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遼東半島由誰實際控制,為什麼唐朝史書從來不記載唐朝中後期遼東半島的情況。


謝邀 @baby民以食為天 。

那麼抽空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早就看到了........今天看到四年前做的地圖下面有關於渤海佔地遼陽的評論,覺得不回答不舒服,但是在評論里長篇大論又不能明義,故此借地權且作答)。

開宗明義:

答:

「實際」:甌脫?經濟?軍控?這裡以甌脫為「實際」含義範圍的上限,以軍控為中限,以設立機構為下限。經濟不算。

「失去」:從狹義上來說,沒有丟失過。從廣義上來說,丟失過,時間當在821(最上限)—885(中限)——908(最下限)。

「怎麼」:唐以遼西治遼東,遼西弱則契丹渤海強,契丹更為大膽,先於渤海高麗,終有此地。

逐點解釋:

1、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前)渤海已經佔據遼東半島。(×)

有人認為,渤海在玄宗時即已佔領遼東半島,否則不可能跨海進攻山東蓬萊(海南丟子狂怒)。

《舊唐書·渤海傳》:「(開元)二十年,武藝遣其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刺史韋俊。」

但這個觀點還是有瑕疵(chi,大橙子狂喜)的。

首先,唐開元時在旅順是有兵的,而且旅順是個重要的糧食集中地。

《開元水部式》:安東都里鎮(今天的旅順口)防人糧,令萊州召取當州經渡海得勛人諳知風水者,置海師二人、舵師四人,隸蓬萊鎮,令候風調海晏,並運鎮糧。——轉引自《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辛時代

其次,海賊不等於海軍,這次更像是襲擊而非是艦隊作戰(存在艦隊學說狂怒)。

這個問題可參閱《關於渤海國歷史的三個問題》,趙哲夫。文中將海賊和渤海的襲擊路線都做了分析,這裡特用圖片形式引用如下:


2、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前),唐仍然在遼東設置羈縻州(√),且勢力壓過渤海(√),所以唐此時控制遼東,從外交和政治的角度來說,應該如此(√)。

首先,羈縻州設置的依據:

成書於開元二十五年(737)的《唐六典》戶部郎中員外郎條載:「幽、營、安東各管羈縻州」,說明這個時期安東都護府在遼東地區仍然管轄著羈縻州。《舊唐書?地理志》載有安東都護府所管羈縻州:「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蘇州、木底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岩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四州,並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天寶領戶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六。——轉引自《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辛時代

其次,勢力壓過渤海:

《續日本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二年(758)十二月戊申條記載:「平盧留後事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略判官張元澗,來聘渤海。且徵兵馬曰:今載十月,當擊祿山,王鬚髮騎四萬,來援平賊。渤海疑其有異心,且留未歸。」——轉引自《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辛時代

「且徵兵馬曰」,五個字說明了唐對渤海的態度。當然渤海轉變態度,翻臉不認人則是另說了。但從後向前推,安史之亂唐尚且如此,開元天寶年間想來態度應當更加強硬吧。

第三,.....應該如此云云:

為什麼說應該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遼陽市區內原遼東城遺址內出土了數量較多的渤海時期的蓮花紋瓦當,瓦當的花紋、製作方式、燒造的色澤、質地、瓦當的厚度和使用的方法,以及蓮花紋的花瓣特點等,均與黑龍江流域、圖們江流域渤海古城和遺址中出土的蓮花紋瓦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然而,遼陽市出土的渤海時期的蓮花紋瓦當,能否就是渤海國時期所燒制的建築飾件呢? 如果從已經在黑龍江流域和圖們江流域發現的渤海國時期同類的蓮花紋瓦當上分析,顯然遼陽市發現的渤海時期的蓮花紋瓦當就應該是渤海人在渤海國時期燒造的製品。如果能夠確定這一點的話,那麼在公元 8 - 10 世紀渤海國人曾經佔有過遼陽地區。——引自《東遼河流域的古代都城-遼陽城》,王禹浪

從這一點上來看,稍微退後一點來說,渤海雖然沒有實現對遼東的軍事政治控制,但至少社會經濟上是滲透進去的。

P.S. 至於《冊府元龜》中的記載,《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認為:


3. 安史之亂後——晚唐,唐並未丟失遼東,而是以遼西治遼東。(≈√)

