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VPS帶寬基本都是1Gbps起步,而中國VPS基本都是1M起步,這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寬頻運營商的鍋?還是VPS運營商的鍋?


首先國內帶寬確實貴,優質的BGP線路1M的價格能達到150人民幣左右每月。便宜的也幾十塊。之前在洛杉磯租過機櫃,同樣是BGP線路1M的價格大概是1美元每月,這還是算比較貴的線路。

也就是說是不足國內帶寬價格的1/20,另外國內網路審查比較嚴格,也會給IDC運營商帶來額外的成本。

還有一個成本比較高的是IP地址,國內IP一般10-35左右每個每月,當然大的IDC服務商拿到的會便宜些,但是我們從海外IDC服務商小批量拿也就是1美元左右每個每月。

其實百度雲盤算是很良心了,那麼大的存儲空間免費用,不限速VIP會員也不過幾十塊錢一月。


  1. 國外服務商的 1G/100G 甚至 1T 之類的一般指的是共享寬頻沒錯,你可以理解為上限。雖然實際使用中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但是也有非常高的值。
  2. 測試國外 VPS 的寬頻,不是讓位於國內的你在自己的機器上測試的,而是在國外伺服器上跑測試。因為再大的寬頻,會由於網路路線或你懂的原因到國內以後大幅度降速。所以你在國內測試國外伺服器寬頻大小就是來搞笑的,就好像外國人測試國內伺服器的速度可能連 1M 都達不到,那它是真的沒有 1M 寬頻嗎?
  3. 幾乎所有的雲伺服器廠商都會為 VPS 設置獨享的最低寬頻,國外 VPS 的這個值一般遠遠高於國內常見的 5M 之流。所以並不是你獨享一個極小值,所以貴,OK?並且這是技術層面必要的一環,否則寬頻會被大流量用戶搶光。
  4. 國外的常見 VPS 商家的日常寬頻速度能跑到國內的常見的 5M/10M 寬頻的幾十甚至上百倍,不必吃驚。

另外國內部分商家也有 20M 共享 3M 獨享這種說法,一般用戶看到這個會默認認為是 3M 寬頻,但是有增幅,比一般的 3M 要好。所以共享寬頻中的大值可以看作一種優惠政策,而不是讓你覺得共享很垃圾。

實際上為了提高節點的整體網路利用率,共享一個大值是很正常的。並且相當於多出來的附贈優惠,是兩全其美的方案。

國內常見的連共享都沒有,大概是寬頻成本實在太高了。商家想搞也搞不了啊,只能給你限死了,你能少用一點是一點吧。

不過國內也並非純坑,國外商家很多時候只給一定額度的免費流量,超出了要花錢買流量,不過這個流量通常也很大就是了。國內限死的寬頻一般是不限量使用的,但是我也遇到過長時間滿網路帶寬運作被服務商警告的例子,某些商家沒有明說但也可能把長期佔據寬頻的行為算做惡意的。


我不是這個行業的人,解答不了為什麼國內伺服器寬頻市場會這麼昂貴。但是真的很貴就是了!


必須要承認,國產系vps就是吃相難看,沒有可洗的.

國外vps,較好的廠商,號稱1G的線路,

來回程都是cn2, 點對點測速可以把我的200M寬頻跑滿. 如果它下載所在地熱門資源,那速度更快.

它們一般有月流量上限(500G/月 費用每年才幾十刀),或者流量很貴(gcp).

但是怎麼都比什麼1M,5M帶寬有良心


國內也有千兆共享的主機,不過它叫「虛擬主機」。

幾年前,第一次買萬網X3雲主機的時候,它還是千兆共享,限流量的。

也是因為千兆共享,以及後來阿里收購萬網之後將入門雲主機服務免費提供的原因,我們知道了千兆共享的弊端

某個網站遭受攻擊時,受影響的不僅是遭到攻擊的網站,整個伺服器上的所有網站都會遭殃。

虛擬主機業務收費低,但是為了保障口碑,則需要按照忙時的最大訪問帶寬來購買帶寬容量。這些容量在閑時則被閑置浪費。內存,硬碟,計算資源同理。都在一個伺服器上,你用的多就佔便宜,你用的少就被別人佔了便宜。

VPS相對於虛擬主機來說就有了更多的許可權,可以安裝你自己的需求進行最大自由的定製。但是它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可以對它能夠使用的資源進行限制,比如最多不能超過2個CPU的計算資源,不能超過10Mbps等等。而IDC聲稱這些資源是獨享的,你就需要對這些獨享資源全價付費。但是你不太可能持續100%使用,甚至全天只有那忙時的兩三個小時會有流量峰值,其他時間段幾乎沒什麼流量,而你卻為整個時間段進行了付費。你不用的那些時間,你的計算和網路資源會不會被IDC拿去給別人用呢?

馬上雙十一了,假設知乎有自己的雲服務商「知雲」,雙十一當天賣出了一萬個10Mbps的VPS,那請問是不是每賣出一個10Mbps,「知雲」就會向電信/聯通購買10Mbps?當然不會,即使擴容,也需要商業談判,簽合同,施工,然後幾個月就過去了。為啥你買了VPS就能直接聯網呢?因為你在使用別人已經付費購買但未充分利用的帶寬。

另外,國內的互聯網產業仍需深耕。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上雲」,所以大家看到的那些按Mbps賣帶寬的VPS其實主要面對的是不差錢,一年能花大幾千的的政企客戶。個人用戶?三五年都花不了幾百,雞肋罷了,人家根本看不上。

所以國外那些針對個人用戶的產品在國內是幾乎找不到替代品的。

大家都是奔著aws、azure等企業去的,沒人想做vultr、linode等等。

另外,所謂BGP線路,其實主要是針對小站長的。因為小站長才會只用一個主機應付全網訪問,但是BGP線路的優越性對小站長的小網站來說意義不大,而且1Mbps帶寬的BGP線路的價格是單線價格的兩倍以上,我為什麼不接入一個單電信或單聯通的線路?帶寬還能高一些,而且現在的國內網間互聯已經很好了,除了一些比較繁忙的網路(比如騰訊遊戲伺服器的流量太大,網間互聯會出現瓶頸,所以他們會根據不同的運營商推出不同遊戲大區,跨網遊戲體驗很差)。一般小站長,單線已經足夠了。很多網站都是單電信聯通接入的,不也好好的?

