生活的只有三個人:張翠山、殷素素、「義父」謝遜。

  張翠山自不必說,俠義為懷,謝遜甚至認為他有點迂腐:

  ......謝遜道:「你心地仁厚,原該福澤無盡,但於是非善惡之際太過固執,你一切小心。無忌胸襟寬廣,看來日後行事處世,比你圓通隨和得多。五妹雖是女子,卻不會喫人的虧。我所擔心的,反倒是你。」......

  殷素素自小生活環境不好,少女時代是有點「妖邪之氣」的,否者也不會殺了龍門鏢局滿門了。但決意與張翠山結婚後,決心跟著張翠山一心從善,痛改前非:

  張翠山道:「我倆此刻便結為夫婦。」

  當下兩人一起在冰山之上跪下。張翠山朗聲道:「皇天在上,弟子張翠山今日和殷素素結為夫婦,禍福與共,始終不負。」殷素素虔心禱祝:「老天爺保佑,願我二人生生世世,永為夫婦。」她頓了一頓,又道:「日後若得重回中原,小女子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隨我夫君行善,決不敢再殺一人。若違此誓,天人共棄。」  張翠山大喜,沒想到她竟會發此誓言,當即伸臂抱住了她。兩人雖被海水浸得全身皆濕,但心中暖烘烘的如沐春風。

  殷素素懷了張無忌後,母性大發:

  殷素素自從懷了孩子,不知怎的,突然變得仁善起來,從前做閨女時一口氣殺幾十個人也毫不在意,這時便是殺一頭野獸也覺不忍。有一次張翠山捕了一頭母鹿,一頭小鹿直跟到熊洞中來,殷素素定要他將母鹿放了,寧可大家喫些野果,挨過兩天。這時聽到張翠山說要殺了謝遜,不禁身子一顫。

  金庸在旁白中,也給殷素素加分:

  ......她自幼稟受父性,在天鷹教中耳濡目染,所見所聞皆是極盡殘酷惡毒之事,因之向來行事狠辣,習以為常,自與張翠山結成夫婦,逐步向善,這一日做了母親,心中慈愛沛然而生,竟全心全意的為孩子打算起來。

  再來看看謝遜。謝遜為了找成昆報仇,濫殺無辜,犯下無數血案,但原因也是自家血仇所激,本性並不壞。在聽到張無忌出生後的第一聲哭聲時,謝遜天良發現,正像後來殷素素編的那個希望騙過別人的善意謊言:「無惡不作、殺人如毛的惡賊謝遜,在九年前早已死了。」

  這時張翠山已然明白,殷素素一再說「惡賊謝遜已經死了」,也可說並未說謊,因自謝遜聽到無忌的第一下哭聲,便即觸發天良,自此收斂狂性,去惡向善,至於逼他三人離島,更是捨己為人、大仁大義的行徑,因此大可說「無惡不作、殺人如毛的惡賊謝遜」已在九年之前死去,而「好人謝遜」則在九年前誕生。

  冰火島只有他們一家四口,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其實是充滿了人間關愛,張無忌人生的前九年其實是無比幸福的,看看下面這段:

  殷素素也是轉著這樣的念頭,又想若不是無忌多口,事情便好辦得多,但想無忌從來不說謊話,對謝遜又情義深重,忽然聽到義父死了,自是要大哭大叫,原也怪他不得,見他面頰上被自己打了一掌後留下腫起的紅印,不禁憐惜起來,將他摟回懷裡。無忌兀自不放心,將小嘴湊到母親耳邊,低聲道:「媽,義父沒有死啊,是不是?」殷素素也湊嘴到他耳邊,輕輕道:「沒有死。我騙他們的。這些都是惡人壞人,他們都想去害你義父。」無忌恍然大悟,向每個人都狠狠瞪了一眼,心道:「原來你們都是惡人壞人,想害我義父。」

  張無忌從這一天起,才起始踏入江湖,起始明白世間人心的險惡。他伸手撫著臉頰,母親所打的這一掌兀自隱隱生疼。他知道這一掌雖是母親打的,實則是為眼前這些惡人壞人所累。他自幼生長在父母和義父的慈愛卵翼之下,不懂得人間竟有心懷惡意的敵人。謝遜雖跟他說過成昆的故事,但總是耳中聽來,直到此時,才真正面對他心目中的敵人。

