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好吧,這個題目我覺得我可以回答。

我出生在農村,父親長年在外工作,一年就是中秋可能回家,過年一定回家,但就是那麼幾天待在家,根本沒有什麼意義,於是你在原生家庭中得到的父愛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我的父親可能或許深沉,不太善於表達,我不太能感受到他的愛意,都說父愛如山,這麼沉重,我依舊感覺不到,因為我沒有時間去感受。

父親就是一個人在外漂泊,辛勤工作,將生活所需和愛付諸在資金中,他不是很厲害,他也自責過自己沒給家裡好的生活,但也沒人埋怨過他,我們都懂他的艱辛,但我不太懂他的愛。

父親可能長年在外工作太久,回到家之後總想著放鬆,於是經常不吃早餐就出門四處轉悠,打點麻將撲克,但是很晚才回家,母親一向反感父親這種做法,我之前一直以為是母親不想父親出去,然後希望他做點家務活,於是兩人經常小吵,雖然不是很和諧,但我知道他們的感情都很堅固,都付諸在對方身上。

我也曾因為父親不斷的惹母親生氣而厭惡過他,結果就是越發感覺不到除了金錢我和他還有什麼聯繫。

但是接近成年,我才知道,母親不是想讓父親多陪她多做家務,母親也覺得父親在外辛勤操勞這麼久,難得過年回家休息,她不想讓他在外挨凍受餓娛樂,吃些垃圾食物,於是才想父親按時回家,吃口熱乎飯,體驗一下溫暖,但父親好像總是長不大,總是貪玩(玩就是玩沒有別的意思)他們一吵架,我總覺得我與我朝夕相處的母親日益緊密,而父親似乎與我越來越疏遠。

父親長年不在身邊,所謂的缺少父愛是什麼感覺,就是小學時和別人鬧矛盾了,同學說我告訴我爸爸來,叫我爸爸來教訓你,而我一想,我爸爸在外面,他幫不了我,於是我不敢做聲了。就是同學經常有父親開車來接送,我的母親有自己的事要忙,而我就是一個人獨自回家,從走讀的學前班到寄宿的初高中,除了升學第一次有人送行李,其餘都是自己一個人,過了12年。就是去別人家玩,別人的母親有什麼需要幫忙了,叫一聲他的父親就好,兩個人互相幫忙合作,而我家有什麼事情了,母親束手無措是甚至會讓我想辦法,和她幫忙,出點力。就是你無法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在父親的陪伴之下,去打籃球,去談論政治,汽車,撞球,或者其他一些男性的激烈運動,偶爾有空也只是在家玩耍。因為母親總要比父親謹慎,她不太願意自己的兒子釋放天性去做些太過調皮的事情,而父親總是會大膽讓他去做,就是可能在家陪母親看看連續劇。看她織毛衣。就是別人的家長會可能會有兩個家長來,會後的午餐可能一同進餐,而你只有母親一個人,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母親也不會來,好夥伴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外出玩耍,問你父母時,你感到忸怩不安,邀請你一同吃飯時,你笑著說不用了,已經約人了,然後一個人獨自在食堂里,默默無聞。

缺少父愛會造成什麼性格?

會缺少安全感,並且非常強烈,你的膽子很小,害怕犯任何錯誤,因為從小你就沒有頂天立地的爸爸能在身旁為你撐腰,結果就是,我已經快20了,我還是會很怕黑,很不喜歡下雨,夜晚打雷也會害怕得把腳縮進被窩,很不喜歡一個人獨處,有時候一段感情擺在眼前,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控制欲太強而不敢開始,或者開始後過於關注對方而不了了之。

內心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孤獨寂寞的感覺,你會感覺到即使身處熟悉熱鬧的人群中間,你也會感到一絲孤寂,就算當時能融入其中,之後也會感到非常的空虛,總之就是孤獨。內心特別渴望有人陪伴,但又說不出口,期待進去別人的圈子,但無所適從。

總是害怕被辜負被傷害,於是總不願意想別人吐露心聲,哪怕說出來了,也怕得不到同等值的回饋,而感到自己吃了虧,於是真心藏的很深,一直在試探的邊緣畏畏縮縮。

總是可能平時大大咧咧,整天歡歡喜喜,神經大條,其實誰也不知道我的悲傷藏在心中,一個人看著電視劇沉思悲戚,一個人聽著歌代入太強,痛哭流涕。

總是感覺自己非常獨立,外在非常強大,什麼事都能自己扛住,其實特別想找一個人依靠,但不敢去找。內心其實特別脆弱,會在意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一句話態度的改變都很敏感,情感一旦爆發就久久不能自已。