國家提速降費也已經好多年了,我家裡的帶寬也已經從最開始的電話線0.5Mbps漲到了光纖500Mbps,而伺服器帶寬的價格依舊還是這個價格。反觀國外,似乎也是在響應我國的提速降費,不過他們是在數據中心領域響應的,價格降了,帶寬漲了,硬體配置還增加了。

另外,測試了下,國外的主機上基本上已經普及了10G網路了,以下是測試結果,vultr日本對linode日本

[root@jp ~]# iperf3 -c 139.162.76.29
Connecting to host 139.162.76.29, port 5201
[ 4] local 45.77.23.150 port 53472 connected to 139.162.76.29 port 5201
[ ID] Interval Transfer Bandwidth Retr Cwnd
[ 4] 0.00-1.00 sec 505 MBytes 4.23 Gbits/sec 3329 4.86 MBytes
[ 4] 1.00-2.00 sec 480 MBytes 4.03 Gbits/sec 1245 1.64 MBytes
[ 4] 2.00-3.00 sec 546 MBytes 4.58 Gbits/sec 3236 3.13 MBytes
[ 4] 3.00-4.00 sec 540 MBytes 4.53 Gbits/sec 2691 3.17 MBytes
[ 4] 4.00-5.00 sec 546 MBytes 4.58 Gbits/sec 1133 2.94 MBytes
[ 4] 5.00-6.00 sec 541 MBytes 4.54 Gbits/sec 2456 2.71 MBytes
[ 4] 6.00-7.00 sec 511 MBytes 4.29 Gbits/sec 7127 2.51 MBytes
[ 4] 7.00-8.00 sec 542 MBytes 4.55 Gbits/sec 1504 3.29 MBytes
[ 4] 8.00-9.00 sec 538 MBytes 4.51 Gbits/sec 2386 2.71 MBytes
[ 4] 9.00-10.00 sec 545 MBytes 4.57 Gbits/sec 2232 2.85 MBy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andwidth Retr
[ 4] 0.00-10.00 sec 5.17 GBytes 4.44 Gbits/sec 27339 sender
[ 4] 0.00-10.00 sec 5.17 GBytes 4.44 Gbits/sec receiver

iperf Done.
===============================================================================
[root@jp ~]# iperf3 -c 139.162.76.29 -R
Connecting to host 139.162.76.29, port 5201
Reverse mode, remote host 139.162.76.29 is sending
[ 4] local 45.77.23.150 port 53894 connected to 139.162.76.29 port 5201
[ ID] Interval Transfer Bandwidth
[ 4] 0.00-1.00 sec 138 MBytes 1.16 Gbits/sec
[ 4] 1.00-2.00 sec 207 MBytes 1.74 Gbits/sec
[ 4] 2.00-3.00 sec 120 MBytes 1.01 Gbits/sec
[ 4] 3.00-4.00 sec 119 MBytes 998 Mbits/sec
[ 4] 4.00-5.00 sec 117 MBytes 984 Mbits/sec
[ 4] 5.00-6.00 sec 120 MBytes 1.00 Gbits/sec
[ 4] 6.00-7.00 sec 120 MBytes 1.00 Gbits/sec
[ 4] 7.00-8.00 sec 119 MBytes 1.00 Gbits/sec
[ 4] 8.00-9.00 sec 119 MBytes 1000 Mbits/sec
[ 4] 9.00-10.00 sec 119 MBytes 999 Mbits/se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D] Interval Transfer Bandwidth Retr
[ 4] 0.00-10.00 sec 1.27 GBytes 1.09 Gbits/sec 3324 sender
[ 4] 0.00-10.00 sec 1.27 GBytes 1.09 Gbits/sec receiver

iperf Done.

========================================

20191220更新

最近知道了一個互聯網接入設備,名字叫「OLT」,其中華為的MA5800-X17長這個樣子

實際使用中可能是這個樣子的(沒找到插滿的圖片,但是我上大學時進網路機房確實見過插滿的OLT,只是當時不知道那個東西叫什麼名字,也沒拍照)

每一個插槽可以通過分光器最多分給128戶接入寬頻,華為產品頁介紹說這一個設備可以為1.5萬用戶提供接入。他與主幹網的介面也是10GE的~不超過1.5萬用戶共享10GE帶寬,知道為什麼家裡的寬頻比專線便宜那麼多了嗎?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專線接入比家用寬頻貴得多的原因。

如果你常年開著迅雷,你的速度不會跑滿寬頻,一般會維持在一個比較低但是能接受的範圍,除非同一個OLT設備下的用戶跟你下載同一個東西,並且是通過P2P下載的。但是如果你把同樣的資源放到伺服器上去下載,一般都能跑滿伺服器帶寬,也是這個原因。伺服器帶寬保證你7x24小時100%使用率,而家用寬頻,則是保證你能夠建立連接然後低流量通信的。


國外那個是共享的,有時候慢有時候快,國內實獨享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