1). 安史之亂後唐無樂浪、玄菟,與遼東無干(≈√)

《渤海國據有遼東史事考》(佟薇、韓賓娜)認為:

關於渤海曾佔據遼東,有諸多史料可證。貞元末年唐宰相杜佑曾言: 「安東府則漢之遼東郡也,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地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② 綜合考察 《通典》的記載,唐代宗、德宗統治時期,「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樂浪、玄菟……今皆在東夷也」③。顯然,根據文獻所示,此時包括遼東地區在內的東北諸郡,已經盡被 「東夷」所佔,而此處東夷主要指渤海與新羅。在 《舊唐書·地理志》中更是極為明確地記述了唐朝對遼東之地的喪失情況,其云: 「今舉天寶十一載 (752年)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在此處為了與漢朝時期的地理做以比較,旋即做注曰:「漢地東至樂浪、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④ 已然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唐朝遼東之地後來喪失的事實。那麼,問題的關鍵點便回到了究竟是哪一股勢力在趁著唐朝勢衰之際,佔據了遼東地區。從諸多其他文獻的記載來看,當為渤海無疑。

這裡有一個空間擴大化的問題,說出的結論自然有些問題。

從上述引文來看,除《通典》中提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之外,其它兩則的共同點都指出:「玄菟、樂浪」非在唐土。那麼好,我們有請譚圖(東西兩漢):

西漢

東漢

我們至少可以確認的是,玄菟、樂浪大體上不涉及遼東(從上文杜預的話來看,「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地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上圖東漢的玄菟郡為第三玄菟郡,詳情請見《玄菟郡建置沿革及其特點述論》(趙紅梅):

根據《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東漢時期的玄菟郡轄高句驪、上殷台、西蓋馬、高顯、侯城、遼陽 6 縣。唐李賢注云: 「《東觀書》: 安帝即位元年( 永初元年,107 年) 分三縣來屬。」即高顯、侯城、遼陽三縣由遼東郡改隸玄菟郡。

第四玄菟郡雖然更為內卷,但也無遼陽(遼東郡):

東漢末,公孫度盤踞遼東,玄菟郡郡治再次西遷。關於玄菟郡的第四個治所,有學者指出: 「從《三國志》等記載,玄菟郡在『遼東北二百里』的方位和歷年來瀋陽東上伯官屯漢、魏古城的出土文物觀察,並參考魏晉以來從『玄菟』到『新城』的交通地理來看,東漢末公孫度時代最後遷置的『玄菟郡』和僑治的高句麗縣,應在今瀋陽東 20 公里的渾河南岸上伯官屯古城無疑。」[2]可謂的論。

那麼樂浪郡呢?我並不清楚,但可以說這個地方並未得到重視,只是在契丹佔據遼東之後,高麗才北上:

918 年,高麗建國,太祖王建迫於契丹兵臨鴨綠江口的壓力,向遼納貢③。與此同時,王建於太祖二年(919 年)跨過大同江並修建平壤城,開始北進,隨即與遼發生了衝突。在 918 年—925 年之間,遼與高麗很有可能在鴨綠江口或以南某地發生了軍事摩擦,並以遼取勝告終。④——《遼朝東南部邊疆治理問題研究》,武宏麗

如此看來,譚圖關於渤海的標識(820年的?)也符合上面的說法:

再加上一點《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的論證罷:

關於安東都護府和渤海的分界,《通典》夾注中有 12 條關於「今安東(都護)府」的記載,其夾注補入的基本上是唐肅宗、代宗以後的史實,而所謂「今」的時間概念當在《通典》的編纂期間內,即 766 年至 801 年,屬於唐代宗、德宗時期。從這些記載可知,安東都護府雖然仍然轄有遼東地區,但玄菟故地和樂浪故地已經喪失。《三國史記》引《古今郡國志》載:「渤海國南海、鴨淥、扶余、柵城四府,並是高句麗舊地也。」⑦至於南海、鴨綠、扶余、柵城四府,《新唐書?渤海傳》載:渤海強盛時期,「以穢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綠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扶余故地為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①

稽察《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西漢幽州刺史部地圖和唐朝渤海地圖,《三國史記》和《通典》的記載是基本吻合的。我們有理由認為,當時安東都護府的轄治範圍限於西漢遼東郡故地,它與渤海以長城線為界,這條界線貫穿於今天鐵嶺東部——撫順中部——本溪中東部——丹東東部。如泊汋口就是安東都護府和渤海交界處重要的口岸。賈耽《道里記》載:「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王所都。」②泊汋口在今天遼寧丹東市九連城附近的大蒲石河口。

