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溶解氧,參照沉降比,現在這個天氣正常1L量桶5分鐘可以降至50%左右。

2:做鏡檢,觀察是否有大量絲狀菌,若果有增大溶解氧


絲狀菌引起的污泥膨脹中,絲狀菌總長度大於1x10^4m/g 等;

污泥鬆散,污泥體積指數較大,一般認為 SVI 值超過 200 則標誌已產生污泥膨脹;

沉降性能差,區域沉降速度小。


從表象來說,沉澱慢,污泥SV30高,高到90%,污泥出現棉花狀的輕飄飄感覺,跟正常污泥不一樣。污泥顏色偏淡。顯微鏡觀察大量的絲狀物質,四通八達。實驗室數據觀察,SVI值比較直觀表現出來。


主要癥狀:沉降性能差,污泥在二沉池的沉降效果顯著變差,出水中懸浮固體增多,主要表現應當是出水水質開始渾濁,污泥沉降耗時增長。有時會伴有泡沫等。

初步診斷:污泥膨脹,污泥絮體結構鬆散等問題,活性污泥顏色變淺。

確診方式:測定SVI,污泥沉降指數,利用SV30(ml/L)除以MLVSS(mg/L)再乘以1000,大於200的時候認為是污泥膨脹,但存在SVI在200左右,污泥沉降性能不是特別糟糕,出水水質反而更好的情況,被稱作活性污泥微膨脹。

雖然測定SVI的方法簡單,但是測定MLVSS需要一些時間。實踐中常會採用鏡檢的方式測定絲狀菌丰度,利用絲狀菌丰度來判斷活性污泥微生物組成狀態。

以上主要是在絲狀菌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脹,實際中很小一部分的污泥膨脹稱作非絲狀菌污泥膨脹,主要原因是因為菌膠團細菌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形成較好的污泥絮體,從而引起污泥膨脹。


一般從絮凝性和跑泥死泥判斷


污泥膨脹分為絲狀菌膨脹和非絲狀菌膨脹兩類。其中90%是由絲狀菌引起的,只有10%左右是由非絲狀菌引起的。活性污泥系統中的生物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理想的絮凝體沉澱性能好,絲狀菌和菌膠團細菌之間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絮體中存在的絲狀菌有利於保護絮體已經形成的結構並能增加其強度。但是在污泥膨脹誘因的誘發下,絲狀菌在和菌膠團的競爭中佔優,大量的絲狀菌伸出絮凝體,破壞其穩定性。

可辨識的污泥膨脹絮體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長絲狀菌從絮體中伸出,此類絲狀菌將各個絮體連接,形成絲狀菌和絮體網;第二類具有更開放的結構,細菌沿絲狀菌凝聚,形成細長的絮體。

絲狀菌污泥膨脹的原因

(1)原水中營養物質含量不足。

(2)原水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物質含量高。

(3)硫化物含量高

(4)進水波動

(5)溫度

(6)溶解氧

(7)pH值

3. 絲狀菌引起污泥膨脹的控制方法

污泥膨脹的早期控制方法主要是靠外加藥劑(如消毒劑)直接殺死絲狀菌或投加無機或有機混凝劑增加污泥絮體的密度來改善污泥絮體的沉降性能。目前此類方法仍運用於某些污水處理廠。

(1)投加Cl2或漂白粉

控制污泥膨脹採用的傳統氧化劑是Cl2。具有氧化能力的Cl2、HOCl和次氯酸根滲入細胞後,能破壞菌體內的酶系統,導致細胞死亡。絕大程度上說的絲狀菌都可通過加氯氣加以控制。一般投加在迴流污泥中,加氯點的Cl2、濃度應控制在小於35 mg/L,加氯量最適宜控制在10~20 mg/L·d,投加量過大反而會殺死菌膠團菌,造成絮體解體。當SVI值逐漸降低、膨脹不斷緩解時,應逐漸減少投藥量。

(2)投加H2O2

雙氧水在控制污泥絲狀菌膨脹中的應用也相當廣泛。控制絲狀菌的最少投量是0.1 g/kg·d(H2O2/MLSS)時,將會破壞脫磷作用,投加一段時間後(大概10天)脫磷作用會慢慢恢復。H2O2的毒性對脫氮作用只有少量的影響,在檢測中沒有發現氨、氮和硝酸鹽氮有明顯變化。

(3)投加臭氧

投加臭氧也可以控制絲狀菌引起的污泥膨脹,臭氧還能有效地改善硝化作用和提高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率,臭氧的投加量在4g/kg·d(H2O2/MLSS)左右,一般投加在好氧區。

(4)投加凝聚劑

投加合成的有機聚合物、鐵鹽、鋁鹽等混凝劑均可以通過其凝聚作用來提高污泥的壓密性增加污泥的比重;投加高嶺土、碳酸鈣、氫氧化鈣等也可以通過提高污泥的壓密性來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實踐證明,不設初沉池的污水廠,其SVI值都比較低,所以設有初沉池的污水廠發生污泥膨脹時,將部分污水直接送到曝氣池也是一種控制污泥膨脹的方法。

(5)迴流污泥

此法主要應用在脫氮除磷工藝中,將二沉池排出的迴流污泥排入一單獨設置的曝氣池內進行曝氣,將微生物體內貯存物質氧化,從而使菌膠團細菌具有最大吸附和貯存能力,使污泥得到充分再生並恢復活性,所以可以在與絲狀菌的競爭中獲得優勢,抑制絲狀菌的過量繁殖。

當污泥膨脹發生時,採用上述方法能較快地降低SVI值,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控制住絲狀菌的繁殖。一旦停止加藥,污泥膨脹可能又會出現。加藥改變了微生物的生長環境,無疑會對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只能作為臨時應急只用。

還有一種是非絲狀菌膨脹——非絲狀菌膨脹是指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較低而污泥負荷太高的現象,此時細菌吸附了大量有機物,來不及代謝,在胞外積貯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物質,使得表面附著物大量增加,很難沉澱壓縮。而當氮嚴重缺乏時,也有可能產生膨脹現象。因為若缺氮,微生物便由於工作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細胞物質,過量的碳源將被轉化為多糖類胞外貯存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