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釣魚,業障重.jpg


漢服的復興,其實復興的是其背後的中華文化。

但總談文化吧,有些虛,因為文化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這時,人們迫切的需要找個載體。

你看看,文藝復興,表面上產生了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出現了許多有深度的著作……,而這一切的背後,則是人文主義的興起,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可以這樣說吧)

同樣的道理,漢服被人拉出來要復興,也只是個表面,實則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但是,這樣的復興真的好嗎?

我不否認中華文化需要被複興,而且這也是一種大勢所趨。

但是復興也不是單純的仿古。那些歐洲文藝復興的先驅,雖然抬出來古希臘的先賢們,但最終還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論嘛。

同樣,漢服也是如此。如果單純的強迫人們接受古代的東西,並且以道德綁架逼迫,這是不對的。而單純的一味效古,不形成自己的東西,那不就是個……(自己體會吧)

漢服作為一種古代的服飾,已經不適用於當今這個社會了。天天長袍大袖的,行動起來就不方便。而且正式場合(比如面試),穿個漢服很容易被認為特立獨行,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體會吧)

所以,漢服多有不便,而且今人的接受度看起來也不高。所以,強行復興漢服我認為是不恰當的。

但中華文化的復興總需要找個載體吧。

對的,需要個載體。我覺得古代的經典就很合適,雖然說有些難懂(比如《易經》這類的),但古代的文言文畢竟也是中文,在中文的母語環境下,只要掌握辭彙量和一些特定用法,完全可以閱讀。

實在不行,買個文白對照也可以。

這些經典,既是看得見的實物,又可以為人們帶來啟迪。而且,今天的人們對於國學經典還是比較能接受的。

所以,我覺得還是換個對象好些。而且確實已經這樣做了。

但如果硬要復興漢服,我也不說啥。只是希望漢服能做些改良,適用於當今社會。而且能夠為全世界所接受。如果做到了,那麼完全可以以此來作為載體。


PS:漢服好歹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物,雖然今天不太實用,但當時可不是這樣的,人人都穿漢服。所以,這就相當於否定了咱們的過去。而對於過去,我們應該正視,而不是全盤否定,要以客觀的角度看待。

當然,一些漢服運動背後的現象也值得警惕。


最後的一點我的看法: 如果漢服不改良,僅僅是搬照古人。那麼我斷言漢服不可興。文藝復興的那幫人,雖然抬出古希臘。但最後還不是各個都是有自己的理論?也正如底下一位答主所言,服裝確實要改良。

其實很多漢服愛好者,喜愛的是中華文化。而漢服成了他們眼中的載體。這點正是被資本所利用了。而且一些漢服愛好者根本不改良,僅僅一味仿古。

更關鍵是,某些極端分子居然以道德綁架的手法強迫他人。

因此,以上我提到的現象,如果不加以重視,漢服必然不為人所接受(包括我)

或許,喜愛漢服的人,真得換個文化寄託了。


又來釣魚啦?(親切問候)

不懂什麼是釣魚的可以看看他的歷史提問。

看不懂歷史書是嗎?給你粘貼一下百度什麼是文藝復興?那是打著復興旗號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極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中文名

文藝復興運動

外文名

Renaissance

別名

古典學術的再生

本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產生原因

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控制

快速

導航

核心歷史背景歷史產生原因主要影響歐洲代表人物重要貢獻作品思想教育發展

內涵

文藝復興(英文:Renaissance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法文:La Renaissance)是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它在近代早期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知識生活。一般認為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但存在異議。[1]義大利其他重要的中心有威尼斯、熱那亞、米蘭、那不勒斯、博洛尼亞、最後是教宗的羅馬。從義大利開始,到16世紀一直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其影響力在藝術,建築,哲學,文學,音樂,科學技術,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體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在研究中採用了人本主義的方法,並在藝術中尋找現實主義和人類情感。[2]「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

