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個人覺得 口味什麼的 除了個人原因 其實也關係到挺多客觀原因的

對於題主所提問題其實我並不是很認同 口味不同與 中國人、美國人等等種族其實沒有特別大的關聯 口味差異 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國籍不同而不同的

譬如 中國南北方口味差異也很大 就我個人而言就很不喜歡喫麪

就中國 各個地域的口味也有差異

所以一個國家同其他國家口味不同 這有什麼好難理解的呢

口味其實主要與地理環境與風俗習慣有關

早在交通不便的時候 人們一般都是靠山喫山 靠水喫水 海邊以海鮮菜著稱;江湖以河鮮菜著稱;山區則以野味和山珍著稱;乾旱區的牛羊肉少羶味、晝夜溫差大而瓜果甜美。

一年之中具濕冷氣候的川、貴、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風濕的作用。山西黃土高原因含鈣過多,使居民嗜酸,這有利於消除體內的鈣沉積,以克服各種結石病。貴州省許多民族喜歡酸食,這與長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貴州山地氣候所造成的「天無三日晴」也有關係。

「南甜北鹹」也與物產和氣候有關。南方氣候溫熱,生長季長,蔬菜供應豐富,喫菜量平均高於北方,食物中加進的鹽足以滿足人體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對鹽多,鹹點;但兩者鹽的攝入總量差異不大。此外,南方產糖,再加之氣候炎熱時間長,人體皮膚多外露,蒸發量大,為補充身體的水分代謝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與病人打葡萄糖水類似)。北方則相反,蒸發量不大,因而無需加糖。

同時 不同習俗與信仰 也對飲食有所影響

一些少數民族的原始崇拜、圖騰禁忌也會對飲食文化產生影響。由於宗教教規約束的飲食禁忌,也使得一些分佈在相同地域內的不同民族表現出不同的飲食文化、而分佈在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卻表現出相同的飲食文化特點。如東北的滿族和朝鮮族飲食文化不同、青海和甘肅一帶的幾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也有差異,而分佈全國各地的回族在飲食文化上卻具有共同性。

總之 口味不同與國籍沒有特別大的關聯


我和我媽口味還不一樣呢


一、飲食觀唸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du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zhi性飲食觀念。西方人dao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喫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喫,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喫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饑的,所以專喫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喫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喫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裏,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繫。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喫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週喫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飲食習慣,還有物資的豐富程度,內蒙,新疆的可能喫乳酪,大部分人不喫乳酪,外國人尤其中東和歐洲他們對乳酪愛不釋手,而很多國人基本不喫這東西


先簡單認為這個「口味」指的就只是食譜~

口味這玩意肯定和基因有一定關係!我記得以前有個新聞,一個廣東小夥第一次喫火鍋後,發現火鍋咋這麼好喫,自己一定是個四川人。結果一查,他自己還真是被領養的四川人。期待這個故事的外國人版本...


中國各地的人口味也不一樣啊……小時候習慣的味道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