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戰爭的法國憲兵騎士牆式衝鋒鎮樓

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騎兵,法國騎兵的優勢究竟在哪裡

英國因為某些原因 ,重步兵上戰場的概率高於重騎兵,玫瑰戰爭時代曾經有一陣子具裝騎兵大戰,但後來也漸漸轉向輕便化。

西班牙和神羅的騎兵體系和戰鬥力一直鮮有介紹,不過吉內加特戰役裡面神羅的騎兵部隊被法國騎士很快擊潰倒是反映了一定戰鬥力,然而最後還是哈布斯堡贏了。同理,普瓦捷、阿金庫爾、義大利戰爭的部分後期戰役似乎都印證了法國騎士只是英勇善戰,但很少對戰爭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能否從神羅,西班牙,以及義大利諸邦的騎兵對比來介紹一下法國騎士究竟的實力:他們是真的厲害,還是只是歐洲其他國家勝利者的背景板

「老夫很厲害,當年擊退了法國騎士」


謝 @BREgrenadier 邀

首先,與其說是法國騎士厲害不如說是騎士厲害,這是由10th後中世紀西歐的戰爭模式決定的。

那麼為什麼法國會顯得突出呢?因為中世紀盛期的法蘭西王國的人口差不多佔到了西歐天主教世界的三分之一(按1328年的《教區與戶口登記簿》的統計,國王領地的24500個教區中的23671上個總共有居民2469987戶,菲迪南羅特以這個統計和其他被統計的封建采邑比如由馬孔的司法總管統計的勃艮第公國的情形為基礎估計王國範圍內有將近340萬戶居民,至於這個數字如何使用歷史學家各有各的標準,此處採用杜比的估計為約1700萬),而且這一區域的封建制度也最為典型,騎士主導的戰爭模式便顯得尤其突出。而王國區域內人口眾多,成分複雜,也使得「法國」騎士能夠活躍在中世紀世界的大部分區域,無論是諾曼征服還是聖地十字軍,無論是托洛薩之戰還是瓦爾納之戰,都少不了「法國」騎士的身影。這或許是會有很多人覺得「法國」騎士厲害的原因吧。

(另外,步行騎士也一樣是騎士,不能因為沒上馬就不把他們當老爺,滑稽)


先給結論,如果以騎兵而不是受封的騎士作為評價對象,那麼法國騎兵的水平在中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這段時間都是非常好的,強勢部分包含但不限於規模、貴族傳統、周遭敵人的戰鬥習慣和壓縮隊友吃資源能力的能力(迫真)。在特定時間段內算不算最強可以商榷,但是長期以來的T1水平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規模這一點有其他答主給了很好的答案。額外需要提一下的是法國人有比較奇怪的財政能力,或者說組織能力和財政能力的發展一度顯得有些不平衡。弗朗索瓦一世在1515年可以在一次野戰中投入四萬人,而且組織的似乎並不算差,畢竟擊敗了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瑞士人。在帕維亞戰役之後就再也沒有把這麼龐大的軍隊投入到一次野戰中,常見規模是一萬多,估計是常年手頭比較緊。最大的一次是聖康坦,蒙莫朗西指揮了兩萬多人,然而還被吊打了。下一次法國人在一次野戰中的投入達到這個水平是一個半世紀後的太陽王了。當然和酒鬼及之前的奧斯曼比的話,在座的諸位都是弟弟。

其實弗蘭德斯+Artois(Vlaanderen家族在法王腓力二世之前長期擁有這部分領地)理論上就可以掏出一千五百騎士

對騎兵部隊來說,貴族傳統遠比對步兵重要。在中世紀能維持一個騎兵的裝備的存在需要基本的領地或者大地主的財政支持。這意味著騎兵部隊的組織與分封的模式高度重疊,這直接使得用一套管理體系維持騎兵的日常管理和戰鬥的選擇相對高效。儘管現代的大組織(不只是商業組織)傾向於拋棄這個思路,但是在信息傳播的成本相對較高的時代選擇層峰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這比在德意志更常見的大地主用貨幣維持多個騎士要來的簡單,畢竟地主本人在很多場合無法作為軍官出現(這一模式好像在宗教領地比較常見,他們需要負擔兵役,但是相當一部分教士的技能點優先點了思辨)。

每個騎兵個體更高的成本(不要忘了時間成本)也意味著軍事承包商的模式很難簡單用於騎兵部隊,一個captain要獨立招到一個company的騎兵部隊,然後一個colonel再把這些captain組織起來。。。哪怕是子承父業估計都不現實(客單價過高的各路割韭菜似乎也這樣)。

