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很多寶媽都曾經經歷過。前幾天,我同事也說:她每次上班都是偷偷上班,要不然家裡的公主哭得要死要活的,就不想來上班了。我聽後,告訴她:「你家寶估計是太依戀你了。」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家倆寶都沒太讓我費勁,順利度過分離期。

想當年,我的產假休完了,孩子僅僅四個月大,申請延長產假,沒被批准,就又開始了返回工作崗位。由於職業特殊,不能總是請假;由於離家遠,老公不在家,又不會開車,我只能一周回家一次,背奶都沒法背,可憐了我家的寶。

每次走之前,我都依依不捨地和小寶說再見,告訴他媽媽要上班了,在家要乖乖聽話,再過幾天媽媽就回來了。小傢伙似乎聽懂了我的話,總是不哭也不鬧,比我還堅強。

一周見一面的頻率,持續了將近三年,孩子入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我工作得到調動,終於可以每天都可以見到大寶。我發誓要用所有的愛去彌補前三年的遺憾。

一年之後,二寶悄然降臨,這個傢伙比哥哥幸福,趕上了二胎開放,產假延長,再加上我上班後,人性化的單位領導還給我哺乳假,工作完成後,我能晚去早歸。

一年的哺乳假後,我得準時上下班了。二寶瞬間變得特別黏媽媽。每次我上班前,小傢伙都會去堵到門口,總怕我走。

我就一次次地告訴他:「媽媽得去上班,等太陽公公下山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在二寶的哇哇哭聲中離開,然後準時回家擁抱我家二寶。


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只要我說媽媽去上班了,什麼時間就回來了。小傢伙也不鬧了。我在想是不是我們之間建立信任了呢。

很慶幸,我家倆寶都沒有怎麼經歷「分離焦慮」。

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呢?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和親密的撫養者(媽媽)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它是兒童時期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

分離焦慮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影響比較大,媽媽們要盡量減少並且避免孩子的分離焦慮,不然的話,孩子長大後會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嚴重的話,還會降低孩子的智力發育,甚至會影響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那麼,萬一孩子出現了分離焦慮,比如說:孩子特別黏人,不讓媽媽離開,該怎麼辦呢?前些日子我接觸到小七老師的一本書,名字叫《小七老師育兒說》,書中有很多關於育兒道路上的問題的對策。

針對分離焦慮,小七老師這樣建議:

(1)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爸爸媽媽多陪孩子,並且是高質量的陪伴。

(2)爭取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成為孩子親密的、可信賴的對象,而不是只有其中某個人,從而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3)坦然接納和擁抱孩子。孩子哭鬧時,要理解和回應。

(4)如果媽媽離開一段時間,要和孩子說明原因,並且在約定的時間回來,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

我家大寶和二寶小時候,寶寶奶奶經常陪伴孩子,於是,我離開孩子後去上班,孩子還能和更親密的更熟悉的人在一起,這個也是順利幫助孩子度過焦慮期的重要原因吧!或許我們正在經歷的某些育兒經驗也符合育兒觀念,只不過我們沒有把他們形成文章分享出來。但是小七老師做到了。

小七老師是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微博認證兒童教育TOP1博主,他的線上課程粉絲超200萬,抖音粉絲超80萬,在全國做過大型育兒講座超過300場並覆蓋北京、上海等190多個城市,現場獲得指導答疑的家長累計數十萬。

他的書《小七老師育兒書 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採用的是問答體,共分為5章,包括了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期教育和藝術體驗這5大家長關心的0—6歲的孩子教育的內容。

書中有大量的真實的家長提問,小七老師都做了認真地解答,可以作為我們平時的育兒指南;書中科學的、正確的育兒理念是我們行動的方向。

可以說,育兒路上,有願意學習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能有健康、有學習力、幸福感的孩子,也恰恰是所有父母最好的福報。


你好,寶媽,三歲孩子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的,不要擔心,不要把它當成洪水猛獸 ,這只是寶貝成長中一場小感冒而已。

