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小康水平,不曾出過省旅遊,日常都是作業和遊戲。所以經濟水平會影響眼界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放到現在,影響漸漸小了。以前可能比較有影響,但現在這個時代,科技這麼發達,通過手機就可以瞭解到很多東西,甚至不需要去實地體驗。而且,現在的旅遊業太商業化了,大家出去旅遊也是去那些知名地打卡,而那些地方已經被包裝成了一個商業地點,個人感覺學不到什麼,擴大不了眼界


不會。一位非洲酋長去英倫旅遊,回來後,別人問那情形怎樣,酋長想了想說:「那裡的人都在說英語,小孩也在說。」他注意的只有這些,這就是他的眼界。看來旅遊並不是重點。眼界是和教育有關,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原生家庭教育不單單指父母的教育,孩子也會在電視上和遊戲中學習一些東西(當然我說的遊戲不是電子遊戲和手機)。其中玩很重要,要用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成長,還有父母盡量嘗試讓各種方法讓孩子主動喜歡讀書和學習(記住一定是主動)。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快的,這些東西耳濡目染,就會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即看待問題的方向和角度。


受洛克白板說的影響,我還是覺得原生家庭會影響到孩子的眼界。但是「原生家庭經濟狀況」對「眼界」的影響不絕對化,比如題主說的經濟水平到達小康和省內旅遊的相關程度就不高。

原生家庭的經濟水平和孩子眼界的相關程度取決於經濟水平差異的大小。比如說從小喫不飽飯的小孩和小康家庭的小孩在精神需求的高度上可能是差別很大的。

馬斯洛的五層需要理論描述到滿足了一種需求就會有上一層需求的可能,主要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被尊重的需要(respect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被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但有人還是將其組成了7個層次。

回到題目,我把「眼界」(或者說是境外旅遊)歸為「求知」和「審美」需要領域,也就是說只要滿足了生理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被尊重需要後就很可能產生對「求知」和「審美」的需要。反過來說,只有題主的小康家庭的朋友沒有被滿足「被尊重」及「生理需要」、「愛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在理論上才會沒有」求知」和「審美」的需要。小康家庭肯定是可以保證他的溫飽的,除去「生理需要」後,「被尊重的需要」、「愛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這幾個需要的滿足可能和經濟水平的相關性沒有那麼高。

小康或金主爸爸家庭的區別在於是否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有些有錢人忙著賺錢不注重對小孩的陪伴,可能會讓他「安全的需要」或者「愛的需要」不被滿足,這也不利於他後期對於求知和審美的甚至自我實現需要的追求。

All in all, 我認為「眼界」和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在於父母的觀念和他們一言一行的教育上,和「原生家庭經濟」的關係有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是建立在經濟差異足夠大導致生理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基礎上的,並不絕對的。


我覺得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也不會完全造就一個人的眼界。眼界也與自己的後天愛好,後天接觸的東西有關,倘若你能博覽羣物,你的眼界也一定不會很低。平臺這個東西,原生家庭能提供一些,自己後天也能爭取到一些,但是你是樂意安於現狀還是努力爭取就得看你自己了。


太會了。


會影響,但是小康家庭不至於這樣吧,起碼省外旅遊肯定能經常的


會有影響


會。

眼界不僅是知識、旅遊經驗。

父母和從小接觸到的人脈,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這肯定會的吧,那種比較落後的農村和城裡讀書的孩子眼界肯定是有差異的,就像農村的小時候連麥當勞是什麼都不知道


當然。影響孩子的眼界與發展的,還有家長的眼界和平臺,但是家長的眼界和家庭經濟條件往往又是呈正相關的。參考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當然會啦,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前途


當然會呀


會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生存環境。


肯定會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