需要額外提到的是中古中晚期的伊比利亞似乎存在一定比例的以個人和小團體的形式存在的武裝人員,估計也是職業軍人

近代早期開始,騎兵的技術性同樣使得他們相對依賴軍官,直接表現就是比步兵更高的軍官比例。而法國人的部分騎兵單位表現出的能力上限是可怕的。馬爾普拉凱戰役中Boufflers指揮下的法軍騎兵在擊潰越過工事的聯軍騎兵後也越過了工事,攻擊荷軍的時候側翼被馬爾伯勒指揮的聯軍騎兵預備隊攻擊的情況下還轉身擊潰了這部分聯軍騎兵(馬伯爵的書信集里還用很奇怪的解釋來甩鍋)。Lynn的作品對基層單位的規模有很好的分析,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看一下,體會25人的騎兵連是什麼神奇的存在。

在具體的運用上,法軍對騎士和下馬騎士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強化了重裝部隊的意義。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阿金庫爾,如果以英軍寬度250碼計算,那麼法軍的寬度大概也就300-310碼,這個寬度下Boucicaut成功塞進了三萬人。Clifford J. Rogers給過一個分析是對於大約兩萬人的重步兵,Boucicaut的布置是一萬人+五千人+五千人,寬度312碼(250碼上浮25%)下確實可以塞進去。結合他的計劃原件的殘存部分,只能理解為Boucicaut認為一萬人的衝擊已經可以摧毀英軍步兵線了,剩下的一萬人划水加打掃戰場就可以了(不過人家畢竟都來了,還是讓他們也參與一下比較好)。最後的結果雖然坑,但是可以得到結論相同的兩套邏輯,即步兵站擼打不過--&>不要步兵肉搏--&>加強騎兵;或者是步兵站擼打不過--&>需要加強步兵--&>步兵是下馬騎士,那麼就繼續加強騎士吧~理論上存在的第三個可能性,也就是學習阿拉貢或者異教徒,大力發展輕步兵或輕騎兵,法國人和英國人都不開心算了,不過考慮到納胡拉戰役的經驗,輕步兵和輕騎兵很可能還是會出現運營出大優勢,然後野戰又崩了的局面。而加強騎士這一結論在百年戰爭的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里確實也被證明可以獲得不算差的績效。。。非常的尷尬喲

另一個可以對抗(刷戰績)的是弗蘭德斯,1300前後的幾次對抗里雖然金馬刺因為打的比較神奇而被頻繁提及,但是法軍騎兵在野戰中可以相對輕鬆的把佛勒芒風格的長槍兵釘死在原有的位置上,然後運用優勢兵力給予沉重打擊。同時佛勒芒人的指揮能力(或者說讓法國人激動的能力)又不是很靠譜,參考Mons-en-Pevele戰役,法國人沒激動,佛勒芒人反而激動了。。。

至於異教徒,畢竟是法國人去打人家,而不是人家主動打到法國人家門口,對基層的戰鬥風格的影響總歸還是有限的

吃資源方面的情況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參考下David Parrot的Richelieus Army。管理混亂下步兵的資源被壓的很厲害。


謝邀。

首先中世紀比如普瓦捷會戰與後期義大利戰爭要分開說的,在下簡單說說中世紀晚期班門弄斧拋磚引玉一下。

封建時代末期也就是大約12世紀左右法國騎士強勁,最大的原因是法國農業發達,人口多,所以法國騎士數量最多。比如黑死病來臨前將近40萬平方公里的法國人口約有1600萬,而近28萬平方公里的匈牙利卻只有200餘萬人口。(數據來源馬克垚《中西封建制度比較》)而且法國因為地理原因,封建制度十分完善,Miracle capetien,大地主多,所以條件優越的騎士不少。且社會相對而言更加平穩,因此不少貴族子弟受到了優秀的軍事訓練卻繼承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建功立業的熱情很高。而且從11世紀開始,隨著盔甲武器馬匹等越來越強力,一名需要5,6匹戰馬,幾十個侍從才能供養的騎士性價比越來越高,法國優勢也越來越大。

先說說馬匹,農業發達加上征戰需求,使得法國馬匹選育上指向性很強,以至於高大到可以進貢給天朝,還是馬上民族建立的元朝。。(評論區指出是教皇進貢的,是否來源法國不確定)

《元史》記載該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

農業與畜牧業沒那麼發達的馬匹往往會更小,比如天下聞名的芬蘭刀騎兵與天下聞名的矮小瑞典馬。當然有些人會問中國農業也發達為什麼沒馬,中國情況特殊,唐朝以後的馬匹矮小化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國營馬場的陳腐,不展開了。

蘇格蘭小馬,探險家福爾肯·斯科特爵士買了以後前往南極沒有評價,系統默認好評!

