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家孩子好像比同齡孩子說話晚啊。怎麼2歲多了還不太會說話?甚至擔心孩子是不是有語言發育障礙?甚至由於這些擔心無意中給孩子也造成了傷害。其實孩子說話晚,有很多原因,家長也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跟家長說一下最可能出現的五大原因。

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說兩個單詞以上的簡單句子了

家長的過度保護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總是覺得孩子小,什麼都要替孩子做,事事代勞,讓孩子失去了用語言表達自己要求的機會。很多貼心的家長特別會察言觀色的體察小寶寶的需要,孩子的很多需求,不用孩子開口,爸爸媽媽就都滿足了。這種體貼在小嬰兒時期,是及時滿足孩子需求,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但是到了2歲左右,孩子獨立做事情的能力大大增強,進入語言爆發的敏感期了的時候,就是不給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機會了。

養育者的疏忽

如果孩子的養育者是個非常沉默,幾乎不說話的人,孩子受到的語言刺激非常有限,學習說話的機會很少,也會使孩子說話時間比較晚。還有,如果養育者對孩子的要求經常漠視,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回應,只在自己想到孩子的時候纔跟孩子交流,那也會導致孩子說話晚。

各種媒體的刺激

電視節目,電腦視頻,手機短視頻等各種視頻類媒體也會成為孩子語言發展的障礙。孩子長時間接觸這樣沒有雙向交流的媒體,只有單方向輸入,孩子沒有輸出的機會,無法練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一個短時小節目,然後一起談論一下這個節目。當然最好不要過多接觸單方向輸入的媒體,盡量讓孩子多接觸書籍,親子閱讀是個很好的方式,親子共讀之後,和孩子一起複述一遍故事,或者讓孩子談談感想也是很好的方法。

遺傳因素

在語言發展方面,遺傳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如果孩子的爸爸媽媽小時候說話就比較晚,那孩子大概率說話也會比較晚。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一下,或者問問家中長輩,是不是自己小時候說話也比較晚。

養育環境的變化

養育環境的變化包括搬家、換託兒所,或者是有很多的養育者,比如有媽媽,有長輩,還有阿姨。如果養育環境經常變化,孩子會敏感的感知到,這樣的多變化會讓孩子覺得混亂,甚至感覺到壓力,會放慢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

如果你家也有說話晚的寶寶,請先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上述影響因素存在,如果有的話,盡量避免。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下幾個措施幫助寶寶打開語言的大門。.

孩子通過肢體或者簡單單詞變現自己想法的時候,一定要積極的回應

孩子通過肢體語言或者簡單的單詞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積極回應。孩子的這種表達雖然不是用語言(用肢體),或者用很簡單的語言,但是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瞭解孩子在努力的想表現自己,想和別人交流。家長要特別留意這些,要表現出對孩子的表達非常感興趣,這樣孩子才會更積極的想表達自己。

給孩子豐富多樣的語言刺激比較一下這兩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

「哎呀,知道了。」

「媽媽給你做吧。」

第二種

「來,拿著這個杯子把兒,慢慢喝水吧。」

「你的小汽車輪子掉了,你一定有點傷心吧,讓媽媽來幫你弄好吧。」

大家覺得那種表現方式使用的語言更豐富呢?答案當然是第二種,爸爸媽媽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可以描述現場情況和孩子心理的具體形象的語言來跟孩子對話,孩子才能從家長豐富的語言表達中習得怎麼說話,這個對孩子語言發展也非常重要。.