  所以按照修訂版的內容,張無忌小時候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壞人!所以形成後來他的仁義性格也很正常啊。金庸對張無忌心地仁厚早有伏筆:

  張翠山等聽到這裡,都是甚為心焦。無忌忽道:「義父,下面還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罷。」謝遜道:「為甚麼?」無忌道:「這老和尚為人很好,你打傷了他,心中過意不去。倘若傷了自己,那也不好。」張翠山和殷素素對望一眼,心想這孩子小小年紀,居然有這等見識,可說極不容易。張翠山心中更是喜慰,覺得無忌心地仁厚,能夠分辨是非。

  只聽得謝遜嘆了口氣,說道:「枉自我活了幾十歲,那時卻不及孩子的見識。......

  俞蓮舟說到峨嵋派為何與謝遜結仇時:

  無忌忽然問道:「二伯,那方老英雄是好人還是壞人?」俞蓮舟道:「聽說方老英雄種田讀書,從不和人交往。自然不是壞人。」無忌道:「唉,義父這般胡亂殺人,那就不該了。」俞蓮舟大喜,輕舒猿臂,將他從殷素素身前抱了過來,撫著他頭,說值:「孩子,你知道不能胡亂殺人,二伯很是喜歡。人死不能復生,便是罪孽深重、窮兇極惡之輩,也不能隨便下手殺他,須得讓他有一條悔改之路。」

  張三豐帶張無忌去少林寺意圖交換九陽神功未果,在回來的漢水渡船上,有這麼一段,張無忌還想著學了少林九陽功,希望能治好俞岱巖的殘疾。

  張無忌忽道:「太師父,你不用難過,孩兒死了之後,便可見到爹爹媽媽了,那也好得很。」張三豐道:「你別這麼說,太師父無論如何要想法救你。」張無忌道:「我本來想,如能學到少林派的九陽神功,去說給俞三伯聽,那便好了。」張三豐道:「為甚麼?」張無忌道:「盼望俞三伯能修練武當、少林兩派神功,治好手足殘疾。」

  張三豐嘆道:「你俞三伯受的是筋骨外傷,內功再強,也是治不好的。」心想:「這孩子明知自己性命不保,居然不怕死,卻想著要去療治岱巖的殘疾,這番心地,也確是我輩俠義中人的本色。」正想誇獎他幾句,......

  張無忌在昆崙山面對朱九真的獵犬的時候,還有這麼一段描寫(連野獸也不肯相負):

  張無忌見這些惡犬露出自森森的長牙,神態兇狠,心中害怕,知道只要將懷中的猴兒擲出,羣犬自會撲擊猴兒,不再和自己為難。但他自幼受父親教誨,事事以俠義為重,雖對一頭野獸也不肯相負,當即縱身從羣犬頭頂飛躍而過,邁開步子急奔。羣犬胡胡狂吠追來。

  在修訂版中,金庸預設伏筆,通過張無忌的成長環境、身邊人物的言傳身教影響,張無忌發展成為「仁義無邊」的性格,也算是不突兀了。

  另外,後面還有一段情節,也是推動張無忌仁義無比性格養成的重要推手,那就是學醫

  常遇春在門外草地上已躺了六天六晚。到了這日,卻又下起雨來。胡青牛眼見他處身泥潭積水之中,仍是毫不理會。張無忌心中大怒,暗想:「我所看的醫書之中。除了你自己的著作之外,每一部書中都道,醫者須有濟世惠民的仁人之心,你空具一身醫術,卻這等見死不救,那又算得是甚麼良醫了?」