接下來說說裝備,在14世紀法國封建騎士雖然沒有全身甲,但也身著桶盔鏈甲武裝衣以及各種肩甲脛甲等等,騎士們漸漸已經有刀槍不入的意思了。當然因為西歐地區封建戰爭體系,之前騎士也很強(奧托四世驚呼法蘭西騎士不可戰勝)。

一名14th左右騎士和侍從的復原圖,此時雖然不是全身甲,但已經有了不少了部件,而且也有全封閉頭盔雙手武裝劍等中世紀風味裝備。對了,看盾徽似乎是格拉摩根伯爵。

質量到位了,自然有人吹。隨著中世紀盛期(11~13th)漸漸興起的講述查理曼加洛林與圖爾戰役等中世紀文學對法蘭西的歌頌,加上胖子路易,腓力二世等時期多場重大的軍事勝利,以及十字軍東征中法國騎士的亮眼表現(戈弗雷,雷德蒙等),法蘭西的騎士最強的傳說也開始漸漸流傳。

自文藝復興年代以後,或者說百年戰爭末期,法國就不在依耐這些封建騎士(小刀與交出手套的騎士們.avi),而是職業僱傭兵們,比如答主所說文藝復興時代1494年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中大顯神威的敕命騎士組織形式其實與中世紀封建騎士完全不同了。這種現象原因很多,比如人口減少導致大地主階級迅速衰弱,使得本身高訓練水平而又渴望戰鬥的封建騎士們數量大幅減少,加上盔甲降價與職業化訓練讓不是貴族的人同樣有很強戰鬥力等等,不細說了。

題主說的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的話。首先英國人口少,同時期才450萬。其次英國從諾曼征服開始,就形成了大貴族與小貴族割裂的狀態。金雀花不少君王對英國本土的態度就是征戰法國的銀行,因此在統治上基本就是君王放權,或君王橫徵暴斂被暴打一頓後再放權。並且大地主數量上比不過法國,尤其是題主說的玫瑰戰爭結束即15,16世紀後,隨著農奴制度的徹底瓦解,國內尤其是南方鄉紳與自耕農一大把一大把的出現,出門買包煙都能碰見好多個的存在。整個都鐸王朝期間里鄉紳數量翻了三倍,當然,這些現象原因也很多,除了前面的放權外,還有公簿農等英國傳統之類。加上北海商業在維京時代落幕後的發展是要遠超法國傳統的陸路貿易,使得商業更加發達。所以封建騎士不僅在數量上是要低於法國,質量上也總體而言不如。畢竟正規的有地騎士可不是一個人一匹馬,而是百來號人養一個大哥。

而其他地區不太熟悉,因此下面幾個屬於強答推測範疇

伊比利亞半島,騎兵更多是模仿南方穆斯林,或者說因地制宜,以輕騎兵為主。因為多山地加上多戰亂讓這裡並沒有那麼發達而穩定農業來供養與訓練強大的具裝騎士。而且戰場也不適合14世紀後出現的我們眼中最典型身著板甲拿騎槍衝鋒的西歐騎士。不過文藝復興年代倒很流行拿著騎槍射擊的騎士(笑)。

義大利與弗蘭德隨著11世紀地中海貿易復甦,這些地區商業極其發達,因此傳統地主階級並不多。而且職業化的義大利僱傭兵中的騎兵與更加優秀的重步兵讓封建騎士發揮的餘地不多。

神羅封建時代我基本完全不懂,不敢亂說,不過布汶戰役里部分施瓦本與薩克森騎士甚至主裝戰斧,估計和法國差距很大。。。。當然文藝復興時代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僱傭軍騎兵用過的都說好。

以上文字只是僅憑大腦打出,估計錯誤不少,望大佬斧正。


佩爾什馬,身材高大,四肢粗壯短小,力量和耐力超強又性情溫順,又有和一般古代重型馬相比較快的速度。在中世紀是完美的戰馬,法國的重要戰略資源,沒有他就組建不了最強的重騎兵部隊,地位類似今天的濃縮鈾

馬好是法國騎士的核心競爭力

歐洲的重型馬原產地基本都在法國和低地地區一帶,而且當地人很早就開始使用騎兵或戰車作戰,有著全歐洲最早的育馬歷史,很早就根據生產和戰爭需要進行對馬的育種選拔。法國人的前身高盧人的騎兵就曾在古羅馬時期讓羅馬軍團倍感頭痛。所以中世紀時法國的主要作戰馬-佩爾什馬就有著極佳的品質:

佩爾什馬平均肩高在1.6米以上

·身材高大四肢粗壯:高頭大馬的威懾力不言而喻,粗壯的四肢讓佩爾什馬有著很高的奔跑平衡性和戰鬥耐受度,特別是踏過崎嶇的戰場和屍體等異物時不像其他馬一樣容易受傷。這使得法國騎士擁有更強的戰場威懾力和戰場適應力。