○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請提高音調,且力求發音清晰語言表現能力發育比較晚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發育也比較晚。如果孩子在生氣,傷心等負面情緒下,有時候會分不清語言和聲音,就是說當孩子情緒上來時,你跟他說的很多話,他都很難理解,並不是他故意在讓父母生氣,當你對他喋喋不休的時候,他確實是無法理解你說的每一句話,在他聽來可能都是一種單調的聲音。這時候,第一步先安撫孩子情緒,第二步要稍微抬高聲調,力求每個字都發音清晰的跟孩子說話,這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家長在說的是什麼話,才能進一步理解家長想要交流。

○ 對孩子說話這件事,請給於充分的等待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想要說話,需要調動舌頭和嘴脣,同時還要呼吸。對於有些說話晚的孩子,能發出不太標準的發音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這時候爸爸媽媽在旁邊拚命催促「快點說啊!」「哎呀,你都快把媽媽憋死了,怎麼還不說啊?」孩子是不是更著急?是不是更說不出來?正確的態度是面帶微笑的告訴孩子:「慢慢說,媽媽等著你。」這樣孩子沒有那麼大壓力,在放鬆的氛圍下,能夠更好地發展語言。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擔心孩子的語言發育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這孩子怎麼還不說話啊,真是急死我了。」「老是不開口,怎麼辦呢?」這樣的話。即使是語言理解能力發育的好的孩子,聽到這些話也會覺得家長覺得我讓他們蒙羞了,也會傷了自尊心。而且這樣做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會說話孩子」的標籤,會讓孩子更沒有自信去表達自己。所以爸爸媽媽們及時著急孩子說話晚,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總之,面對說話晚的孩子,父母不急躁不強迫的態度是最重要的。

我是一名海歸博士媽媽,育有擅長圍棋,喜愛樂高的非典型女娃一枚,在育兒的路上一路摸爬滾打,願意跟你分享我踩過的坑,排過的雷,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一個說話慢的寶寶,一定會讓父母非常的焦慮,甚至擔心落後於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排除語言發育絆腳石,注意觀察3個現象

首先我們還是要排除發育障礙,其次是病理性因素以及聽覺障礙等,然後觀察回憶一下:

1、6個月大左右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和你有眼神對視,視線能不能追上你手上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和母親面對面的時候,有沒有表情的回應。

2、11個月的時候,能不能分清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以及家庭其他成員,或陌生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未能識別日常家庭成員,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儘快帶寶寶去檢查評估一下。

3、讓我們想一下,在和寶寶相處的過程中,和寶寶說話的佔比中,父母掌握的話語權是不是多太多,父母是不是忽略了引導寶寶說話的意識,如果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示範與鼓勵,那麼可能真的會開口晚。

這些錯誤不能犯

對於正在語言模仿期的寶寶來說,我們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首先要放慢我們說話的語速,如果說話太快,對於辭彙量貧瘠的寶寶來說,會感到理解困難,只有讓孩子聽清了,聽懂了,他們才會有意識的重複和模仿父母說的話或發音。

但是父母如果有求必應的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不用等孩子開口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恰恰是這種行為阻礙了寶寶的語言,每次滿足都減少了一次寶寶開口說話的機會。

長此以往,寶寶甚至會覺得他並不需要語言這個東西。當寶寶表達需求時,語言被弱化到第二或更低的地位時,極大可能會影響寶寶的交流方式和習慣。

不做懶惰的父母

大量的電子產品成為所有家庭的必備,其豐富多變的視聽效果極大的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寶寶對電子產品的喜好不可避免,懶惰的父母通常都會用玩具或電子產品去哄孩子,而過早過多的使用電子產品,對於沒有自制力的寶寶來說,很容易沉迷其中,這對寶寶想要說話以及和父母交流,起了非常大的反作用,因為電子產品永遠不可能取代人,沒有真切的情感交流,屬於語言單向輸入,缺乏互動行為,缺乏應答行為,而與父母的交流纔是雙向交流。對於語言啟蒙階段的寶寶來說,感知語言內涵,獲得語言能力,必須要在鮮活的語用當中才能學會。

所以,不要做懶惰的父母,當寶寶把全部注意力和興趣投入到冷冰冰的屏幕時,其實正在浪費他們最寶貴的語言學習天賦,

建議:0-3歲多貼身陪伴,多和孩子說話。3-7歲10歲以前多做互動遊戲,增加語言交流機會,以需求促表達。7-10歲不建議過多使用或接觸電視、手機,一整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累計起來最好不超過1小時。

