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告訴大家,哪個人認為

"中國學者寫的歷史書籍很片面,不如西方學者寫得好"??


西方學者寫的非西方歷史,你都可以不看。如果要看,可以了解別人的分析方法,但結論最多作為參考。不能當真

因為再嚴謹的西方學者也不能不受東方主義的影響。

西方人筆下的非西方文明是西方意識形態上的,想像的,自以為是的產物,不是真實的


怒答一發,所說全錯!

因為中國有著詳實的史料,這麼多史料,有官方的有民間的,有杜撰的,有真實的……這也就決定了矛盾衝突的顯然性,大多數的史學研究者,很難跳出這些史料,也很難去有效的解決這些衝突,從而研究得一些成果就很容易引起質疑或者權威性受到挑戰。

但是西方歷史研究就更多的靠想像力和邏輯論證能力了,因為記載的文字類史料太少,所以當發現一處遺迹時,可以從多了觀點出發,只要自洽的好就可以,這也就讓史學研究者多了一些自由的發揮空間,符合邏輯,自洽性好,就能說服別人,因為衝突顯性不明顯。

以上,純屬瞎扯……


因為這麼想的人分不清「歷史書」和「歷史教科書」。

不少乾脆是用看「歷史教科書」的方式看歷史。


確實如此,但並非絕對如此。

中國的歷史學者在中國史領域其實比西方學者要寫的更好些,截取中國寫中國史最好的100本著作,其水平一定要遠高於西方學者截取的同樣100本。畢竟中國人離古代中國人更近,更能對其作出準確的描述。而西方學者勝在生動性和方法論上面,比如中國人還在沿著24史的路徑將政治制度和政治變遷作為研究核心的時候。謝和耐、孔飛力、史景遷等人已經開始描繪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變遷了。因此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西方學者寫得更好,而中國學者更像官方敘述的感覺,但細緻到文本層面就會發現西方學者寫作的準確性很難把控。

但是如果不是截取100本,而是往後看的話,中國的歷史學者其實並不如西方學者。尤其是現在中國學者有一個通病,就是」一切以做項目為核心「,也就是說所有搞學術的歷史學家,他的研究是相當不自由的,他的研究要圍繞著能不能申上國家項目為核心。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有趣的話題被隔絕在歷史研究之外了,而能夠進國內歷史研究領域的話題被限定在了」對國家有用、對社會有貢獻「的領域。歷史學對國家有貢獻意味著什麼呢?我想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在這種狀況下,敘述的生動、文字的洗鍊、史實的準確都變成了一種從屬狀態,所以翻開絕大多數中國學者的歷史著作,整齊劃一的目錄、目錄中的絕對政治正確的表述就讓人沒了胃口。用題主的話來說「確實相當片面」。

西方學者卻不用受「項目」的限制,寫作較為自由。從獻詞上表現得就很明顯,西方學者的歷史著作通常是獻給親人、朋友。而中國的歷史著作大多是「某某某項目階段性成果」。可以想見以自我思想為核心的歷史寫作和以政治獻詞為核心的歷史寫作,哪個更片面一些。其實中國學者通常是很有想法的,但是其思維大多被「項目」拴住了。可以看看中國歷史學者寫的一些關於歷史的雜文,比如商務「光啟文庫」出的那幾本,個人認為這些要比他們寫的那些學術著作有意思得多。

至於寫世界史的中國學者寫的歷史書籍,大概一共也就不到十本能看吧。現在翻譯的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越來越多,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去看了。


西方人敢寫,寫出生動形象的真相。


西方的歷史是觀念的歷史、哲學的歷史,意識形態的歷史,是研究出來的歷史,歸根結底是偽造歷史。


這是真的,研究中國歷史的人都要讀一本書《中國總論》,美國人寫的。這本書在漢學的地位高於任何中國人寫的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