2)遼從渤海手中奪取了遼陽(√and×)

之所以有這個(√and×),是因為遼金記載的渤海遼陽/遼東可能存在一些定位問題。

仍是《渤海國據有遼東史事考》:

《資治通鑒》載:「(後唐庄宗同光二年 (924年))東北諸夷皆役屬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⑤ 《舊五代史·契丹傳》載:「案巴堅 (阿保機)深著闢地之志,欲收兵大舉,慮渤海踵其後, (同光)三年 (925年),舉其眾,討 渤 海 之 遼 東。」⑥ 《契 丹 國 志》 載:「東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時為黑水靺鞨二種依附高麗者……太祖之興,始擊之,立其子東丹王鎮 其 地,後 曰 東 京。」⑦ 《遼 東 行 部 志》載: 「唐季不能勤遠略,遼東之地為渤海大氏所有,傳國十餘世。當五代時,契丹與渤海血戰數十年,竟滅 其 國, 於 是 遼 東 之 地 盡 入 於 遼。」⑧《遼史·地理志》載: 「遼陽府……唐高宗平高麗,於 此 置 安 東 都 護 府, 後 為 渤 海 大 氏 所 有。……太祖建國,攻渤海……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禦州。」⑨ 《金史·地理志》記:「遼陽府……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郡名東平。」 以上諸多記載都說明了契丹是從渤海處奪得遼東地區,那麼顯然,在契丹崛起之前,長期據有遼東地區的便是渤海國。

然而,在此之前,契丹已經入主了遼東。

《遼史·太祖本紀》:(二年)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樓。築長城於鎮東海口(908年)。三年春正月,幸遼東。(909年)(九年)冬十月戊申,釣魚於鴨淥江(915年)。四年春正月丙申,射虎東山。二月丙寅,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916年)。

那麼,這裡有一個來自《遼史·地理志 東京遼陽府條記事謬誤探源》(姜維公)的說法,認為《遼史》中的渤海遼陽其實是顯德府:

5.將渤海中京顯德府「遷到」遼陽

在《遼史·地理志》中關於渤海的記載很多,茲選二條加以說明:(1)「東京遼陽府… …唐高宗平高麗,於此置安東都護府;後為渤海大氏所有。大氏始保挹婁之東牟山。武后萬歲通天中,為契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遼水自固,武后封為震國公。傳子祚榮,建都邑,自稱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兵數十萬。中宗賜所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號改元,擬建宮闕,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遼東盛國。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號中京顯德府。」第一條中錯誤比較多,如渤海王首次得到忽汗州都督一職,是始於玄宗,《遼史》記載始於中宗;《新唐書·渤海傳》稱渤海為「海東盛國」,《遼史》記載為「遼東盛國」。尤以「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號中京顯德府」一句錯誤最為嚴重,「忽汗州」最初指今吉林敦化的敖東城,「故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渤海中京顯德府「其治所被中外學者公認在今吉林省和龍縣八家子鄉北古村的西古城」。①可以說,故平壤城、忽汗州、中京顯德府是三個地方,卻被《遼史·地理志》撮合到一起了。

除此之外,在《東丹國遷徙問題研究》(顧婉彤)中,作者開篇點題:

「遼東」在歷史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遼東包括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全部、吉林省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一帶的廣大地區,狹義遼東則指遼河以東、遼陽以南地區②。本文根據東丹國南遷史實,結合研究需要,選取廣義概念用之。

作者又說:

遼太祖在遼東地區修築長城並建立鎮海口的同時,還在遼東地區修築三座州城,分別為東平府、瀋州和遼州。東平府為原安東都護府所在地,具有很好的城址基礎,「安史之亂」後,都護府內遷幽州②,此城廢棄。至唐末,對遼東地區控制衰弱,耶律阿保機趁機進入此地。神冊三年(918 年)春,耶律阿保機到達遼東地區,並勘察「遼東故城」③。次年,遼太祖再次修葺「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④,並設防禦使,用以安置軍隊。數月後,遼太祖再次親自到東平郡檢查修建情況。

