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當代比較熱門的鋼琴家很少接觸當代音樂作品。比如朗朗,王羽佳這些,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二十世紀中葉往後的作品。


現在大多數音樂會中當代音樂作品都得夾雜在傳統作品中才能有演出的機會,可見市場和受眾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很顯然以目前大多數聽眾的欣賞風格來說,純當代作品的音樂會是很難大規模多場舉辦的…這也導致了一些著名鋼琴家其實彈過一些當代音樂作品(說實話確實較少),但獲得的出版發行以及宣傳機會沒那麼多

另外,實名反對某看見「現代音樂」就大放厥詞「看不上」的某「優秀」回答者。先不說很多當代鋼琴作品鋼琴家們能否有能力演奏出來(說實話難道不是當代作品更考驗技術嗎),聽見現代作品就自覺關聯到「難聽,大家演奏都沒區別」上,這不是#討厭現代派*2 是什麼?你又瞭解多少當代作品?


中國古典鋼琴界對當代嚴肅音樂作品的重視程度不夠高。

國外的大家可以參考參考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 — 卡內基音樂廳裏每場音樂會的節目單。幾乎每場音樂會都會包括一些當代嚴肅音樂作品(無論是著名鋼琴家的獨奏會還是管絃樂團如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

舉個栗子。我現在答題的時間是2月18日,查了一下卡內基音樂廳的官網。下圖是2月20日鋼琴家Kirill Gerstein的節目單(我把當代作品圈了出來)

下圖是2月28日王羽佳音樂會的節目單(我把嚴肅現代音樂作品也圈了出來)能看得出來王羽佳選擇的當代作品還是偏保守,雖然一場音樂會的節目單說明不了什麼

歐洲的先鋒音樂普及率更廣。越來越重視當代嚴肅古典音樂是大勢所趨。


你說的這個情況在國內是比較普遍,在歐美的話當代音樂作品還是被演奏的很多的。這個主要跟音樂教育環境有關係,在歐美的音樂院校,一個普通的音樂生學音樂史都要學到21世紀最新的音樂。在國內的話,多數西方音樂史的課程還是在20世紀上就結束了。教的人少,懂的人就少,聽的人就少,彈的人當然也不會多。

不過你剛才提到郎朗和王羽佳,我還特地去查了查他們的最新情況,按理說在國際上混了這麼久,也該彈奏一些當代音樂了,不過好像確實還是沒有什麼變化,除了一些譚盾的作品,主要還是以古典作品為主。


在美國的音樂學院很多人演奏當代的作品。還是環境不同,如果你聽國內的音樂會,大部分都是在古典、浪漫這個時期的作品,聽說在美國的一些小型的音樂沙龍裏,也非常喜歡演奏現當代的作品。其實應該反思,作為演奏者彈的東西不夠廣泛。當下仍然需要去不斷挖掘優秀的作品,以反向提高創作的生產力。促進當代音樂的快速發展。

鋼琴家們肯定是有涉獵到的,也不能以偏概全,這是歷史發展的過程。就像巴赫寫的東西這麼地超人超神,也沒有在他當下就廣泛傳播。不過作為一種現象,也非常有討論的必要。


一是因爲現在是音樂的保守時代,二也是因爲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好音樂基本都不是當代嚴肅音樂作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