  醫生的天性就應該是救死扶傷,濟世惠民!張無忌後來接滅絕三掌救銳金旗、光明頂獨力排解紛爭救明教教眾時,都充分體現了這點。

  前面講了修訂版張無忌性格的形成軌跡,下面回到題主的問題。這裡注意,張無忌個人和明教是要分開談的。

  張無忌個人與倚天中的正派(不是六大派,與武當不會有仇的)結「仇」,看上去是因為張三豐百歲壽誕上,張翠山夫婦「被逼」自盡,殷素素也遺言要張無忌慢慢報仇。

  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其實原因並非如此。

  百歲壽誕上,面對眾人追問龍門鏢局血案和謝遜下落,張翠山用「不願明言」和一個「義」字回絕。其實關於龍門鏢局的「血案」,張翠山和武當派確實是非常理虧的。

  張翠山朗聲道:「空聞大師,龍門鏢局和少林僧人這七十七口人命,絕非晚輩所傷。張翠山一生受恩師訓海,雖然愚庸,卻不敢打誑。至於傷這七十七口性命之人是誰,晚輩倒也知曉,可是不願明言。這是第一件。那第二件呢,空見大師圓寂西歸,天下無不痛悼,只是那金毛獅王謝遜和晚輩有八拜之交,義結金蘭。謝遜身在何處,實不相瞞,晚輩原也知悉。但我武林中人,最重一個『』字,張翠山頭可斷,血可濺,我義兄的下落,我決計不能吐露。此事跟我恩師無關,跟我眾同門亦無幹連,由張翠山一人擔當。各位若欲以死相逼,要殺要剮,便請下手。姓張的生平沒做過半件貽羞師門之事,沒妄殺過一個好人,各位今日定要逼我不義,有死而已。」他這番話侃侃而言,滿臉正氣。

  面對少林派指證他殺了龍門少林僧時,雖然知道真兇是妻子殷素素,但還是強辯

  張翠山這時只好辯一分便是一分,說道:「我武當門下,所學暗器雖也不少,但均是鋼鏢袖箭的大件暗器。我同門七人,在江湖上行走己久,可有人見到武當弟子使過金針、銀針之類麼?至於針上喂毒,更加不必提起。」

  張三豐已經給張翠山背書了,大不了最後以武力說話。

  空聞方丈向張三豐道:「張真人,今日之事如何了斷,還(須)請張真人示下。」 張三豐道:「我這小徒雖無他長,卻還不敢欺師,諒他也不敢欺誑三位少林高僧。龍門鏢局的人命和貴派弟子,不是他傷的。謝遜的下落,他是不肯說的。」

  說僵了要動手,武當七俠準備用真武七截陣對付少林僧眾,本來可操必勝之局,可惜,宋遠橋為了照顧俞岱巖的面子,想出了找個人代替俞岱巖出場的想法,結果直接釀成了悲劇。

  殷素素臉色黯然,嘆了口長氣,說道:「三哥,事到如今,我也不能瞞你。不過我得說明在先,此事翠山一直瞞在鼓裡,我是怕……怕他知曉之後,從此……從此不再理我。」

  俞岱巖靜靜的道:「那你便不用說了。反正我已成廢人,往事不可追,何必有礙你夫婦之情?你們都去罷!武當六俠會鬥少林高僧,勝算在握,不必讓我徒擔虛名了。」

  俞岱巖骨氣極硬,自受傷以來,從不呻吟抱怨。他本來連話也不會說,但經張三豐悉心調治,以數十年修為的精湛內力度入他體內,終於漸漸能開口說話,但他對當日之事始終絕口不提,直至今日,才說出這幾句悲憤的話來。眾師兄弟聽了,無不熱血沸騰,殷梨亭更是哭出聲來。

  殷素素道:「三哥,其實你心中早已料到,只是顧念著和翠山的兄弟之義,是以隱忍不說。不錯,那日在錢塘江中,躲在船艙中以蚊須針傷你的,便是小妹……」  張翠山大喝:「素素,當真是你?你……你……你怎不早說?」  殷素素道:「傷害你三師哥的罪魁禍首,便是你妻子,我怎敢跟你說?」轉頭又向俞岱巖道:「三哥,後來以掌心七星釘傷你的、騙了你手中屠龍寶刀的那人,便是我的親哥哥殷野王。我們天鷹教跟武當派素無仇冤,屠龍寶刀既得,又敬重你是位好漢子,是以叫龍門鏢局將你送回武當山。至於途中另起風波,卻是我始料所不及了。」  張翠山全身發抖,目光中如要噴出火來,指著殷素素道:「你……你騙得我好苦!」  俞岱巖突然大叫一聲,身子從牀板上躍起,砰的一響,摔了下來,四塊牀板一齊壓斷,人卻暈了過去。  殷素素拔出佩劍,倒轉劍柄,遞給張翠山,說道:「五哥,你我十年夫妻,蒙你憐愛,情義深重,我今日死而無怨,盼你一劍將我殺了,以全你武當七俠之義。」  張翠山接過劍來,一劍便要遞出,刺向妻子的胸膛,但霎時之間,十年來妻子對自己溫順體貼、柔情蜜意,種種好處登時都湧上心來,這一劍如何刺得下手?  他呆了一呆,突然大叫一聲,奔出房去。殷素素、宋遠橋等六人不知他要如何,一齊跟出。只見他急奔至廳,向張三豐跪倒在地,說道:「恩師,弟子大錯已經鑄成,無可挽回,弟子只求你一件事。」

