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小破站發現了德語音樂劇《Elisabeth2005》看完之後覺得超級激動沒想到音樂還可以用這種形式來表現,今天二刷了一遍了,感覺又不一樣了,真的是超級激動了!!就想來問問大家是這麼入坑的,還有沒有其他值得推薦的音樂劇!


Hamilton入坑的舉手!

最早接觸音樂劇大概是因為,在老福特看到了磕德法扎德太太產的糧,然後稍微了解了一下法扎→音樂劇。一開始內心os這東西太高雅欣賞不能,8888。(立flag

然後因為尋,開始磕甜喬(groffsauce!!),刷了原劇刷Cut,接著就看小喬的各種其他作品。

忽然有一天看到了hamilton小喬的英皇三世cut,瘋狂痴迷於小喬的「blue」、跺腳、「everybody.....」等等等等。之後又看了口型版的The Schuyler Sisters,於是那幾天我基本睡前都要刷個3遍才能睡覺。最後找了一個時間看完Hamilton全劇,當時還吐槽清晰度,後來才發現超級良心了,當時整個人被以漢密爾頓生平的故事劇情,RB以及多種形式融合的絕贊音樂,通過音樂代替話語推動故事發展等等等等刷新了三觀。於是我開始變本加厲,每天晚上刷1個act才能睡覺。(不良習慣的養成

從此開始真正踏上漫漫音樂劇這個花錢花時間大坑。

--------------------------------------------------

至於推薦,第一個肯定是大悲 悲慘世界,本身改編於雨果作品內涵有保證;歌也超級棒,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算是傳唱度比較高的,one day more(尤其是合唱部分)和the confrontation比較抓耳,其他的歌也都是越聽越有感覺,即使聽專輯也很滿足;表演也很棒,畢竟演了這麼久。

第二個給漢密爾頓Hamilton,畢竟入坑作hhh

第三個給摩門經,刷新了我對音樂劇的認識,二老作品真的厲害,解壓神器。看名字感覺很神學,但其實超搞笑,惡搞了wicked 獅子王,整部劇到處口吐芬芳,但最後會給人留下這部劇怎麼好像很有深度的假象。

最後放喬三小喬,順便安利心靈獵人網飛良心劇!!


選修課強行看的,我永遠喜歡飯桶


那一年我看了《悲慘世界》


同初中音樂課入坑~

感謝我的初中音樂老師,利用初三寶貴的音樂課時間給我們看《貓》、《歌劇魅影》的官攝。在看《貓》之前我聽過Memory,但不知道前後劇情,在音樂課上看劇時我哭得稀里嘩啦。初二時第一次經歷親人離世,我開始思考「死亡」,劇里對死亡的處理太打動我,他給了我一個美好的想像,離世不是真正的離開而是重生。至於《歌劇魅影》我只記得魅影低沉的嗓音,後來大學讀了加斯東·勒魯的小說才體會到這部劇的有趣之處。

高中時間更緊張,聽音樂劇的頻率直線下降。我看過雨果的《悲慘世界》,所以英語老師給我們看《悲慘世界》電影時我不覺得拍出了小說的氣勢,更不必說歷史的厚重感。直到我在大學裡看《悲慘世界二十五周年紀念版》我才體會到音樂劇版的魅力,有些情感用聲音傳達會比文字更直擊人心。同樣在音樂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音樂之聲》的前半部,我覺得很有趣,回家補完了後半部分。《音樂之聲》可以說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音樂「傳情」之外還有「達意」的功能。此外,高中時《媽媽咪呀》中文版引進,有段時間很流行,耳朵里難免飄進兩首ABBA的金曲(後來第一次買CD就買了《媽媽咪呀》,也是緣分)。

讀大學之後時間很自由,補了無數音樂劇,算是真正入坑音樂劇(原來並沒有很喜歡用音樂敘事的形式)。喜歡上的原因一是來自故事本身的吸引,二是來自舞台魅力的感受(同時期我也喜歡上了話劇),我覺得一瞬間的發揮非常有趣,三是《聲入人心》推了不少好聽的音樂劇歌曲。

先補完四大的最後一部《西貢小姐》,覺得比之《蝴蝶夫人》里的「東方幻想」沒有絲毫進步,難怪我最後看。

然後《巴黎聖母院》(喜歡現代舞的音樂劇以及法國音樂劇的曲子真的太抓耳了)

《漢密爾頓》(靠這部劇補課美國建國史)

《芝加哥》(身為女性對裡面女性的遭遇萬分同情)

《搖滾莫扎特》、《莫扎特》(德扎、法扎都看了,反而更喜歡德扎,出於偏見,總覺得德語更適合莫扎特……)

《亞瑟王傳奇》(喜歡Faire comme si

《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本身的經歷就足夠曲折,劇加入了更多的思考)

《吉屋出租》(雙雲拉我入坑)

