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是非的對立來討論人本身就是個繆誤。

同時,區別動物性和人性是理解善惡的根本。

我認為,人生而為動物,後天環境影響才注入人性。

所以我們討論人之初的善惡,其實是在討論動物性的善惡。

天生的動物性有哪些呢?就一點:慾望。有食慾,安全需要。這些是善嗎?這些是惡嗎?

其實我們只是善惡的標準不一樣。對於人之初的認識是一樣的。


從邏輯上講,人的本性是至善的。

假如人性本惡,那麼在本質上,所有人就應該更傾向於喜歡那些罪惡的,不好的行為。教育也應該是教人向惡,因為教人向善違揹人的本性。每個人只要做好事,內心就會痛苦且內疚,只有做最壞的事才能滿足,纔有快感,整個人類,皆以毀滅為榮。很明顯,世界不是這樣的。

假如人性無善無惡,既然不存在善惡,人們自然也就不在乎善惡,不會去做懲惡揚善,見義勇為的事,因為人性無善無惡,事情的好壞,本就該是無所謂的,攀附善惡又有何意義?活著就活著,死就死,一切皆無關緊要。也不會有教育,有法律,完全沒必要。很明顯,世界也不是這樣的。

所以人性本善是毋庸置疑的。每個人也都是根據自己內心的善惡標準判別是非對錯,判別善惡,這個標準就是人的本性。如果人性本惡或者無善無惡,那麼人就不具備正常的判別能力。剛出生的寶寶,就知道粘媽媽,因為是媽媽照顧和餵奶,寶寶自然與之親近。人類的一切樂善好施,感恩戴德都是源自本性的善良。

但是,雖然人性本善,可你我畢竟只是凡人,能否秉持天性的善念而不受眼前的誘惑,卻取決於個人的意志力。在兩害相權的時候你如何取其輕,這和個人的意志力、認知、情商、智商等等個人因素都有關係,甚至於一步踏錯,就只能悔不當初,用餘生償還罪孽。也正因為善是人的本性,所以人類對罪惡的懲戒和對至善的嚮往,是人類世界永恆的命題。甚至於我們在探討人性的時候,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還是無善無惡,我們都更願意看到人性本善。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六祖壇經付囑品


人性的善惡,是一個念,關鍵在於這個念會變成什麼樣的行為。

有善心的人卻一直做惡事,是善麼?

有惡唸的人,卻一直助人為樂,是惡麼?

你能否覺察當下的念是善,還是惡,覺察到是善,就去做,覺察到是惡就制止。

如果你有了惡念不去管,去做了惡事。那麼這個問題就沒有問的意義了。除非你還想知道怎麼做惡還不受懲罰,怎麼做更大的惡。

那無論人性是善是惡,你都是惡的。無關人性。


純粹的本性本無善惡,視特定環境而定善惡。比如飽食,食不足,飽食導致他人無食,便是惡,食物充足,飽食便無善惡可言。


因人而異,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惡


一片空曠的土地,不管第一個出現的是什麼,都是美好的……


孟子說性本善,所以講義。

荀子說性本惡,所以講法。

告子說人性如水,無善無惡,所以要引導。

孔子罕言人性。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老子的意思是性本善,所以講能嬰兒乎,能兒子乎。

厚黑教主李宗吾說人性是私,嬰兒會搶母親口中食物。

人性善惡,只是立論的工具。


性本身無記的。沒有善惡。

之所以有善惡是後天分辨來的。

那人之初是一張白紙嗎?是的,但不是純白無暇的。人之初有習氣。這個習氣是無始以來燻習而得。習氣會因為你而改變。但是不容易改變。很多人被先天習氣牽著走帶動了後天加入的習氣。後天習氣又會加深喚醒你的相關習氣。好的習氣可以從根源上改變一個人。同時不好的習氣也會毀掉一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