核心

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文藝復興的心臟——佛羅倫薩

產生的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

本質

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歷史背景

義大利的社會與政治結構

基於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獨特政治結構,部分學者推理說:當地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為義大利出現罕見的文化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近代早期,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領地組成:控制著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位於中部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教皇國,分別位於北部和西部的熱那亞共和國與米蘭公國,以及位於東部的威尼斯共和國。15世紀的義大利是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許多義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羅馬建築的廢墟之上;從表面上看,這就將文藝復興的古典性及其發祥於羅馬帝國心臟地帶的事實聯繫在了一起。[3]

歷史學與政治哲學家昆廷·斯金納指出,弗賴辛主教奧托(1114年-1158年)在12世紀來到義大利時,曾注意到這裡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形態,並觀察到義大利似乎已開始脫離封建制度,將商人和商業作為其社會基礎。與此相關的,是壁畫《好政府與壞政府的諷喻》(Allegory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所表達出的反君主制思想;這幅著名的早期文藝復興壁畫位於錫耶納,由安布羅焦·洛倫采蒂繪於1338年至1340年;他通過這幅畫傳達出了對公平、公正、共和與善治的強烈渴盼。儘管受到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牽制,但這些城市共和國依舊不懈地追求著自由的理念。斯金納指出,當地有很多人在極力維護自由,例如馬泰奧·帕爾米耶里(1406年-1475年)不僅歌頌了佛羅倫薩藝術、雕塑及建築方面的天才藝術家,還對「同時在佛羅倫薩出現的道德、社會及政治哲學的繁榮」發出了讚美之辭。

歐洲國家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聖經》里說,「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樂園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從此罪就降臨到了世界。」 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也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

中世紀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生產力的發展等多種條件的促生下,於歐洲的義大利首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義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為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復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才。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東羅馬人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其優越性與黑暗的比較,使得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其實今天的西方世界,其人文精神與國家制度,無非就是古代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複製而已,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除了增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外,和古希臘城邦時代沒什麼區別。也就是說,如果希臘或羅馬的時代多延續一些時間,人類會更加進步。這在東西方都是一樣的,除非科學技術壓倒性的優勢,否則高等文明往往會被低等的征服,等到這些低等文明再發展起來,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日耳曼蠻族進入羅馬只會去掠奪財富,就像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一樣。所謂資產階級,就是生意人而已,做生意,交換物品,從人類的食物吃不完就已經出現了。這些生意人走遍當時的已知世界,開拓了視野,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明白了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人文主義復興已經不可避免。

歷史

起源

絕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對文藝復興這一概念的闡述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薩,特別是在但丁(1265年-1321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的著作以及喬托(1267年-1337年)的繪作誕生的時代。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文藝復興開始的時間,其中一位提出,應以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標誌。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是藝術家和博學家(包括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多那太羅和馬薩喬等人)為獲得藝術品創作委託的普遍競爭,激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創造力。

義大利為什麼會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環球情報員

贊27

閱讀6679

起因

但對於文藝復興興起於義大利、發生於當時的原因,學界至今仍有著諸多爭議;相應地,也有多種理論用於解釋文藝復興的起源問題。

絕大部分學者認為,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帝國(拜占廷)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該說法被史學界廣泛認同。

也有人說:是十字軍3次東征(儘管第三次半途而廢)帶回來的紀念品,他們在路上發現了這些書,就搬了回來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後被人發現,驚嘆古羅馬的藝術,文學等,就開始極力傳播,意圖達到古羅馬那時的成就。

又有 1295年由威尼斯商人出身的馬可·波羅出版的在當時歐洲社會看來十分荒誕卻又充滿誘惑的《東方見聞錄》。由此引發了歐洲人對高度文明,富饒的東方世界強烈的探索慾望,最終開闊歐洲人的視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導致了文藝飛速發展。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於非命,為什麼催生了文藝復興

