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銀行2019年年報的公布,有一個數據比較有意思!!

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六大國有銀行在2019年合計減少836家,其中農行減少的網點數量最多為232家。

是什麼原因導致銀行網點逐漸減少,未來實體網點真要消失嗎?

這其中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智能化櫃檯的推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中國銀行業的科技創新真的能支撐起物理網點減少所帶來的真空地帶嗎?沒了實體網點,各種業務指標又能通過那種渠道來完成呢?


實體網點關閉的原因很簡單,不掙錢。

銀行開一個網點其實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公司開個分公司那麼簡單。我大概科普一下銀行開網點的流程(商業銀行,不包含國有銀行):

1,首先要滿足監管指標,取得開業資格的批複,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銀行被刷下去,比如上年未能完成房地產貸款控額,或者服務三農的貸款餘額出現負增長,或者受到監管發生大的風險案件等等。

2,取得開業批複後是選址籌建,籌建其實是個技術活,到底開在哪裡呢?這個主要取決於當地GDP,畢竟銀行開網點是為了掙錢,當地經濟疲軟,那開來幹啥?然後是可能會有一些政治任務的因素在裡面,比如到某某革命老區開個分支機構,給監管說是支持革命老區經濟建設,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3,選址籌建的過程中,就得開始為開業準備,準備啥呢?比如選定A城市開一家分支機構,那就得拜訪當地政府、監管機構、商會、行業龍頭等等,先為以後開門了支持業務做好準備,總不至於開了門以後門可羅雀吧。

4,以上過程會持續一到兩年甚至更久,全部完成後,掛牌開業。

我想說的是,銀行對開分支機構其實是很謹慎的。因為開了門以後的網點,也不是說撤就撤的,要關閉網點,一樣得取得監管同意,要走流程的。

開了門就得掙錢,一般來說,一線城市或者准一線城市(通常為省會)會開得比較多,畢竟經濟水平較高,市場夠大;三線城市及以下,很少新開網點,因為當地經濟水平較低,市場有限,進去了狼多肉少,基本虧錢。所以大家會看到,在一般的二三四線城市,也許會有股份制銀行的身影(比如中信招商浦發民生等等),但一般一個城市也就一兩家網點,不會像一線城市分布得滿城區都是。

那一家銀行網點涉及什麼成本呢?

通常來說,分為運行成本和人力成本兩大塊。運行成本簡單來說就是物業、水電、租金和其他成本比如垃圾清運、停車、搞什麼金融活動宣傳之類,這塊基本是壓縮不了的;人力成本好理解,基本就是為員工支出的工資福利五險一金這些的總和。另外還有一些機動成本,比如上級檢查招待,這個是沒法預知的,但肯定也會存在。

一家銀行網點,假設開在普通的二線城市,一年的成本費用起碼在數百萬元,一線城市更多。這是剛性支出。一家網點再怎麼說幾百千把平米還是得有的,光租金物業水電一年就得一百萬起步;人工成本的話,一家網點再怎麼說二三十號人是有的,每個人一年的工資開支(稅前,含五險一金)再怎麼說也得十幾萬,這塊一年下來起碼三百萬沒有了。粗粗一算,一年再怎麼樣也得開支四五百萬出去,而且這個算是最基本的成本了。

那一個網點一年能掙多少錢呢?這就又回到開始的那個話題,得看當地的GDP,畢竟這是基本盤。銀行開網點都是做過測算的,某地GDP大概什麼水平,市場有多大,當地有多少銀行,分別大概佔據多少份額,我們進去大概花幾年能做到什麼水平,這都要科學論證調研,不是拍腦袋的。但是這個測算畢竟是個預測,不敢說絕對準確,一旦沒有達到預期,那就要止損,就是關閉網點。

隨著這些年移動支付的發達,線上化、智能化設備的運用,銀行網點存在的意義其實越來越小,但是並不是說不需要。無論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甚或城商行農商行,只要是銀行,多少都是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也就是俗話說的服務當地經濟。在這個背景下,網點不會消失,但絕對不會再有大規模新開,因為確實不需要那麼多的網點了。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如果是為了服務這20%的人,銀行需要開那麼多網點嗎?根本不需要。對於大客戶來說,他們並不是隨時都到銀行,甚至銀行還可以上門辦理業務,根本不需要客戶跑一趟。那麼網點存在的意義在哪裡?除了建立銀行品牌、服務基礎客群如中老年人等等,更多的就是社會責任了。比如偏遠的鄉鎮,可能就幾個國有銀行有個網點,你說這個網點賺錢嗎?絕對虧。那為啥要開在那裡呢?為了滿足當地人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國有銀行由於自身性質的原因,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他們需要把網點開到儘可能多的地方。參考郵政,一個偏遠的鄉鎮,可能車都開不進去,但還是要設立一個郵政網點保持信件暢通,道理是一樣的。鐵路、電網也差不多。

其實現在線上業務已經能覆蓋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了,比如最基本的轉賬、查詢等等,這一塊已經很完善了。除了大額存取現金這種不得不去網點的業務,只有個別特殊業務需要去櫃檯,比如掛失、換卡、改密等等(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和各種身份驗證手段的發展,這部分業務也在逐漸向線上化轉變),包括一些公司業務需要驗證印鑒,這個只有去櫃檯。