會漸漸難以融入什麼哥們兒情義中,覺得並不可靠。

會由骨子裡長出一種因為缺少支撐而產生的自卑,但不是特別明顯。

最重要的是,他可能會嚮往男性,去尋找彌補那種曾經缺失過的來自同性的關愛。

這就是我的故事,匿了匿了,太羞恥了。

我好羨慕那種父母可以每天都在身邊的人。


自卑、沒有主見。家庭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決策榜樣,不管有個多麼要強的母親。母親畢竟是女人,天生的柔弱面孔。

性格好,善良,喜歡動物。特別是男孩子,相信大部分女孩子都和父親比較親,而男孩子和母親比較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歷代著名慈母的形象往往都是通過男性書寫。「慈」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很大。

渴望一個男性的關懷。往往很多時候,一個男性對其的關懷會比一個女性對其的關懷更讓他感動。


分情況,分個人。

最簡單而明確的一個細分項——缺乏父愛的具體情況是什麼?

比如你說貝多芬那種家暴人渣父親,只知道拿幼年貝多芬當搖錢樹的,也算是讓貝多芬缺乏父愛

又比如父親因公殉職,這種情況的烈屬也可能是缺乏父愛

又比如父母離異,母親再嫁,再嫁之後馬上和新夫生子,也很可能導致缺乏父愛

那麼很明顯這三者之間基本沒有共性,也不太可能導致什麼共同的性格特徵。

而這甚至還未考慮到人本身的天性區別,母親的性格和教育影響,幼年的家庭條件等情況。

之前的評論大多回答自卑沒有安全感。

貝多芬自卑嗎?不,他超級無敵自信的。他自信又自尊,而且有相當獨立的人格。

貝多芬不信任人嗎?不,他不僅信人,還比一般人容易信人,結果總被現實教育。他相信海頓應當是個高尚的大音樂家,結果與其相處之後失望地發現他只是又一個對貴族曲意逢迎的宮廷音樂家(貝多芬標準,其實海頓人格還是比較獨立的);他狂熱地崇拜拿破崙,交響曲都要獻給拿破崙了,寫一半聽說拿破崙稱帝,氣得寫了送給拿破崙那頁封面都給撕了,名字也改成英雄交響曲。

至於你非要從他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挑他自卑的點……還是那句話,他要是自卑,不信任人的話恐怕全人類也沒幾個不是這個特性的。

不要用某一個模糊的條件給人定性。這本質上和地域黑沒什麼區別。說到底,缺乏父愛這種事看起來很大,實際上承受比這大得多的衝擊的人多了去了。戰爭的衝擊夠不夠大?但每個二戰存活的士兵都患了一種ptsd嗎?怎麼可能嘛。

補充一點實際身邊案例。身邊親戚家孩子,算起來是我後輩但比我只小兩歲,是我說的第三類,幼年父母離異(其實親爹是跑路了)母親再嫁生了新娃

他本人被送到我父母工作單位(學校)寄讀,周末放假我母親經常拉著他和其他幾個親戚寄讀的孩子一起出去吃飯和玩

你問我他自卑不自卑,缺不缺乏安全感

我跟你講,完全沒有

學校有小哥們,又有親戚,不僅沒有什麼心理問題而且比一般孩子自立性都強,畢業考這邊的師大,大學期間進學生會,畢業直接南方高薪私立學校就職了

這種情況你還非要說「他就是心裡自卑你看不出來blablabla」

那你nice得很,朋友


謝邀,不知道。


一個人的性格是伴隨著生活的環境形成的。缺錢了父愛,不意味著缺少了這種形式的愛。我缺少母愛可是我成長到現在,我的家人給我的愛無微不至。也可能是我的主觀,我覺得我並沒有缺少什麼。

如果是硬要說缺少這種類型的愛的話,也不好說。造成性格上的影響多多少少是有的。

這種問題沒什麼必要去想,難道以後自己因為性格問題而去責怪以前缺少父愛嗎?那只是給自己一個理由逃避現實罷了。把握現在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