三歲寶寶,也馬上要入園了,你提到的分離焦慮應該並不是突然的改變。由於沒有詳細說明寶寶的情況,我先從最初的小寶寶的分離焦慮說起吧。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它通常會在寶寶7、8個月開始出現,典型的表現就是寶貝愛黏著媽媽(或者是平時相處的主要照顧人),如果媽媽離開就會哭鬧不止,就算是爸爸來抱也會哭。(同理,主要照顧人離開,就算是媽媽哄抱也是哭鬧不止。)

我們家大寶一直是我一個人帶大的,他的分離焦慮,應該就是在八個多月的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的他(應該處於認人階段)看到我,小眼神兒冒星星,一不見我就開始有節奏的哭,這個月份的寶貝對於全職媽媽來說,那做起事情來就是縮手縮腳了。

比如做家務要用背帶抱著他,邊拖地他邊咯咯笑(還以為在做什麼好玩的遊戲呢),做個輔食,也要把他的推車放在廚房裡,上個廁所當然也是必須把他放在廁所門口的,大寶唯一不哭的方法就是無論做什麼只有看到我,才不會哭鬧。

一說到分離焦慮,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缺乏安全感,職場媽媽必須上班,所以會離開寶貝的視線,但是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一直是自己盡全力照顧大寶,為什麼還會有分離焦慮呢?

通過對大寶的和身邊寶寶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寶貝最初出現的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和寶貝朝夕相處的較親密的親人之間。

比如職場媽媽之前六個月作為主要照顧人和寶貝朝夕相處,奶奶作為輔助照顧,和寶貝建立親密關係的還是媽媽,等媽媽去上班的時候,寶貝必然出現分離焦慮。

如果是奶奶一直主要照顧寶貝,那媽媽去上班的話,分離焦慮自然是停留在奶奶身上,出現的情況就是媽媽回家抱抱寶貝,可寶貝眼裡只有奶奶(這個時候的寶媽不要太傷心,寶貝還是天然和媽媽親近的,平時下班後可以多多高質量的陪伴寶貝)。

而全職媽媽往往遇到的情況是,寶貝無時無刻的黏在身上,無論做什麼事情,哪怕不在幾秒鐘,就哭鬧不止。這幾種情況來看,寶貝發生分離焦慮並不是缺乏安全感啊,而是很依戀媽媽或者其他主要照顧人。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分離焦慮主要是不適應依戀人離開視線的焦慮。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八個月左右的大多數寶貝已經知道媽媽就算離開自己的視線,去別的地方做什麼,也是會回來的,但他們不知道脫離自己視線範圍內的媽媽何時回來,這也是他對時間的焦慮。

比如在一個卧室里,我要去給10個月左右的大寶沖奶粉,我告訴坐在床邊的他,等一等,媽媽去沖奶粉,他就會坐在旁邊等著,不會再讓我抱著。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不在視線範圍內的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就像大寶一樣,在他視線範圍內,我去沖奶粉他知道我會回來,我緊接著又去陽台拿他的圍嘴(陽台和卧室隔一道門,有透明玻璃可以看到,他看不見的是我進門的瞬間,我便說著,等一等,馬上回來喝neinei)他也適應這種幾秒鐘的分離,但如果是出了卧室門去大廳或廚房,那他就會放大這種恐懼,因為他對分離時間的無法判斷,也就害怕分離,害怕媽媽或者在其他主要照顧人因為離開時間太長(寶貝最開始理解的離開可能僅僅是幾秒鐘,可對於Ta們來說,漫長的就像一個世紀)不再回來了。