瀋州是遼太祖在遼東地區建立的一個基地⑥,位於東平府西北(今瀋陽市老城區⑦),為進攻渤海做準備。瀋州應為唐代建立,金人王寂《遼東行部志》記載,「瀋州,在有唐時嘗為高麗侵據,至高宗,命李勣東征,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領遼東。其後,或治故城,或治新城,實今之瀋州也。」

作者提出,是契丹開始建築城市以捍遼東,成為面對渤海的封鎖線:

可見,東平府及瀋州、遼州建立後,鴨綠江口的遼東長城及鎮海府等軍事設施得以鞏固。遼朝形成了一條以遼陽府為中心,北有遼州、瀋州,東南有鎮東海口長城的一條弧形防線,為進攻渤海做出了準備。同時,遼太祖還注重對遼東地區經濟的開發,「專意於農」③,並在修築東平的時候,還「鑄鐵鳳以鎮遼州」 ④,並有鐵鳳城的稱號。

對此,渤海發動了進攻:

在遼太祖積極建設遼東的同時,渤海國面對契丹勢力的不斷滲透,也採取了相應的軍事措施。天贊三年(924 年)夏,渤海軍隊趁契丹修葺遼州,並無防備,於是發動進攻「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⑤,使得雙方矛盾更為激化。可見,遼太祖出於擴展契丹勢力、並為進攻渤海國做準備的目的,在遼東極力擴張勢力,並圍繞東平形成一個軍事防禦體系,完成了對這一地區的初步佔領。

除此之外,《全遼文》的《耿延毅墓志銘》:

當李唐末,會我聖元皇帝(阿保機)肇國遼東。

這裡直接從李唐轉到契丹,並未提到渤海。

3)唐以遼西治遼東(?√?)

我就直接上論點吧,具體情況可見《唐代安東都護府行政級別與廢置時間問題探析》(辛時代):

筆者對安東都護府的行政歸屬作簡明梳理,平盧軍跨海進入山東半島後,原平盧節度的一些地方行政職能已經喪失, 其治下的盧龍軍、平盧防禦、本軍營田使等,應包括安東都護府,皆由幽州節度調整置領。安東都護府直接管轄遼東地區。


4. 821-885-908時間何來?

以下內容來自《唐代安東都護府研究》(辛時代):

821年:唐穆宗《處分幽州德音制》:「上帝念我,賚予忠賢,盡獻提封,恢纘舊服,使遼陽八州之眾,重睹開元之儀者,則予侍中總之力也。……又念八州之內,九賦用殷,慶澤旁流,所宜沾貸,其管內八州百姓,並宜給復一年,仍令給事中薛存慶往彼宣慰,親諭朕懷。」

850年:《全唐文?授幽州留後張允伸充節度使制》(大中四年,850)記載:「幽州節度留後檢校左散騎常侍張允伸,性稟誠明,才推倜儻。……況遼陽甲兵之雄,幽都控馭之遠。假機謀以董雜俗,資刑賞以靖朔鄰。由是錫鉞之正名,授喉舌之顯秩。……可檢校工部尚書幽州節度使。

860年:《資治通鑒》:「咸通(860—874)末,有習爾者為王,土宇始大。

885年是唐王朝連形式上的統一都不可得的開端點。(個人意見)

908年:(二年)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樓。築長城於鎮東海口(《遼史·太祖本紀》)。


以上是我自己在作圖時參考的材料,一家之言,錯漏百出,慚愧慚愧。


已經有大佬作答,本回答可以作廢了。


對東北亞特別是南滿了解不多啊,稍微談幾句等唐史大佬補充。

先說我了解的:唐朝遼東如何被渤海國佔據,資料頗少,爭議頗大,至今應該也沒有定論。

一、唐朝遼東是否被渤海所據?