  好好的進去學真武七截陣,出來就自盡了。只能說,張翠山自刎,接著導致殷素素刺胸,說到底,不是因為不肯吐露謝遜的下落和龍門鏢局的血案,而是因為俞岱巖。注意看上面張翠山對張三豐的「託孤遺言」,「大錯已經鑄成,無可挽回」。「大錯」明顯指娶了傷害俞岱巖的殷素素,而不是包庇殷素素殺龍門鏢局滿門,不肯吐露謝遜下落。「無法挽回」應該是十年夫妻,自己無法對妻子下手,只能選擇「自盡」向俞岱巖謝罪。

  看到張翠山自盡後,殷梨亭也是這樣想的:

  殷梨亭怒喝:「你們……你們逼死了我五哥……」但轉念一想:「五哥所以自殺,實是為了對不起三哥,卻跟他們無幹。」一句話說了一半,再也接不下口去,伏在張翠山的屍身之上,放聲大哭。

  多年後,在發現傷害俞岱巖的真兇是阿三後,俞岱巖也是無限感慨:

  俞岱巖厲聲道:「多謝你今日言明真相,原來我一身殘廢,是你西域少林派下的毒手。只可惜……只可惜了我的好五弟。」說到最後一句,不禁哽咽。要知當年張翠山自刎而死,乃是為了俞岱巖傷於殷素素的銀針之下、無顏以對師兄之故。其實俞岱巖中了銀針之後,殷素素託龍門鏢局運回武當,醫治月餘,自會痊癒,他四肢被人折斷,實出於大力金剛指的毒手,倘若當日找到了這罪魁禍首,張翠山夫婦也不致慘死了。俞岱巖既悲師弟無辜喪命,又恨自己成為廢人,滿腔怨毒,眼中如要噴出火來。

  殷素素只是俞岱巖殘廢的間接原因,這裡明明白白寫出了如果當日就找到真兇,張翠山殷素素是不會慘死的。所以張翠山殷素素之死,嚴格講,不能怪罪正派人物的威逼。

  這個道理張無忌明白嗎?長大了自然明白了,看張無忌趙敏第一次小酒館相會。

  張無忌道:「我爹爹媽媽是給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華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後來年紀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卻越來越是不懂:到底是誰害死了我的爹爹媽媽不該說是空智大師、鐵琴先生這些人;也不該說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於,也不該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類的人物。這中間陰錯陽差,有許許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兇手,我將他們一一殺了,又有甚麼用?我爹爹媽媽總是活不轉來了。趙姑娘,我這幾天心裡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

  這一番話,他在心頭已想了很久,可是沒對楊逍說,沒對張三豐說,也沒對殷梨亭說,突然在這小酒家中對趙敏說了出來,這番言語一出口,自己也有些奇怪。  趙敏聽他說得誠懇,想了一想,道:「那是你心地仁厚,倘若是我,那可辦不到。要是誰害死了我的爹爹哥哥,我不但殺他滿門,連他親戚朋友,凡是他所相識的人,我個個要殺得乾乾淨淨。」張無忌道:「那我定要阻攔你。」趙敏道:「為甚麼?你幫助我的仇人麼?」張無忌道:「你殺一個人,自己便多一分罪孽。給你殺了的人,死後甚麼都不知道了,倒也罷了,可是他的父母子女、兄弟妻子可有多傷心難受?你自己日後想起來,良心定會不安。我義父殺了不少人,我知道他嘴裡雖然不說,心中卻是非常懊悔。」  趙敏不語,心中默默想著他的話。