應對最初分離焦慮症的小方法

1??躲貓貓,(也適用於寶媽三歲的寶貝哦)這個躲貓貓是改良版的哦,可不是一直藏起來,讓寶貝來找(寶貝也還不會找啊)而是躲一下再主動出來,一開始只能躲3秒鐘,可以把寶貝放在卧室的玩具區,寶媽寶爸就藏在卧室門口,藏之前,告訴寶貝「藏貓貓了,媽媽(爸爸)馬上回來哦」,再說著1,2,3,等你出現,寶貝肯定是咯咯笑的,如此反覆,藏起來的時間再增加,讓寶寶體會到時間長短的變化。 要注意的是不要等寶寶哭了才回來,否則寶寶會認為是自己的哭聲把媽媽(爸爸)叫回來的,以免寶貝每次和你分別時就會哭鬧不止。 雖然這個遊戲剛開始沒什麼效果,對大人們來說又挺無聊的,但是耐心重複下去,相信寶貝會慢慢理解離開時間的長短變化。

2?? 和寶寶短暫分開時,記得和寶貝告別,告訴Ta,你要去做什麼,告知Ta「等一等,我馬上回來」等等你想告訴寶貝的話。

要注意寶媽寶爸自己也不要表現出焦慮情緒,另外突然消失不見,不辭而別也是一定不要有的行為,雖然最開始寶貝會哭鬧,寶媽寶爸不忍心,但如果你沒有告別這些小程序,寶貝的分離焦慮時間會更久,甚至會引起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告別之後再給寶貝一些Ta熟悉的安撫玩具,或者留下一些媽媽有關的東西,比如媽媽的貼身衣物,我嬸嬸家的小弟弟就是喜歡抱著他媽媽的衣服,安撫自己,很是可愛。

這麼看來分離焦慮還是需要引導的,等寶貝一歲左右,漸漸的就理解了分離的意義,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不要過於苛責自己,這只是寶貝成長的一步,慢慢來,陪伴?引導,寶貝自然會走好自己成長的這一階段。

鑒於這位寶媽的寶貝三歲,不論是在準備入園還是暫時沒有入園,你提到的分離焦慮應該也和上述情況大同小異,但值得注意的以上初始的焦慮是因為親密的人分離,等入園的焦慮更多的是因為熟悉的環境來看的。

(所以入園前的準備,如果有需要的話,我也可以再來詳細說一說怎麼避免入園分離焦慮。

現在簡單概括一下1??入園前要準備:生活用品,包括被褥(看個人情況,是否讓寶寶午睡)水杯、書包、衣服鞋子、玩具(事前詢問老師是否能帶)。

2??生活準備:午睡習慣、獨立吃飯喝水、自主大小便、穿脫單衣。

生活用品的準備就需要各位家長朋友自己去選擇了,像寶貝的生活準備,萌小萌的建議是可以情景遊戲,沒有比和寶貝一起遊戲更快捷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有關入園分離焦慮真的是太多方面了,感覺掉坑裡了)

那麼怎麼緩解兩歲以上寶貝的分離焦慮呢?首選陪寶貝一起做遊戲。

遊戲是寶貝認知的天性,情景遊戲說起來還是比較像過家家,但過家家對大家的習慣來說,聽起來又有點男孩女孩之分,但是其實過家家不單單是女孩子的遊戲,玩汽車也不只是男孩子的遊戲,我們要說的情景遊戲就是和過家家異曲同工。

比如應對要入園的寶寶,可以把卧室布置一下變成幼兒園的教室,由多個家長或者二胎家庭的寶寶或者各種玩偶玩具(玩起來的的時候,小寶貝靠的是驚人的想像力)參與,幾個是學生,幾個是老師,想要喝水的時候,鍛煉寶貝舉手示意,並大聲(幼兒園小朋友很多,有時候吵鬧的時候,老師有可能聽不到)告訴老師,「老師,我要喝水」。

比如應對寶媽恢復職場生活了,要去上班,可以讓寶媽和寶貝還有奶奶(或者其他負責照顧寶貝的親人)一起參與,把為什麼上班和上班的場景,表演出來,不要求事無巨細,按著寶貝的理解力,抓重點玩起來即可。

像這樣的遊戲,可以反覆玩很多次,來強調寶貝的行為。

像這位寶媽家的寶貝,你就可以把寶貝遇到什麼情況比較焦慮不安,多用遊戲的方式表演出來,讓寶貝在遊戲情境里慢慢模仿,適應起來還是很快的。

還可以通過讀相關繪本,(魔法親親等等,寶媽可以搜索相關書籍),和寶貝一起熟悉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為什麼要離開,寶貝為什麼要等待爸爸媽媽,也可以寶貝為中心編一個他正在經歷的故事,講給寶貝聽。講一個故事真的比講一百遍道理,事半功倍,省時省力!