事實上遼東是否被渤海佔領也是存在爭議的。王小甫在《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一文中認為遼東地區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有唐一代,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唐朝,渤海國僅據有一部分高句麗故地,即西京鴨淥府。王綿厚則認為渤海國極盛時期南界也只到達「長嶺府」扶余府」和「泊汋口」一帶屬境,並未控制遼東,直到唐亡後遼東才被契丹奪取。

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史料中有不少遼東被渤海控制的記載。

《通典》:

「安東府則漢之遼東郡也,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地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

「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樂浪、玄菟...今皆在東夷也

《舊唐書》:「今舉天寶十一載(752年)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地東至樂浪、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

顯然這些記載已明確告訴我們,唐朝的遼東失陷被」東夷「佔領了。

那麼這個」東夷「指誰呢?我們再看未來哈喇契丹攻略遼東是在和誰爭奪:

《契丹國志》:

東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時為黑水靺鞨二種依附高麗者.....太祖之興,始擊之,立其子東丹王鎮其地,後日東京。」《遼東行部志》:「唐季不能勤遠略,遼東之地為渤海大氏所有,傳國十餘世。當五代時,契丹與渤海血戰數十年,竟滅其國,於是遼東之地盡入於遼。」《遼史》:「遼陽府....唐高宗平高麗,於此置安東都護府,後為渤海大氏所有。... ...太祖建國,攻渤海....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禦州。」《金史》:「遼陽府.....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郡名東平。」《資治通鑒》:「東北諸夷皆役屬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舊五代史》:「案巴堅(阿保機)深著闢地之志,欲收兵大舉,慮渤海踵其後,(同光)三年(925年),舉其眾,討渤海之遼東。

以上諸多記載全都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契丹得到的遼東並不是無主之地,而是從渤海國處奪取的。

友邦的記載也可以作為佐證:

日本記載渤海國使者的《中台省致日本太政官牒》稱:「日域東遙,遼陽西阻,兩邦相去萬里有餘。《續日本後紀·卷十八》也有「貢篚相尋,想遼陽而如近」;日本著名詩人大江朝綱答和裴璆的詩作中有「一從分手指遼陽」之句。

雖然到此時證據鏈條其實並不完全完整,但是說渤海奪取了唐之遼東,後又被哈喇契丹佔據,應該是不會錯的。

二、渤海何時奪取遼東?

很不幸,這是一筆爛賬糊塗賬....

北韓學者孫英鍾認為渤海建國時就佔有了遼東,713年大祚榮改國號為」渤海「,可見已經把勢力延伸到渤海灣,並被唐朝承認了。

有的學者,比如孫正己認為渤海直到大彝震後期,或公元835年張建章聘渤海之後才佔有遼東。

關於遼東的廢棄,需要明確一下安東都護府的存廢問題。

《新唐書》:

「安東,上都護府。總章元年(668年)......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676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677年)又徙新城。聖曆元年(698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 705年)復故名。開元二年(714年)徙於平州,天寶二年(743年)又徙於遼西故郡城。至德後廢。」

看起來好像都很清晰。《資治通鑒》又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庚午,以安東副大都護王玄志為營州刺史,充平盧節度使」,安東副大都護是安東都護府內的官職,乾元元年還存在這一官職,似乎說明安東都護府並未在至德時廢置。

從這些記載看,安東都護府的內徙經歷了一個過程,即從上元三年(676)二月起,已開始從半島後撤;及至從開元二年(714)移治於平州之時起,已事實上開始逐步放棄遼東了。唐朝這樣做,可能是從武周營州之亂後對東北的經營越來越困難,逐漸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狄仁傑神功元年(697)上「請罷安東」的建議: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戌四鎮,東戌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曠亦多。……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其所以然者,皆為遠戌方外,以竭中國」;因「請捐四鎮以肥中國,罷安東以實遼西」。

不過,新唐書中卻還要與其相矛盾的記載:

《新唐書》引賈耽所著《皇華四達記》載:

「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城也, ....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

吉瑟斯!此時大概已經是貞元十年(794)以後了,怎麼又出來一個安東都護府?

於是有學者便以此為依據認為貞元年間唐朝大概又重建了安東都護府,並做出了其沿襲表:

但是,,,怎麼說呢這個說法也有牽強的地方:也許人家指的只是一度作為安東都護府治所的故襄平城是這條路線上的一個重要的座標而已呢?更何況藩鎮割據下的唐朝真的能大老遠繞開兩蕃伸出手去重建安東都護府么?

同樣道理的還有賈耽的《邊州入四夷道理記》所載:

「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城(在今浦石河口附近),得渤海之境」

以此認為在貞元末年之前渤海的邊境還在泊汋水一線而不可能入據遼東——不過這種指的恐怕只是交通路線上的進入渤海核心區,未必能作為遼東歸屬的證據....