·力量耐力體質皆變態:可以負擔全身披掛的騎士並且自身還能增加盔甲,並且適應長途行軍和長時間作戰,即使長期經受負重訓練也不容易出現明顯的駝背現象,這是當時其他歐洲馬種無法匹敵的。法國騎士因此整體的馬上作戰技能相比於其他平時只能偶爾全披掛訓練的歐洲騎士來說更加熟練,整體防禦力也更加的強。

如今耐力跑賽馬基本都有佩爾什馬的血統

·速度更快:相比同時期不列顛島山區的重型馬,經過長期育種的佩爾什戰馬血系擁有更強的爆發力和更快的速度,可以想像一下當時其他歐洲騎士面對裝甲更重戰技更佳胯下戰馬卻跑得還更快的法國騎士時的絕望。

·性情溫順、護主、既聽指揮又合群:細心的人應該都會發現賽馬場上有的馬會戴眼罩,因為馬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感情,會受驚嚇,還會開小差,眼罩就是防止馬嚇著和開小差的用具。佩爾什馬性情溫順,很好訓練,所以法國貴族傾向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匹小佩爾什馬駒讓他們共同成長和生活,因為佩爾什馬還具備護主的特點。同時佩爾什馬天生合群,和其他騎兵的馬匹在一起時不會出現打架鬥毆尋畔滋事等影響作戰的行為,能很好地和騎兵群的其他馬匹一起有序推進,忠實地和主人一起戰鬥到最後一刻,甚至能帶著主人脫離險境。

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其他著名戰馬品種:

阿拉伯馬,可能是最不羈的馬,耐力最強,靈活敏捷,速度拔尖,聰明絕頂。但是力量差,身材不高,而且由於太過聰明會拒絕讓他感覺難受的工作,比如披上盔甲扛著100來公斤的騎士作戰等等,是心裡小算盤最多的馬種。

有趣的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穆斯林和法國人都對對手的馬好評如潮,都想法設法取得對方的馬種。穆斯林將阿拉伯馬與佩爾什馬雜交後的珍貴混血馬配發給了馬穆魯克,後來蒙古人大敗在他們面前,矮小緩慢的蒙古馬根本不是對手。由於宗教原因法國只有極少數阿拉伯馬得以和佩爾什馬雜交,後來一些貴族把他們作為抵債資產送給了聖殿騎士團,這些馬後來輾轉到了英國,英國人如獲至寶,培育出今天盎格魯-阿拉伯混血馬的祖先,改良了當地馬的血統,為後來在18、19世紀裝逼的英國騎兵打下了基礎。

嘗到甜頭的英國人在後來進一步大量引進阿拉伯馬,在近代完成了「盎格魯-阿拉伯」混血馬的血統確立。今天的英國騎兵馬基本都有很顯著的阿拉伯馬特徵,有著濃重的阿拉伯馬血統印記。

夏爾馬,中世紀英國騎士的主力戰馬,極其耐操,忍耐力超強,是當時重要的農業用挽馬,但是不太靈活,速度慢,性格也比較懦弱,直到18世紀左右英國才選配出自己的軍用馬品種。

弗里斯馬,產於低地國家,同期歐洲唯一能與佩爾什馬匹敵的馬種,當時其他歐洲國家唯一能通過貿易買到的和佩爾什馬類似的品種。周身全黑是他們的主要特點,其他品質和佩爾什馬不相上下,而且外形更加拉風。但是數量不多,當時騎著一匹弗里斯馬上街跟今天開法拉利的拉風程度差不多。

謝邀,大體來說主要就4個原因:

  1. 歷次十字軍參加者多出自法語系領主;
  2. 布汶戰役腓力二世以少勝多,主要是靠的重騎兵的出色發揮;
  3. 百年戰爭英國人最得意的幾仗,往往都和「長弓兵打敗騎士」的刻板印象掛上鉤,後來在英語世界中爆刷存在感,給人形成一種法國民族特色就是騎士和重騎的印象;
  4. 百年戰爭後期貞德等人的確使法國騎兵重振雄風,進而扭轉了戰局,義大利戰爭前期法軍也以憲騎士戰鬥力強聞名,具體見:

為什麼全身覆甲的歐洲中世紀騎兵會被蒙古騎兵打敗??

www.zhihu.com圖標小蝦漢斯:文藝復興戰爭(未完成手稿)?

zhuanlan.zhihu.com圖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kmdpLgLiE?

www.youtube.com

(需翻牆)英國弓箭手VS法國騎士都給美國歷史老師編成歌唱了,當然這個過程莎士比亞確實功不可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