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時期都要提出一個不可分的粒子,就是為了建立模型嗎?模型很重要,為實踐應用提供指導,但作為科學家是不是應該不為模型束縛,尤其在遇到困擾時應該大膽推理,而不是受限於不可分。

電子、光子有這麼複雜的特性,難道他們具備複雜的結構很荒謬嗎?

當你覺得電子可分時,波粒二象性的概念還有意義嗎?這不是人類給自己設了障眼法?


並不是提出不可分,而是目前條件下分不開,也觀測不到可能內部有結構存在的跡象。

既然觀測不到,也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證明可能有內部結構,那麼就只能先當做是沒有內部結構了。

科學從來不是開腦洞就可以的。

科學研究的每一個假設都是基於觀察實驗,不基於觀察實驗的那不是科學,那是胡扯。


可以減少問題的複雜性,或者更微觀的結構尚未發現


事實上,光子內部也具有複雜的結構:

光子內部由光陰子、光陽子、和光明子組成,這三種粒子在超弦作用的約束下共同構成光子。

超弦作用是形成量子糾纏的基本作用力,它本身是一種超距作用,但是不能傳遞信息和能量。超弦作用的基本粒子稱為超弦子,其中,光陽子帶四分之三個正超弦子,光陰子帶有三分之二個負超弦子,光明子帶十二分之一個負超弦子,三個粒子在超弦作用下緊密束縛在一起。

帶有正超弦子的光陽子運動時會形成電場,而帶有負超弦子的光陰子運動時會形成磁場,由於超弦作用是超距作用,在三維時空中無法被切斷,因此電場和磁場總是成對出現,二者共同振蕩形成電磁波。

光子中只含有負十二分之一個超弦子的光明子是最特殊的粒子,因為其含有負的超弦子導致其能夠表現出微弱的磁性,而由於其超弦子很弱,難以和含有正超弦子的光陽子緊密連結,從而遊離在光陽子和光陰子構成的糾纏核外。這導致了光子的一系列特殊性質都與它有關。

當光子和外界發生相互作用時,帶有正超弦子的光陽子表現出電性質,與外界進行電相互作用,而帶有負超弦子的光陰子表現出磁性質,與外界進行磁相互作用。而遊離在外的光明子則使得光子表現出其它性質。

由於光明子帶有負超弦子,因此它會和帶正超弦子的光陽子偶合,從而更加接近光陽子。但同時,光明子帶有的負超弦子使其能夠表現出磁性,因而其也會受到帶有負超弦子的電陰子的磁相互作用,雖然這種作用力相對較弱,不能使光明子靠近光陰子,但卻會使光明子與光陽子的連接方向始終垂直於光陽子與光陰子的連接方向。這就導致光子中的電場與磁場方向始終是相互垂直的。

同時,光明子繞光陽子和光陰子的運動形成了光子的自旋,由於光明子只能在與光陽子和光陰子連接方向相垂直的平面內運動,導致光子的自旋只有正反兩個方向。由於超弦作用本身並不傳遞能量,光子內部的能量來源於光明子繞光陽子和光陰子的運動。同時,光明子的旋轉導致了光子內部光陽子和光陰子的週期性振蕩,即形成電磁振蕩,因此光子的能量也正比於其振蕩頻率。

光陽子使光子表現出強烈的電性質,光陰子使光子表現出強烈的磁性質,多數情況下光子都是通過電磁力與外界進行相互作用,表現出波動性。在特殊情況下,光明子可能與外界其它含有超弦子的粒子發生相互作用,使光明子的運動狀態被破壞,從而使其電磁振蕩發生紊亂,外界粒子突破電磁束縛直接與光子碰撞,表現出粒子性。

光明子可以和與其相對稱的超弦子偶合,從而形成量子糾纏。


當然,目前還沒有實驗證據能夠證明上述結論,以上都是我大(瞎)膽(J)假(亂)設(編)的。


自然界只有五大類原生態的量子是不可分的,其它都是複合粒子,是可分的。

五大類原生態量子:

一、光子,自然界有二十五種光譜線,每種光譜線裏都包含九種異構體光子,其波長頻率有微小區別,因此每種光譜線又可以分成九條細小的分支譜線,這就是每種單色光都有一定的譜線寬度的原因。從光子的結構分析,遠紅外與χ光,伽瑪射線的譜線寬度最寬,可見光裏紅色光譜線的譜線寬度最寬。

二、引力子,有900種結構

三、反引力子,有225種結構,產生斥力,與引力性質相反,因此定名叫反引力子。根據運動軌跡分析,引力子與反引力子都是縱波,都是超光速粒子。存在覆蓋全宇宙的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全息信息傳導網。

四、電磁素子,有2700種結構,運動軌跡為封閉的弧線型,與磁力線性質完全一樣,因此立刻判斷是產生電磁力,磁場,磁力線的成分。

五、靜能型量子,有225種結構,與熱效應性質相反,可以形成靜能場,整個宇宙都充滿了這種靜能場以及靜能型量子。

以上五大類都有異構體統計在內,這也是天工開物工程計劃,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總結髮現的基本粒子五大原理之一:異構體原理,還有量子化原理,對稱超對稱原理,原生不變原理,夸克耦合原理,所有的夸克,不論質量能量大小,都有相同的耦合原理,這就是夸克的耦合原理,應個原理可以使夸克獲得最大的耦合強度,以保持基本粒子的穩定性。

電子是由以上五大類裏至少二、三類以上的原生態粒子組合而成的複合粒子,至少含引力子,電磁素子等成份,因此電子是可分的。一個完整的電荷包含2700種電磁素子,分數電荷的分母都是3也就可以理解。

質子,中子由五大類全部原生態量子組合而成。以上五大類量子如果再分下去就不可能產生自旋運動,沒有自旋運動,也就沒有能量動量了,宇宙萬物全都回歸於死寂狀態,回歸到宇宙最原始狀態,太極混沌狀態,倒行逆施,因此不能再分了。以上是天工開物工程計劃基礎理論工作,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


因為只有不可再分粒子,是唯一原生不變的存在。所以是宇宙存在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基礎。

標準模型上的各種粒子,並不是不可再分,確實不應該被模型所困。但是離開不可再分粒子,遇到困擾就任意作出推理,則會造成誤導。

以不可再分粒子,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就能夠切斷不切合實際的猜想,一步一個腳印,朝著正確的科學探索道路前進。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總是有階段性。對於微觀世界,在一定的階段上,人的認識手段只能達到某一層次,該層次以下的粒子,即使存在也還沒有辦法發現,或者說人們的觀測手段還達不到能夠看到它的水平。因此,這個層次的微觀粒子就被自然的當作無結構的粒子來研究了,無結構的粒子也就是你所說的不可分粒子。

應該說提出不可分的粒子,不是為了建立模型,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謂模型,不過是對那個階段的粒子物理知識高度概括和最好總結。但是,等到人類的觀測手段提高之後,隨著新層次的粒子的發現,那個模型就過時陳舊了,但是在新層次的粒子發現之前,人們也沒有辦法超出實驗手段的限制,去揣摩或者就像你說的去大膽推理未知世界。

粒子的可分性。在我看來,物質的那種「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無限可分性,可能就是一種假象,人們日常的這種分割法可能最終在某個層次停止下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