從《冊府元龜》看,開元十五年四月唐朝之封予渤海宿衛王子大昌勃價為「襄平縣開國男」,「襄平」即今遼陽,從這裡看似乎此時渤海就已經佔有了遼陽,並且已經被唐朝承認了其對遼東的佔有。

然鵝同時卻還有一些矛盾:

貞元十三年(797年)唐代詩人李益在被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聘為從事期間,曾作過《送遼陽使還軍》。長慶元年(821年)二月,唐穆宗頒下《處分幽州德音》:「使遼陽八州之眾」《全唐文·授幽州留後張允伸充節度使制》(大中四年,850年)載:「幽州節度留後檢校左散騎常侍張允伸......況遼陽甲兵之雄,幽都控馭之遠。」

那麼以上這些究竟是文學修辭還是就實指遼陽說明唐朝仍然能控制遼陽呢?

反正我不想管了(攤手)

另外大概是被這個給繞瘋了,我們的老朋友日野君大開腦洞,搞出了一套渤海崛起之前遼東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高句麗國「,由高句麗滅亡後的遺民所建立....

面白い


給你推薦一篇論文——《渤海國據有遼東史事考》作者是佟微和韓賓娜。

至少在大中四年*(850)以前,遼東都是歸盧龍節度使管轄的:

《全唐文·授幽州留後張允伸充節度使制》(大中四年,850年)載:「幽州節度留後檢校左散騎常侍張允伸……況遼陽甲兵之雄,幽都控馭之遠。」

但是在宣宗大中十三年 (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此後的藩鎮割據,出現了「無藩不亂」的局面。唐末農民戰爭和藩鎮的叛亂從外部和內部給唐廷巨大的打擊,持續的戰亂導致唐朝更加無力管理周邊民族,遼東之地應於此時被渤海所據。


@洛林 大佬珠玉在前已經寫了中晚唐遼東歸屬的問題,我從古人記載角度補充幾個有關遼東失陷的側面材料

一、玄宗時代的安東都護們

有唐一代明文記載的的最後一任安東都護是肅宗時代的侯希逸,時值安史之亂期間。安東都護在玄宗朝長期由平盧節度使兼任(或者說平盧節度使由安東都護兼任)。前有臧氏家族出身的左羽林大將軍臧懷亮(開元十二年死),中有薛泰,後有玄宗十三皇子穎王,直到安祿山起兵叛亂才改任劍南節度使。

以功最拜羽林衛大將軍,復以本官兼安東大都護府都督攝御史中丞平盧軍節度使支度營田海運大使——《左羽林大將軍臧公神道碑》

開元十五年遙領安東都護平盧軍節度大使安祿山叛除蜀郡都督劍南節度大使——《冊府元龜·卷二八一》

在此期間,安東都護府有多名副都護實際負責。其中比較出名有和顏杲卿一起策划起事討伐安祿山不幸殉難的賈循(開元末到天寶初),安西都護府出身的名將馬靈察(即夫蒙靈察,天寶六年之後)

 開元八年六月二十日敕。單於安北等大都護。親王遙領者。加副大都護一人。准從三品。總知府事——《唐會要》卷七十三

在此期間,安東都護的主要職責是配合平盧節度使打擊遼北松漠都督府一帶的契丹等部落勢力,開元初期臧懷亮的弟弟臧懷恪去平盧一帶(估計是看他哥)曾經遭遇胡騎襲擊,臧懷恪一戰成名(此公打仗極猛,最出名的是他墓誌是顏真卿寫的);開元晚期的都護(副都護)裴旻曾經配合平盧節度副使烏知義出擊,打出了平盧大捷。

二、安史之亂時期的安東亂局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後原來歸屬其管轄的安東都護府也陷入危局,進而大亂。先是馬靈察被安祿山部將、原平盧節度副使、偽平盧節度使呂知誨殺害。但安東諸將並不願意附逆,在將軍劉客奴指揮下殺掉呂知誨,劉客奴接任平盧節度使(並且改名劉正臣)、安東將王玄志任安東副都護。

天寶十五年,劉正臣隨即南下攻打河北,結果被史思明擊敗而還,被王玄志毒殺。安祿山任命徐歸道為平盧節度使,被王玄志和侯希逸連兵擊斬。乾元元年王玄志兼任平盧節度使。當年年底,王玄志病死在任上,部將李正己(日後的平盧淄青大使)攻殺王玄志子,推舉其姐夫侯希逸為平盧節度使加安東都護。