勇哥讀史

贊350

閱讀3.7萬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表面上是要恢復古羅馬的進步思想,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在精神上的創新。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摒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朝著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所以文藝復興先在義大利開始。但丁早在1300年左右就寫了《神曲》,反對了教皇獨裁,但被關入獄中,貧困而死。但但丁的作品影響到了彼特拉克,並且也還有薄伽丘在1313年出生。從1338年起,彼特拉克斷斷續續用了四年的時間,寫下了著名的敘事史詩《阿非利加》。這首詩是仿效古羅馬作家維吉爾的筆法,用純拉丁語寫成的。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對第二次布匿戰爭作了生動的描述。在詩中熱情地謳歌了西庇阿,稱頌他功比天高,可與龐培、凱撒媲美。史詩《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蜚聲詩壇,名揚遐邇,並使他獲得了「桂冠詩人」的榮譽。後來,彼特拉克到處演講,他把自己的文藝思想和學術思想稱之為「人學」或「人文學」,以此和「神學」相對立。他大聲疾呼,要來「一個古代學術——它的語言、文學風格和道德思想的復興」。因此,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的發起者,有「人文主義之父」之稱。

1348年,黑死病流行。這促使薄伽丘寫出了十日談,《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義大利近代評論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並列,稱之為「人曲」。這部作品導致了文藝復興在義大利愈來愈勢不可擋。14世紀中期至15世紀中期,只有義大利產出了文藝復興,並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人物。但文藝復興迅速地也慢慢傳播開了。


這種白痴一般的釣魚問題,無聊的回答一下。

首先要了解文藝復興是幹什麼的。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教會禁慾統治下,歐洲知識分子假借羅馬希臘文化,強調個人的價值,從而否定教會學說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解放民眾的思想主要是否定泛基督教聯合,從而走向世俗的民族國家,為後面中央集權和發展資本主義做準備。

好吧,你漢服復興是準備解放啥思想?是準備反對什麼思想,是想讓什麼獨立成一個國家?

然後說說所謂的漢服復興吧。

首先搞明白一個問題

什麼叫漢服?

漢族的服飾?漢朝的服飾?漢文化的服飾?

首先排除漢文化的服飾,因為唐裝、現代旗袍、長衫馬褂都屬於漢文化服飾,但是那些漢服復興者很鄙夷。所以排除。

那是漢朝的服飾?也不對,這幫人天天盯著出土文物挑刺,漢朝服飾考古發掘不多,他們最嗤之以鼻。況且古代衣服現代穿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發蠢。

《老學庵筆記·卷八》

翟耆年字伯壽父公巽參政之子也。能清言,工篆及八分。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裝。一日往見許(豈頁)彥周。彥周髽髻,著犢鼻褲,躡高屐出迎,伯壽愕然。彥周徐曰:「吾晉裝也,公何怪。」

《墨庄漫錄·卷六》

引蔡天啟為米元章作墓志銘:冠服用唐人規制,所至人聚觀之。

《邵氏聞見錄》

司馬溫公依《禮記》作深衣、冠簪、幅巾、縉帶。每出,朝服乘馬,用皮匣貯深衣隨其後,入獨樂園則衣之。常謂康節曰:「先生可衣此乎?」康節曰:「某為今人,當服今時之衣。

從文獻上看,歷朝歷代都對穿古人衣服人感到奇怪。漢服復興者說過,他們做的事不是逆潮流而上,也不是穿古裝。所以排除。

最後是漢族的服飾。這扯到民族學了,我們大學這個是強項,我也聽了幾節課,所以……算了,不談這個。看日本和服、歐洲晚禮服之類的,人家都進行過各種改良。但是漢服復興者反對對服飾進行任何改良。

最後我仔仔細細瞧著漢服愛好者張口閉口的山正山正

終於在字裡行間里看到幾個歪歪扭扭的字:都是生意


漢服現在不還在復興中嗎?都沒有進入歷史怎麼談影響?


別鬧,漢服從來沒有復興過。

他不具備任何一個能稱之為復興的條件。

什麼才能稱作復興呢?

首先他至少要具備二個要素

1.受眾廣泛 2.門檻特別低

漢服,說到底還是cos文化。

首先來說,漢服這種服飾風格已經在歷史中被人們淘汰了。

常服不好看,禮服日常穿又不現實。

說真的,中山裝作為被國家承認的漢族服裝,地位等同於燕尾服。

復興的可能性都比漢服高。

最起碼,他有口袋,可以有地方放手機。


樂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