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書對我而言實在晦澀難懂,想問大家對這兩本書怎麼認識,能否說得淺顯點,謝謝


純批可以去網上找牛津或者一些一線院校的網課,都挺好的。閱讀純批之前最好對純批的背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爭論瞭解一下,然後開始硬啃,閱讀純批一定是一個長期思考的過程,慢慢來有耐心就成。我記得有一個大佬出過關於純批的閱讀指導的 。@Dr.Yao 應該就是這位大佬。

過程與實在沒有研究過,之後如果接觸到了再補充

臥槽!大佬點贊我了!


簡單說,就是最好看原著,因為內地翻譯都很垃圾,自己沒看懂就出來翻譯了。而多數講述的教師,又是儒家子弟誤解篡改原意。所以才理解起來非常混亂。

西方哲學有這麼幾個基本前提必須確立:

1、超驗:超越經驗認知的事物,不能從經驗(含先驗)獲取信息——承認上帝(唯一的神),即:真理,承認 萬物都能抽象出一個可以確認的規律。2、什麼是理性,什麼是知性,什麼是感性。例如:像太陽,月亮的外形的認知屬於感性,歸納出圓形和圓的公式,屬於知性,在已知圓形公式基礎上進行運用,製作輪胎什麼的。就是理性。3、先驗transzendental(先於經驗)就是利用上帝賜予的人體有限的感覺器官最初形成的條件反射式的判斷。比如:嬰兒喫奶帶來的愉悅感。嬰兒先天喜歡靠近母親的安全感。具有(不經過理性思考,又無需過往經驗來積累的判斷)的特性。4、神學本質是研究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學問。哲學是神學的一種簡化認知模式。哲學追求的是真理,而真理就是神。物理學 從哲學裡派生出來,導致 形而上 學Metaphysics(神學中非物理學部分),這個概念也產生。簡單說:神學 包含 哲學,哲學 包含 物理學 和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裡包括 先驗,理性,經驗 等。

5、科學是 可以不斷被證偽的學說,, 而 科學的發展過程 本身就是不斷追求真理 追求神,榮耀神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知前提,批判理性主義,很明顯是 承認,人類在,先驗,經驗,超驗 環節 都會有 不斷的認知錯誤。因此,在追求真理(神)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不斷的 被證偽,被懷疑的過程。科學 是哲學派生。 哲學是 神學的簡化,是神學的 一部份 。

正典:

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經過笛卡爾和康德,一直是以理性為主,認識論構成哲學問題的核心。休謨和貝克萊把它引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驗主義傳統。

康德哲學的道德標準仍然是來自基督教。可以推演:康德哲學產生費希特哲學,產生赫爾德民俗學,引出浪漫主義。當然,康德的思想漏洞在叔本華著作裏差不多有顯露。

負典:

而古典哲學本身又通過另外兩個方向退化:一條路是叔本華、尼采和柏格森的唯意志論,通過放棄理性本身的問題,以感情和意志為本,等於是轉移了哲學的主要線路;另一條路就是存在主義的道路,通過人本主義逐步發展到解構主義的道路。

康德以後的人本化、謝林以後的異教化結合在海德格爾個人身上了,他是存在主義真正的集大成者。而人本化和異教化的極致,也意味著從他以後,哲學本身變成一種不大具有分析意義的東西。所謂的《林中路》,實際上把哲學問題重新引回了語言問題上來。越過語言問題這個迷宮,背後的哲學就不再是理性的一部分了。


康德三大批判,原本是一種大道至簡的理論體系,但是由於康德對於理性的過度執著,並以其鴻篇巨製而將這一體系的原理構建成了一座宏達的城堡,以至於進入這座城城堡的人都有進入迷宮的感覺。而康德之後的眾多著名的哲學家,很少有像懷特海,羅素和維特根斯坦這樣師徒三代一樣,在這座迷宮中找到了一條可能逃出迷宮的通道。所以你能把懷特海與純粹理性批判挑選出來提出問題,說明你也能察覺這條通道的存在。

懷特海是羅素的導師,羅素是維特根斯坦的導師。懷特海發現了鐵門的路徑,羅素找來了開鎖匠,維特根斯坦拿著鑰匙插入了鎖孔。然後歷史在這裡暫停了。維特根斯坦最後的那句最關鍵話是,世界是以事件的方式存在的。這句話至今真正理解的人很少。


1、書名:Process and Reality, Process 其 cess 運氣, Reality 其 lity 外國籍,兩個關鍵詞;

2、 人 proce 生命運 s 過程 s 花落何處 ce 靠 ss 運氣,心理性 re 現實他國籍 a 亞裏士多德天堂原國籍 lity 柏拉圖天堂理想外國籍:您吶,任選擇?

3、現實人心1&>張三 0 李四&<2 理性 reality,西方哲學字母文字的邏輯遊戲;

4、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以 5+7 = 範疇 12 = 純數理 1&>0&<2 邏輯框架,曾經被誤解為純數學 m 如何可能云云;

5、單詞 logic 清楚表明 l &> o &


能在現實中使用,並有良好效果,那就合理。否則講的再好,沒用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