換言之,從天寶十四年開始,平盧安東不僅孤懸叛軍之後、多次與其發生交戰,而且內次連續發生變動,周圍尚有各部胡人騷擾,說是內憂外困、四面楚歌也不為過。

三、平盧鎮南下和安東都護廢止

等到侯希逸接手平盧安東的時候,周邊生存環境已經非常差了。

既數為賊所迫,希逸率勵將士,累破賊徒向潤客、李懷仙等。既淹歲月,且無救援,又為奚虜所侵——《舊唐書·侯希逸傳》

為了擺脫困境,侯希逸率領部眾兩萬人南下青州,另起淄青的爐灶,放棄平盧安東。由於侯希逸主力南下,平盧安東等地大亂,估計高句麗勢力就是在這一時期侵佔遼東的,安東都護府也在上元年間廢除。

會侯希逸叛,遼海側近軍郡守將皆棄走,拯獨不棄軍,軍亂,害及拯——《唐故使持節萬州諸軍事萬州刺史賜緋魚袋劉君墓志銘》

補記、關於小高句麗的傳說

有關小高句麗,還涉及一位名人

狄公曾經上《請罷安東表》,有一句是這麼寫的:

臣請罷薛訥,廢安東鎮。三韓君長,高氏為其主,誠願陛下存亡繼絕之義,復其故地,此之美名,高於堯舜遠矣

按唐書所載,其言「不見納」,不過這時候才是神功年間,等到聖歷年間突厥大南下之後政策是不是有了轉變就不知道了。


前面幾位大佬已經回答很多了

我來補充一點

還有這樣的記載

《新唐書地理志》 「有平盧軍,開元初置;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

讀史方輿紀要 卷十八◎北直九

○鎮安城,亦在故營州東,唐置。本燕郡守捉城,德宗時改曰鎮安軍。又有五守捉城,在鎮安城西,亦唐置。

看重點 ,「貞元二年」「德宗時」

《王縉兼幽州節度使制》:「持薊門之麾旆,兼遼陽之鉦鼓。俾膺戎重,式允時望。可兼幽州長史持節充幽州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處分幽州德音制》:「上帝念我,賚予忠賢,盡獻提封,恢纘舊服,使遼陽八州之眾,重覩開元之儀者,則予侍中總之力也。」

《全唐文?授幽州留後張允伸充節度使制》:節度既換,儉恪彌勤。「況遼陽甲兵之雄,幽都控馭之遠。假機謀以董雜俗,資刑賞以靖朔鄰。由是錫鉞之正名,授喉舌之顯秩。」

遼東什麼時間丟的沒有確切年代,但遼東、遼水在中唐詩歌中有出現,最晚在九世紀中期可能仍是征戍之地,唐朝仍要派兵駐防,而且有可能爭戰頻繁,安史之亂前後就丟了的說法肯定不對

王建在幽州從軍期間(799-813之間某段時間)和住於咸陽期間(831年以後)寫過反映內地戍卒在遼東征戍生活的詩,

王建《遼東行》

遼東萬里遼水曲,古戍無城復無屋。

黃雲蓋地雪作山,不惜黃金買衣服。

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

年年郡縣送徵人,將與遼東作丘坂。

寧為草木鄉中生,有身不向遼東行。

王建《渡遼水》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旁。

《遼東行》應該是在幽州從軍的時候寫的,要麼親自去過遼東,要麼和去過遼東的人聊過天,《渡遼水》應該是寫的咸陽戍卒赴遼東的情況,

按照唐代兵制,邊軍應該是3年一換防的,但遼東太遠似是不換防,去了要麼戰死要麼老死,好像就不會活著回來。

還有一個,貞元十二年(798年)到元和元年(806年),李益到幽州劉濟幕府。這首詩應該是他在那段時間寫的,從他寫的這首詩上看,他可能真的去過遼陽城,而且還有個遼陽軍使

李益《送遼陽使還軍》

徵人歌且行,北上遼陽城。

二月戎馬息,悠悠邊草生。

青山出塞斷,代地入雲平。

昔者匈奴戰,多聞殺漢兵。

平生報國憤,日夜角弓鳴。

勉君萬里去,勿使虜塵驚。

《遼陽行》

遼陽在何處,妾欲隨君去。

義合齊死生,本不誇機杼。

誰能守空閨,虛問遼陽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