萌小萌家的大寶是一個高需求的敏感寶寶,分離焦慮算是比較重的,我是一直陪他長到三歲,寶爸上班,他獨立和其他親人相處的時間也不長,所以他一直到入園都是依賴我一個人,這也間接影響了他的適應期,幼兒園小班,適應了一個多月,才算高興自願的去。但也不是所有的全職媽媽帶的寶寶,分離焦慮嚴重,這也和寶寶自身情況發展有關。

千萬不要心急,每個寶貝都是一朵花,有的花期晚,需要多多修剪,施肥,澆水,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用愛陪伴,靜等花開。

靜等花開,不期而遇

@知乎親子

以上是萌小萌寶媽的育兒小經驗,純粹提供育兒小妙招,非醫學權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歡迎回饋哦!

如果對您有那麼一點點幫助的話,那就點個贊同,把它分享給你愛的人吧!


「很正常。」

我兒子過完三歲生日沒幾天便入了園,對於一個之前從來沒和媽媽分開過的寶寶,他那個時期出現過很明顯的分離焦慮——異常的黏人,尤其是黏媽媽。

其實,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滿3歲,也就是進入4歲的孩子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之前,孩子更多地把他和媽媽看成一體,他通過自身的鏈接從媽媽那裡吸收安全感。[1]

然後,他才開始獨立自主,努力成為獨立的個體。這種很強烈的力量不停地在召喚他的同時,另一種相反的力量也變得異常強烈。那就是分離所帶來的焦慮不安。

怎麼緩解

我當時的做法是這樣的:

當他提出很黏人的要求時,我盡量滿足他就好了。

1.

盡量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玩。陪他聊天,給他講故事,晚上睡覺時多撫摸孩子。等他覺得安全了,內心裡會自然地生出一股力量,推動他去分離,獨立。

2.

觀察自己是否焦慮,我當時就有一定程度上的焦慮存在,所以這種焦慮的因子也會反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完全的我們自身情況的鏡子。我們常常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最後,祝願我們的孩子們都可以茁壯成長。

參考

  1. ^《心理營養》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發育的正常階段,意味著親子關係健康穩固。反過來想,如果孩子不依戀你,當然就不會焦慮了。

孩子的安全感在不斷的分別相聚過程中建立,分離焦慮實際上是孩子情感發育的一個里程碑,只是表現不太讓人愉快。

可以參照以下答案。

父母怎樣幫助幼兒克服分離焦慮??

www.zhihu.com圖標


太正常了。每年開學幼兒園門口上演的分別戲,堪比大片。不要說三歲的孩子,很多成年人離開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去到陌生的地方都會不自在好一陣子呢。

分離焦慮怎麼緩解:

1,提前給孩子說好,建立心理準備。比如孩子準備去幼兒園上學了,可以開學前時不時帶著孩子去幼兒園附近逛一逛,有意無意地提到幼兒園的環境,「寶寶你看那裡有個好大的滑梯哦你想不想去玩」,寶寶會有好奇心對幼兒園有好感。

2,讀一些繪本,比如《魔法親親》,《llama llama miss mama》等等,讓寶寶知道每個小朋友長大了都要去學校的,學校也是很好玩的——有很多可愛的小朋友,有熱情溫柔的老師,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3,跟孩子約好,媽媽幾點來接你,然後準時去接。接到孩子先給個大大的擁抱,多誇誇ta鼓勵ta。多給孩子正面的暗示:學校里很好玩。寶寶在學校很好(找寶寶表現好的點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