  張無忌已經很明白,父母的死,不能直接怪罪正派人物,而且即使怪罪他們,報了仇,父母也不能活轉來了。張無忌的理想,是大家「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不要「殺人報仇」!這和他「仁義無邊」的形象已經非常貼切了。

  我一直認為,第一次小酒館會面,是倚天中非常重要的情節。在這裡,張無忌和趙敏深入交流了三觀,趙敏弄懂了張無忌的「內心思想」(注意趙敏「心中默默想著他的話」),在雙方敵對身份明確的前提下,趙敏放棄了自己的立場,提出「借屠龍刀一看」的要求,借海外旅行拉近與張無忌的關係,推動了倚天故事的高潮!甚至,我認為,趙敏是在這裡「真正」愛上張無忌的。

  上面解釋了張無忌放棄個人仇恨的原因。明教與六大派之間,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楊逍寫的明教歷史中,提到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異,為世人誤解。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明教與中原各大派之間結怨已深,張無忌在擔任教主是,要大家遵守的第二件事,就是捐棄前嫌。

  張無忌道:「第二件事說來比較為難。本教和中原各大門派結怨己深,雙方門人弟子、親戚好友,都是互有殺傷。此後咱們既往不咎前愆盡釋,不再去和各門派尋仇。」眾人聽了,心頭都是氣忿不平,良久無人答話。

  倚天中明寫的明教與六大派之間的仇怨,應該是這些:

  少林,謝遜殺了空見;

  武當,殷梨亭與楊逍有奪妻之恨;

  峨嵋,滅絕親哥哥死於謝遜之手,大師兄孤鴻子與楊逍比武失利,鬱悶而死;

  崑崙,上代掌門不明不白死亡,推斷是死於明教高手(楊逍)之手;

  崆峒,謝遜(成昆暗中)傷了崆峒五老,奪走《七傷拳譜》;

  華山,鮮於通殺害師哥白垣嫁禍明教。

  張無忌因為一邊是父親的門派,一邊是母親的教會,在光明頂上已經是竭力平息兩邊的矛盾。同時,明教與正派之間不少仇怨,是因「義父」謝遜而起,張無忌心知肚明,也必須極力彌補。為了救明教教眾,被迫當上教主後,在瞭解了明教原本「救世濟民」的教義後,更加希望明教走回正途。當時反元是第一大事,在蝴蝶谷大會上,身為教主的張無忌當眾宣佈要聯絡天下豪傑,共同抗元。

  張無忌又道:「單憑本教一教之力難以撼動元朝近百年的基業,須當聯絡天下英雄豪傑,羣策羣力,大功方成。眼下中原武林的首腦人物半數為朝廷所擒,總壇即當設法營救。明日眾兄弟散處四方,遇上機會便即殺韃子動手,總壇也即前赴大都救人。今日在此盡歡,此後相見,未知何日。眾兄弟須當義氣為重,大事為先,決不可爭權奪利,互逞殘殺,若有此等不義情由,總壇決不寬饒。」

  所以,明教放下仇恨,號召天下共同抗元,是合乎情理的。萬安寺救出六大派後,空智也如此表態:

  空智大師道:「中原六大派原先與明教為敵,但張教主以德報怨,反而出手相救,雙方仇嫌,自是一筆勾銷。今後大夥兒同心協力,驅除胡虜。」

  要不是後面成昆(圓真)繼續暗中調撥,明教與正派間的矛盾早已淡化。不過到倚天書末,明教成功聯合起正派人士,在少室山共抗元兵。後面按歷史記載,就是反元成功,明朝建立了。


張翠山不是六大派逼死的。。。。。。

六大派的威逼以及殷素素對不起俞岱巖這兩件事,同時發生,張翠山處理不了,腦袋短路了,所以羞愧自殺。

其實殷素素對俞岱巖做的事情並沒嚴重到需要自殺謝罪。

張無忌父母的死,一部分是以上那兩個原因,一部分是張翠山性格比較容易激動,最主要還是劇情殺,多少抹脖子的都被人救下來了。。。。。。

張無忌不是一開始跟六大派有仇,演著演著放下了,而是一開始「以為」仇人是六大派,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原來不是。這個心理變化,在他第一次在大都跟趙敏逛小酒館的時候就說出來了,很直白。