《來自遠方》(Screech In超歡脫)

《她愛我》(從Overture開始就覺得好聽,超甜超可愛)

《彼平正傳》(看了B站高糊畫質的,好笑又深刻,喜歡Love Song

《摩門經》(Hello!入坑,超搞笑)

《太陽王》(Ca marche、Je fais de toi, mon essentiel、Saimer est interdit都是心頭好)

《致埃文·漢森》(只聽了CD,期待2020的電影,Waving Through a Window循環了一個月)

《1789》(看到熱血沸騰,Au palais royal、?a ira mon amour旋律響起就開始激動)

《變身怪醫》(Bring on the Men聽到會跟唱)

《梁祝的繼承者們》(每首歌都好聽,每首歌歌詞都極富深意)

《羅密歐與朱麗葉》(老牌莎翁劇,全靠歌抓人,又一個Ouverture開始就好聽的劇)

《貓鼠遊戲》(聽了CD,算集齊電影、電視劇、音樂劇三個版本)

Timéo(聽了CD,Trop beau pour être faux超好聽,可惜木有找到官攝)。

有些純聽歌,有些看劇,每次看完或是聽完我都會寫一小段感受(有時候是長篇大論),總結一下,我覺得挺適合提高鑒賞能力。雖然因為在成都市郊讀書進城很艱難所以沒怎麼進劇場,但是不妨礙我喜歡。現在也會關注一些音樂劇相關的資訊,有時間希望可以看一次現場,不能總看官攝或是聽CD。

後來,為了寫同人文了解了很多音樂劇行業相關的知識,讀了音樂劇表演、音樂劇創作方面的書,開始有更深入的思考。比如:

看到很多音樂劇行業的大佬在強調音樂劇歸根結底是戲劇,所以好的劇本也就是好的故事是第一位的。但是我個人的觀點:音樂劇是音樂性的劇,音樂和劇本是同樣重要的。當然大佬的說法可能是針對國內劇的現狀提出的,畢竟《蝶》、《金沙》兩部原創招牌都存在歌曲美而故事不知所云的問題。然而音樂不只是為了劇情服務的,還需要有自身的藝術性,優秀的音樂劇完全可以從中挑選出動聽的歌曲使得沒有看過劇的人也能欣賞。

音樂劇門檻不高,但是音樂劇評門檻是高的,在做評論之前需要多加了解。可以只談感受,只講直觀的感覺,只聊文本和思想,但更重要的是講一些專業性的東西,橫向有比較,縱向也有比較。藝術是情感的表達,是人認識自己的方式,然而處理的方法是有高下之分的,需要在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悟到其中的不同。音樂劇的創作一如話劇,需要跳出傳統題材的桎梏,闡發當下時代的獨特體驗,嘗試學習、使用新的表達方式。創新始於譯制以此了解優秀的劇作,然而耽於譯制則會缺乏創新。

最後,我學理論經濟學,偶然發現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著有《音樂劇之旅》,從此有了行業標杆。(`?ω?′)

【數完了,好累……】


沒有初中音樂課入坑的嗎_(:з)」∠)_

聽了飯桶和貓之後回家補了電影,幾年後又看了一次,感覺超棒,但評論一片清一色「演的什麼東西」「唱得差爆了」讓我感到疑惑然後彈幕入坑25th…

內心大概是這樣的「卧槽…差這麼多嗎,卧槽…卧槽啊啊啊」其實當初電影我感覺跟看總裁文差不多,但劇版我哭出來三次。

然後記起去年火的ham,看上半場也沒有怎樣(不過如此!),下半場開始無限爆哭_(:з)」∠)_重看的時候每一首歌都燃炸了。

接著一粒沙和德扎讓我滾進德奧深坑…(當初還覺得怎麼會有比法扎更好看的講莫扎特的劇?!我還是太太太年輕了…)

現在的感覺就是,這個東西的審美還是看命吧,比如我,一首一粒沙prolog就能瞬間燃炸尖叫滾進坑裡,但我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聽完沙坑那一嗓子還無動於衷的那種…當初不能理解不能相信,現在理解了,有人對音樂和戲劇就是不敏感(有人雖然天天聽歌,但是他們只會覺得排行榜上的就是好歌,會比較傾向于欣賞陳雪凝…我內心覺得他們不是真正的喜愛音樂…因為你給他聽一些歌,他不會分出孰優孰劣,但你告訴他這是xxx排行榜屠榜歌或是xxx樂隊最著名的歌,或者直接讓他在商場和k歌廳先洗一遍腦,他才會反覆欣賞然後覺得啊這歌好聽),但我認識的所有人,沒有一個聽伊蓮佩吉的memory不被震撼的,應該是耳熟能詳的原因吧,容易共情。

到頭來發現自己是這種容易被戲劇和音樂吸引的體質,能get到別人get不到的浪漫,想想都能讓人大笑不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