對於銀行來說,除了不得不開立的櫃檯,其他條線其實都可以採用集中授權的方式來處理,比如設立一個貸款處理中心、票據處理中心等等,所有業務遠程審核授權,原件集中歸檔,我了解的有銀行已經這麼幹了,於是網點的人員已經在壓縮了,壓縮到一定程度,就變成幾個網點合併成一個,剩下的網點自然也就撤銷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銀行這幾年人員減少了,還是那句話,科技逐漸發達,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一個遠程授權中心就可以代替N個櫃員。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大部分業務線上化結合人工審核的方式,網點會逐漸減少,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不會出現斷崖式坍塌。畢竟還是那句話,銀行得承擔社會責任,一下子關太多網點裁太多人,全放社會上去待業影響穩定咋辦,所以只有溫水煮青蛙慢慢來。。。


物理網點減少是必然趨勢,減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網點到訪人數減少,支撐網點存在的意義就小了很多,畢竟廳堂就是為了辦理業務而存在的。

2、生物識別技術加強,由於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加強使得業務線上化變成可能,很多業務需要到廳堂辦理主要就是核實本人身份,因此這些技術直接導致了廳堂客流減少。

3、城市變遷,因為城市的改造,新區人口的分流導致很多老的網點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會關閉很多老的網點(究其原因還是廳堂業務量減少)

4、減少成本,既然一個網點不能為全行貢獻新的利潤點,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畢竟銀行也是要利潤的企業。

5、也是由於科技發展,加上銀行競爭激勵,使得銀行員工不得不出去展業,因此,很多銀行開始發展線上展業,分行直屬團隊化管理,客戶經理一個IPAD幾乎所有的業務都可以辦理,就是一個移動廳堂,其實是變相增加了銀行的網點,這個也解釋了題主的銀行展業渠道的問題。

那麼銀行網點會消失嗎?當然不會

1、因為有很多涉及複雜和大金額的業務還是需要網點的存在,但是確實會使大量業務線上化,減少很多網點。

2、網點數量還是代表著銀行的實力和方便程度,你很可能多少年都不去網點,但是如果去一次你還是希望網點多一些方便,這個對於新客戶拓客是很重要的一個考核指標。

3、老年人這個不能忽視的群體,科技對於老年人其實是很不「友好」的,大量的老人不會或者不敢使用線上辦理業務,但是這個群體是銀行一個非常重要的客戶群體,畢竟銀行喜歡的定期存款幾乎都來自他們。

因為上面的原因,未來銀行發展會成以下方面。

1、網點智能化加強,更多的機器更少的網點,更快捷的辦理速度。

2、中心化,很多網點的業務戶逐漸撤出,網點面積變小,大量的同類業務會形成中心化管理,例如財富中心、房貸中心、消貸中心等等,提高物理網點利用率減低人工成本。

3、客戶經理外拓展業,加強業務線上辦理,減少物理網點多餘業務的影響,每個客戶經理都是物理網點,人在哪,那就是流動網點。


人工成本是很大一塊支出,先不說線上能帶來多少利潤,光裁員這塊就能多出來不少利潤,何況20%的人創造80%的利潤,把那些產能低的人員優化,對於銀行利潤這塊有益無害,雖然殘酷,確是事實。


現在是全員營銷的時代,以後個人業務櫃員肯定越來越少,都去站大堂,加上現在網路化,移動化的發展,手機是一個很好的營銷媒介


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大多數業務線上都可以辦理,年輕人更多的是使用手機 轉賬 理財 消費,網點更多的是服務於中老年人和特殊業務,以及作為一個媒介傳播信息,網點的分布可能更多的是傾向於少而特色化,取代傳統的分布廣密度大的布局。


互聯網金融、智能化櫃檯的推廣的確是網點減少的重要原因。另外的一些原因:

1.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比如這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城商行、農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等。加劇的競爭導致一些網點無利可圖。

2. 經濟下行周期背景下,一些網點的投入產出比不高,網點的租金又在不斷上漲,客戶的很多業務現在通過網銀或app就可以完成,於是削減成本時候這些網點就容易被裁減。

業務增長點其實有很多,比如從主要靠吃存貸差到轉移重心到中間業務(也稱為表外業務),比如銀行進入到FA、信託、金融租賃等新領域並因此而產生cross referrals的交叉銷售機會,比如抓住更多高凈值個人客戶等等,每家銀行的策略方法也不大一樣。


沒那麼誇張,我們才籌建的新分行,都是哪有業務鋪到哪,只要經濟發展,銀行業就不會沒落


有些時候是為了減少而減少,業務量不變,網店少了,人少了,那最辛苦的自然是前台櫃員了。

因為高層是不知道前台的辛苦,就知道跟風而已,你減少網點,我也學。


1.線上分流了很多客戶,除非必須的業務,線上都能辦理。

2.實體店的運行成本如果不能被利潤覆蓋,開一天虧一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