張無忌其實也不是什麼好惹的,弄殘了俞岱巖,間接害死張翠山夫婦的兇手其實是阿二阿三。張無忌把阿三雙腿雙臂的骨頭寸寸折斷,把阿二一掌拍的臂骨肋骨全部斷折,這是以牙還牙,以血洗血的暴力作風,跟他之前的戰鬥風格完全不同。

如果是網文作家寫這段,一定要添油加醋,瘋狂的嘴炮回憶殺加心理描寫,甚至阿二阿三的戰鬥力還要在提升個十倍。然後張無忌拍爛了阿二肋骨後仰天長嘯,爸爸媽媽我給你們報仇了,接著老淚縱橫。金庸沒有這麼寫罷了。


謝邀,前面答主@心下竊喜 詳細說明瞭張無忌「仁義無邊」的性格養成過程,以及和趙敏第一次談心時交代的核心思想,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這是他後來一切做事的原則。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殷素素自盡原因比較簡單:殉情+贖罪。但是張翠山死因有點複雜,不能一昧全怪到百歲壽宴上山道賀的一羣人中。張翠山自盡原因之一是娶了殷素素而對不起俞岱巖,因為殷素素是間接害的俞岱巖終身殘廢的兇手,這是主要原因。然後是為殷素素滅門龍門鏢局一事承擔責任,血債血還。第三個原因纔是死了一了百了,死人不會說話,不會暴露謝遜藏身之處。

只見他(張翠山)急奔至廳,向張三豐跪倒在地,說道:「恩師,弟子大錯已經鑄成,無可挽回,弟子只求你一件事。」

大錯即為娶了殷素素,成了不義之人

(張翠山)向著空聞大師、鐵琴先生何太沖、崆峒派關能、峨嵋派靜玄師太等一干人朗聲說道;「我妻子殺了不少少林弟子,那時她可還不識、得我,但我夫婦一體,所有罪孽,當由張翠山一人承當!我和金毛獅王義結金蘭,你們凱覦屠龍寶刀,想逼我對不起義兄,武當弟子豈是這等卑鄙無義之徒!

為殷素素所作所為承擔責任,死之後也再沒人問他謝遜下落了。

再者,張無忌和六大門派有仇這個說法是不太準確的,他和峨嵋派就沒有什麼仇,峨嵋派在百歲壽宴是友非敵。

後來張無忌年紀大後,得知當日父親和諸師伯叔曾擬和峨嵋諸俠聯手,共抗強敵,才知峨嵋派其實是友非敵

後來他成年再遇到峨嵋派就是光明頂一行了,他對峨嵋派也沒有什麼敵意,只是單純看不慣滅絕師太折磨銳金旗的殘忍,才挺身而出受其三掌。

光明頂一戰是張無忌成年後第一次遇到害死他父母的「兇手」(百歲壽宴逼死他父母一行人),此時他心中是有怒火的,是想報仇的,也是有能力把他們殺光的。但是他心中有更大的目標(做和事佬,揭露成昆的陰謀,化解明教和六大派的恩仇),為了更多人性命,他選擇暫時放下私人恩怨,排難解紛當六強,而不是滅六強。

這僧人肩頭拱起,說話帶著三分氣喘,正是少林僧圓音,當年少林派上武當山興問罪之師,便是他力證張翠山打死少林弟子。張無忌其時滿腔悲憤,將這一干人的形相牢記於心,此刻一見之下,胸口熱血上沖,滿臉漲得通紅,身子也微微發抖,心中不住說道:「張無忌,張無忌!今日大事是要調解六大門派和明教的仇怨,千萬不可為了一己私嫌,鬧得難以收拾。少林派的過節,日後再算不遲。

張無忌道:「在下並非明教或天鷹教中人,亦非中原哪一派的門下。這次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實則是受了奸人挑撥,中向存著極大的誤會,在下雖然年少,倒也得知其中的曲折原委,鬥膽要請雙方罷鬥,查明真相,誰是誰非,自可秉公判斷。

