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地球密度保持不變,那麼直徑增加10%,表面重力也會增加10% ( [公式]

1.1個G不是大問題,地球上依然會進化出生物,也沒有證據顯示這個重力會對智能生物演化造成任何困難。生物將會比現在所見的更矮,更粗壯。

大氣取決於你怎麼看,如果和現在地球一樣多的大氣分佈在更大的地球上,那麼單位面積上方的大氣柱將會質量減少至83%( [公式] ),但是重力加速度增加10%,所以地表大氣壓變為90%。假設大氣同比例增加(可能性更大,因為較大重力吸引更多氣體分子),那麼單位面積上方的大氣柱將會質量增加10%,算上重力加速度增加21%,但是氣壓隨海拔升高降低速度更快,估計青藏高原上很難居住。

人類技術進步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問題,飛行器效率會減低,飛機發明將會滯後,最大的挑戰將發生在人類試圖完全走出重力井走向太空的時刻。逃逸速度和半徑成正比,因為火箭載重比為指數關係 [公式] ,那麼載重比會下降很大,當前火箭技術大載重情況下比例在3%到6%之間,將會降到2%到4.5%之間。並沒有到完全不能飛的程度,但是航天技術發展可能至少倒退幾十年。


前幾年有篇科普文章,中文版登載在環球科學2015年1月號上,叫 比地球更美好的家園 。

這篇文章的作者討論了質量為地球2倍左右(直徑比地球大25%),認為這樣的星球會比地球更為適合生命發展。

地球直徑比現在大10%的話,體積大33.1%,質量姑且認為差不多也大33%(會略有出入),這個對於直徑大25%的行星的情況的結論,大致也會適用於直徑大10%的地球,區別大多在程度上。

幾個主要的點包括:

  • 質量更大,內容更多,冷卻更慢,能將其地質活動、板塊運動、碳循環、磁場維等持更長時間,雖然直徑只大10%大概長不了非常多,更長的時間肯定對生命演化更友好。
  • 直徑大10%,夠給生命提供比地球多21%的生存表面積,空間多,對生命更友好。
  • 質量大,表面引力會更強,會保有比現在的地球更厚的大氣。
  • 重力大+大氣濃厚,山峯受到氣候侵蝕的速度也更快,所以地貌會比現在的地球更平坦。平坦的地貌至少意味著大量的淺海,淺海對生命特別友好。然後,還可能意味著一個大片淺海+大量羣島的世界,而不是地球現在深海+幾塊巨大大陸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有大量獨立的海島生態系統作為演化試驗場,帶來更大的生物多樣性。海島比巨大大陸,總體上也會更濕潤,降水更多,對生命更友好。

可以參考下。

總言之,會對生命更友好。

另外,對於這篇文章認為紅矮星周圍的世界更宜居這一點,我不大同意。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我這裡提一個有趣的概念:關於一個文明物種能否走向星辰大海,有一個最佳母星直徑的概念。(有點類比於恆星周圍的宜居帶概念)

我們考慮如下幾個維度。

維度1:支撐可持續建設的火箭發射的文明物種人口規模。顯然,這個規模不能太小。就以人類來參考,能獨立發射載人飛船的,也就美帝,毛子,兔子三家。這三家都是人口過億的大國。因為火箭是一個高精尖工程,牽涉到眾多學科。只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才能養得起這麼一幫科學家突破各個技術瓶頸。至於其他國家如日本,阿三,目前還沒有走到載人飛行的階段。至於歐洲各國,還得報團才能打火箭上天。而人口規模變大,意味著更有可能支撐航天工程,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來供養。因此,火箭製造能力顯然是和母星地表面積正相關的。假設岩石行星密度變化不大前提下,也正比於行星質量。

維度2:我們知道,目前靠譜的還只是化學火箭,其他諸如核火箭等都只是紙上談兵,離子推進的推力太小無法從地面發射只能軌道上用。由於化學火箭的比沖限制,導致火箭效率多在1%-3%之間。就按3%的高值計算,也就是說每入軌3頓物質,意味著起飛重量要100噸。例如長五,近地軌道指標24噸,起飛重量860噸(約2.7%)。而這個指標又和重力加速度相關,如果引力過大,指標自然下降。另外,除了引力本身的負擔,過大的引力會引起更為稠密的空氣層,導致阻力也變大。到一定程度,化學火箭將沒有能力升空。因此,火箭效率和母星質量成反比。

因此兩個維度綜合考慮,就可以推導出最佳母星直徑(最佳母星質量)的概念。如果母星過大或過小,都將導致該物種失去走向星辰大海的可能性。

回到地球這個案例,目前,人類僅僅是長期進駐近地軌道,月球也沒有行成永久基地,殖民火星更是一個疑問,離星辰大海,成為跨行星物種還很遙遠。因此,是否地球並沒有落在最佳母星直徑範疇內?是否人類實際上已經被鎖死在母星上?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或許地球正好在最佳母星直徑區間的邊緣處?那麼按題主所指,加10%之後,也許真就成了人類是否被鎖死在母星上的分水嶺了。


推薦一個科幻小說吧,重力使命

書中描述了一個奇異的星球"麥斯克林星",由於星球本身的高速自轉,引起了兩極地區和赤道地區的高度重力差異。前者的重力是地球的700倍,後者也有3倍。地球人的一艘載有重要儀器的飛船,落在了星球的極地地區,但是地球人無法承受那裡的重力,只好委託當地人幫助取回。麥斯克林人是一種類似毛毛蟲一樣的智慧生物,它們受了人類的委託,去完成這一"重力使命"。


很可能,月亮已經飛走了。地球的軌道半徑也大了些,很可能自轉也變慢了些。引發各種地質變化。宜居的地方相對多些,災害也會少些,這都是地球在成熟的變化中。


這個問題好玩,我想從我的專業答著玩玩,但是我不太懂什麼物理生物,就假設地球上的生物不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以此做做拓展好了。大家看著樂呵樂呵。

地球直徑大了,那麼表面積就會更大,導致的直接影響就是物種遷移交流的時間更加漫長,陸地的物種會遷徙的更慢,而隔著大洋的的物種之間的交流則會更更慢甚至徹底斷絕。這一交流過程的變緩也包括人類。

這種變緩會發生在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階段,影響早期人類走出非洲,影響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交流,影響中國皇帝的八百里加急,影響十字軍東徵的路程,大航海估計要晚很多,巴巴羅薩計劃估計也不會制定。所以我認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會更加慢,會慢很多很多,如果把時間放到現在的話估計人類應該開始了早起的國家建設?希臘哲學家和中華儒學家應該會出現了,也許還要早點。

看看現在的歐亞大陸,四面環海,居於中間的新疆地區已經十分的乾燥,要是歐亞大陸再擴大,這類乾旱的地區會更多,可能會導致每片大陸中間都有一塊巨大的乾燥地帶,難以取用,並且成為文明交流的攔路虎。(看來各國有了更多的核彈試驗場,哈哈哈哈。)

今晚困了,要是明天還想的起來就再說說以下這個方面:國家更多,人口更多,可能會導致民族更多,宗教更多。


這樣啊,房價大概會再漲50%


會因為自身引力坍縮到現在的直徑……

地球現在的直徑就是力的平衡的結果,你增加了它的直徑,深層結構變的疏鬆,支撐力就無法再平衡因為引力而產生的壓力,於是就會被壓縮,導致直徑減小,直到達到現在的平衡狀態為止。


會怎樣不知道,女生喜歡的180身高會變成170,不知道女生會怎麼看[狗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