預防語言障礙從觀察評估開始

最後,在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說話不清楚,發音不準等情況,預防構音障礙的發生。如何對寶寶的發音進行檢查?父母可以求助有資質的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和建議,依據構音評估表,來做構音的評估。

一方面對構音器官的結構,以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括脣、齒、舌、下顎、上齶等結構和功能等。父母可根據老師的指導,通過觀察,向老師描述構音器官的結構和基本功能是否正常,或有哪些異常。

另一方面評估的目的,是瞭解孩子掌握音位的能力,這個可以通過一套50-100個單音節、多音節字片語成的構音測試表來完成,主要是評估寶寶對聲母和韻母音位的準確度和清晰度,另外還能反映出一些氣息、語調、齶咽閉合等功能的情況。這將為家庭語言矯正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說話晚可以,但是這個度要把握好,因為有些腦部損傷的小孩子也說話晚。對於有此類問題的小孩子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最好。

2、我有一個小客戶,快兩歲的時候發現比同齡人說話能力欠缺,然後就去檢查了一下,發育遲緩,相當於比同齡人智力水平差距近6個月,原因呢,查了染色體等等,也是找不到。

3、對於小孩子的事沒有小事,尤其是說話,走路方面,晚1-2個月可以,如果差距太大,那就要考慮了,畢竟這樣子的小孩子上幼兒園都是問題啊!

說話晚只是表象,作為父母要關注說話晚的原因,一旦是小孩子發育有問題,這個問題的後果是不可逆的。所以這個前期去醫院檢查是必須的事情。

可不能因為有些家長說,小孩子說話晚沒事,你看我家孩子都是說話晚,現在還話癆一個呢。當時也是去檢查了一下,現在來看就是浪費錢。

針對小孩子的事情,有些試錯成本,作為家長,是必須要勇於承擔起來的。

如果感覺小孩子說話晚,一句話:去醫院檢查下,儀器最起碼比我們個感覺精確多了。

當然,也不是不能僅僅藉助外力,平時在家一定要和孩子做互動,和他多說話,只有聽的多了,孩子才能學得快,才能說的早。


孩子現在多大呢? 建議可以評估一下孩子目前發育的情況, 透過專業的協助, 及早進行鍛煉, 之前有看到啟兒寶分享如何引導孩子溝通的互動技巧, 有興趣可以看看,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春節感恩回饋|如何引導孩子高效溝通|第一道攻略?

www.qierbao.com圖標


首先,家長應該瞭解的是,從兒童語言發育的角度看什麼是「遲」。

一個粗略但是臨牀上常用的初篩的標準:

1、一歲的兒童還沒有講出真正的第一個詞(比如,「媽媽「,又比如」要「);

2、兩歲的兒童還沒有50個詞的辭彙量,還沒有開始把兩個詞放在一起(比如,」要餅乾「,」爸爸抱「);

3、三歲的兒童還沒有開始出現三個詞的簡單句子(比如,」爸爸開車車「,」媽媽拿蘋果「)。

在兒童語言評估和幹預比較成熟發達的國家,如北美和歐盟國家,臨牀上對「語遲兒童(late talker)」的診斷需要兒科醫生和言語語言病理醫師協同來完成。

其次,家長可能要關注的是,語言發育「遲「的兒童是否可以自己趕超上來。

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科研實據:

以下是根據大量臨牀科研得出的數據的一個簡要總結:

1、在兩到三歲半之間,「語遲兒童 (late talker)」的比例大約是13.5-17.5%;

2、在四到七歲之間,被診斷為 「語言障礙「的兒童的比例是7.4%-9.4%;

3、在四歲到五歲之間,被診斷為「語言障礙」的兒童,語言問題一般會持續,到了學齡以後還會延伸到和學習相關的閱讀、書寫方面的困難。

簡單總結:

大約一半的「語遲兒童」的確在學齡前自己追趕上了語言發育正常的兒童。

在四歲以後,自己追趕上語言發育正常的兒童的可能性急劇減小,而且隨著兒童年齡增加障礙還會影響到學校學習。

第三,家長可能會問,既然有50%的「語遲兒童」在四歲以後可以追趕上語言發育正常的兒童,那麼對兩到三歲半的「語遲兒童」是不是可以持觀望的態度。

我們再來一起做一次以循證的方法來引導家長給孩子做決定。

以下是根據大量臨牀科研得出的數據和結論的一個簡要總結:

1、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在所有的兩到三歲半」語遲兒童(late talker)」中,準確地區分出哪些將來一定會被診斷為「兒童語言障礙」,哪些將來一定可以趕上正常語言發育的兒童。

四歲前很難知道「語遲」是否會持續,成為「語言障礙「大約有一半一半的可能性。

2、大量臨牀研究發現兒童語言治療,早比晚更有效。

錯過早幹預的機會,語言幹預雖然仍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如早幹預的好。

3、語言能力差的三歲兒童已遭同齡兒童排斥,同時,語言能力的提高可以極大改善兒童的人際關係

家長在等待觀望期間,孩子的社交和人際關係已經受到影響,可能還會引申齣兒童情緒和行為的問題。

4、即使「語遲兒童(late talker)」在四到七歲趕上了語言發育正常的兒童,到了小學高年級,這些兒童大部分有敘事和閱讀能力有關的學習困難。

大部分曾今有過「語遲」經歷的孩子,即使看起來自己追上來了,在以後的學業方面仍然會出現和語言相關的學習困難。

根據上面的循證,最終結論就是:

對「語遲兒童」不可以持觀望的態度。

第四,家長可能要問,如果不持觀望的態度,應該如何做呢?

孩子「開口說話晚」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家長只憑上面所提到的初篩是無法判斷齣兒童「開口說話遲」的原因。

在此有幾點建議

  • 家長一定不要根據網上的一些信息自己給孩子「對號入座」,在家裡「診斷」孩子。
  • 家長也不要相信「貴人語遲」而持觀望態度。
  • 家長不要盲目擅自幹預。
  • 要尋找對兒童語言發育和兒童語言障礙有臨牀經驗的兒科醫生、發育行為科醫生、或神經發育科醫生進行綜合評估。
  • 要早幹預,不要等影響孩子成長了再後悔。

最後,小童這裡特別送給大家一個小福利!

語言訓練課,原價值120元的訓練課,通過下方鏈接申請,免費訓練,僅限前100名!

兒童語言訓練課?

www.chengzijianzhan.com

不僅可以瞭解和評估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學習一些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居家訓練方法。

你可能還想看,點這裡↓↓

讀懂身高密碼「骨齡」,讓孩子多長15釐米!?

zhuanlan.zhihu.com圖標長高的」操控者「——「生長激素」和「骨骺線」?

zhuanlan.zhihu.com圖標兒童注意力訓練的6個小方法,簡單實用,提高孩子注意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是醫教寶兒童健康管理專家,每天分享超贊的育兒健康知識

更多育兒方法及視頻教學可點擊我的主頁


孩子一般10到18個月開始說話

如果到24個月,還不能使用超過50個辭彙,不能說出由兩個詞構成的話,那麼孩子說話就算晚了

孩子說話晚,千萬不能拖,及早關注,及早幹預

有研究表明,3歲孩子的語言水平就可以決定他上學前的語言水平

10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可以預測出20多歲以後的學業和事業成就

當然也不是說之後努力一定沒用,作為家長,還是應該瞭解語言的重要性,給孩子打下一個好基礎

我們要注意什麼?該怎麼做呢?

1孩子說話晚,主要是家長給孩子的語言刺激比較少,很多家長和寶寶溝通的時候,寶寶的嗯嗯啊啊,比比劃劃,家長基本都懂,所以小手一指,就能滿足需求,孩子就可能會認為語言不重要,而且說話不如一嗯一啊一指來的方便,所以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在孩子面前多互動多說話,當個小話癆媽媽吧,只有孩子聽的多了,由足夠的辭彙量的輸入,才能保證正常的口語輸出