張無忌聽他辱及先父,怒不可遏,大聲喝道:「張五俠的名諱是你亂說得的麼?你……你……」圓音冷笑道:「張翠山自甘下流,受魔教妖女迷惑,便遭好色之報……」

張無忌心中一再自誡:「今日主旨是要讓兩下言和罷鬥,我萬萬不可出手傷人。」原來在這一瞬之間,他已剋制了胸中怒氣,心道:「倘若我打死打傷了六大派中任誰一人,我便成為六大派的敵人,就此不能作居間的調人。武林中這場兇殺,再也不能化解,豈不是正好墮入成昆這奸賊的計中?不管他們如何罵我辱我、打我傷我,甚至侮辱我父母、義父,我定當忍耐到底,這纔是真正為父母及義父復仇雪恨之道。

以上就是光明頂一戰張無忌的核心想法:做調和矛盾的中間人。雖然是以暴制暴,但不能傷人。有過尋仇的想法,但出於他的俠義之心,為瞭解救明教眾人,寧可捨己從人,暫時放下了個人恩怨。

後來在羣雄歸心約三章時,第二條是這樣的。

張無忌道:「第二件事說來比較為難。本教和中原各大門派結怨已深,雙方門人弟子、親戚好友,都互有殺傷。此後咱們既往不咎,前想盡釋,不再去和各門派尋仇。」眾人聽了,心頭都氣忿不平,良久無人答話。

周顛道:「倘若各門派再來惹是生非呢?」張無忌道:「那時隨機應變。要是對方一再進逼,咱們自也不能束手待斃。」

作為一教之主,約束手下不再尋仇,他自然要以身作則,放下昔日恩怨。這個時候張無忌已經完完全全的放下了仇恨。至於是如何放下的,在第二十七章和趙敏談心有這樣的一段話。

張無忌道:「我爹爹媽媽是給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華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後來年紀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卻越來越不懂:到底是誰害死了我的爹爹媽媽?不該說是空智大師、鐵琴先生這些人;也不該說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於,也不該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類人物。這中間陰錯陽差,有許許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兇手,我將他們一一殺了,又有什麼用?我爹爹媽媽總活不轉來了。趙姑娘,我這幾天心裡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開開心心地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爹媽死了,我傷心得很。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這一番話,他在心頭已想了很久,可是沒對楊逍說,沒對張三豐說,也沒對殷梨亭說,突然在這小酒家中對趙敏說了出來,這番言語一出口,自己也有些奇怪。

沒有絕對的對錯也沒有絕對的因果,要問到底是誰的錯?倒不如問到底誰沒有錯。逝者已矣,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張無忌也不想報仇了,畢竟報仇也只是多增冤孽,讓仇人的日子不好過,可是對自己呢?自己的父母再也活不過來了,再也回不到過去一家其樂融融的時光,讓仇人的日子不好過,可自己又暢快了嗎?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就這樣各退一步原諒他們吧。


看看小說,整體劇情以及旁白說的還是比較清楚的。

1、張無忌不是一個記仇的性格。

2、逼死他父母的人,很難直接歸咎於某幾個人身上,難不成把六大派全宰了?要是不全宰,那宰誰? 最終還是沒辦法認定仇人。如果成昆讓他遇到想應該是不會放過的,可惜他從沒逮住過成昆,那就沒辦法了。

3、他認定他的義父是有罪的,要給他義父贖罪。

4、小說劇情給了他更崇高的目標:驅逐胡虜,還我漢室江山。他必需要施恩六大派,以此讓羣雄歸心,共舉大事。


謝邀,首先張無忌這麼仁厚的一個人你總不可能要求他對六大派趕盡殺絕吧,這和他自己矛盾。

再者,殷素素和張翠山之死是因為感覺愧對三師叔俞岱巖纔想不開自殺的,雖然六大派的人也佔一定的責任但卻不是主要責任

還有就是,當時抗元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個時候張無忌搞內訌算怎麼回事


傻透了唄,不僅放下了仇恨還以德報怨,他面對周芷若一個作惡多端想要殺自己義父滅口的人都還能喜歡念念不忘,換作是我早就一掌拍死了,我看很多人評價說張無忌像我們現實中的普通人,對此我就呵呵了。如果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人我想絕對活不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