2進行高質量的對話

關注孩子所關注的,也就是共情關注,順著孩子的關注點互動才深入,纔有效,當孩子說話的時候認真傾聽,適當鼓勵,家長也可以多提問,引導孩子說話

3家長要有耐心,不斷地重複說過的話,反覆的刺激,會使布羅卡區的反應更強烈,更有表達的慾望

4推薦多進行親子遊戲和共讀

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會覺得親子遊戲很重要,,遊戲中的對話都是很自然的,能給寶寶最好的刺激

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和寶寶一起討論書裏的內容,也是高效刺激寶寶說話的重要方式

其實,語言的發育真的要比大家想像的要重要,多和寶寶聊天,互動,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個能說會道的娃


孩子說話晚有可能是孩子正常發育過程當中,個體差異所引起來的,當然孩子說話晚,還有可能是由於疾病的原因所引起來的。

正常的孩子一般在生後2-3個月開始有咿呀學語,到7-8個月可以無意識的叫爸爸媽媽,到1歲左右除了能夠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以外,還可能會說其他的一些單字。到1.5歲左右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詞,一般在1.5-2歲就能夠說一些相對複雜的一些句子。

如果孩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沒有特別關注與孩子的交流,有可能孩子沒有這種語言發育的機會,就有可能會造成孩子說話偏晚。

當然如果孩子說話偏晚,我們還是要注意有沒有疾病的原因所引起來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全面評估孩子神經精神發育是否正常,孩子與家人與其他人的交往是否正常,是否是由於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來的說話晚,或者比如像兒童的孤獨症也有可能表現孩子說話晚。

因此對於孩子說話晚,我們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 孩子說話的早晚是有一定的遺傳關係的,因此當孩子說話晚的時候,先不要歸結為病態,可以想想是不是家長當時說話也晚。
  2. 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會說話,因此就不和孩子交流,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要和孩子進行交流,無形中孩子就學會了很多的語言。
  3. 和相同年齡的孩子多在一起玩,或許很多時候家長教的沒有效果,但是孩子們在一起學的就比較快。
  4. 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因此不可以孤立孩子,要多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一起玩孩子會更加開心,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不足。
  5.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說話要晚一些,男孩子相比較女孩子說話就要晚一些,因此沒有必要太糾結。
  6. 如何孩子明顯的比同齡孩子要晚,可以去詢問一下醫生,看看一切是不是正常,或許可以提早發現問題,及時解


首先,去醫院檢查,排除口腔,耳朵等器質性病變,如果都沒問題,就是成長環境的原因了。

以下是我的經驗:我家孩子兩歲半還基本說話不超過三個字,現在跟同齡人無差別。1.全家統一口音,別奶奶廣東話,爸爸普通話,保姆河南話(無地域黑,隨便舉例),孩子無所適從。2.多給孩子讀書,圖片啊,文字啊,重複說,說清楚的普通話,不厭其煩,開始可能看似無用功,但是孩子在不斷積累,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3.多帶孩子去公園,小區遊樂場等人多的地方,看到什麼介紹什麼,不斷的說,說。4.家庭關係融洽,不要死氣沉沉,或當著孩子面吵架或打架,孩子會害怕,緊張。5.如果三歲以後,有合適的幼兒園,主要是老師要特別好,有耐心,送幼兒園,和同學們一起玩,效果會很好,老師一定要溫柔,有耐心的,我家孩子兩歲半,還不能說超過仨字,因為家裡沒人看,就送旁邊私立幼兒園了,我在考察了不下六七個幼兒園後才選的這家,期間逢年過節給班主任的購物卡就不提了,但是孩子語言進步飛快,半年後,就成小話嘮了,當然,父母也要不斷給孩子讀書,帶出去玩。6.切忌兇孩子,這個過程很漫長,中間不要氣餒,要更加關心孩子,愛孩子,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有句話說,靜待花開,養孩子就是這樣,只要是正常孩子(沒有器質性疾病),家長用心養,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天使。7.推薦育兒書,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黃皮的,裡面的理念很好,對學說話也有很系統的闡述,可行的方法。

我家孩子現在小學二年級,都發展的挺好。希望您家孩子早日成話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