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完全不同啊,他們的天賦各不相同,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按照不同的培養方式培養起來的

寇準是五代遺風和宋朝建制中和後產生出來的,這條路的極限是呂夷簡

韓琦是宋朝建制以後按宰相路子培養起來的,正經的出將入相太平宰執,兩朝策立趕上了

王安石是救時治世路子,他一直是各路主官做起來的

趙普是還沒有建制的時候霸府謀臣路子

司馬光是風憲路子,他的培養路子就是提意見,表達不同,就他那威望當活的御史大夫都行,高太后把他放去當首相是坑人了


當整個封建時代已經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說,王安石是這當中能力最強的。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還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人說太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1、立言。從立言角度來說,司馬光和王安石是高其他人一等的。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和詩詞寫得都很好,一代大文豪,文學才能遠遠超過其他人,包括司馬光。司馬光編纂了《資治通鑒》,古人講「文以載道」,不以文章本身的藝術水平論高低,所以司馬光在「立言」上可以與王安石平起平坐。其他人就差那麼點意思了。趙普掌書記出身,本來讀書就不多,還流傳著「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理論水平不是怎麼高的。韓琦和寇準都是進士出身,但年紀輕輕就位在中樞,忙活的都是大事,沒工夫到輿論場上磨嘴皮子,更沒興趣設館收徒,在「立言」上不免差一層。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中樞這個地方,就是個訓練官僚機器的地方,在中樞工作,標準就是一條,張廷玉說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凡是年紀輕輕就到中樞的,很早就被訓練成封建時代素質極高的官僚機器,反而是那些在州縣起來的幹部,身上還有個性。跑得最遠的蘇軾,「立言」立得最兇。蘇軾弟弟蘇轍說,自己從小本來跟哥哥差不多,哥哥流放了一趟黃州回來,自己就拍馬也趕不上了。蘇轍跟蘇軾仕途不太一樣,自己年紀輕輕就在中樞,後來文學上的成就自然比哥哥差了一層。

2、立功。從封建時代的角度來說,韓琦的功勞可能是最大的。封建時代最大的功勞就是擁立皇帝,其次纔是定國安邦,韓琦是「兩朝顧命定策元勛」,擁立、決定了兩代皇帝,不僅「定策」,還是「元勛」,更是一口氣來了「兩朝」,這份功勞是天大的。趙普可能次之,趙普也擁立了兩朝天子,但起的不是決定性作用,而是關鍵性作用。韓琦和趙普都謚忠獻,說明這兩個人是為大宋王朝、為老趙家江山立了天大的功勞,其他人不能及也。再說剩下三個,寇準有檀淵之盟,王安石有熙河開邊,都是於國家民族有大功的。司馬光就次一點了,史書寫了不少,經驗總結了很多,建樹卻有點少了。

3、立德。這幾個人裏能談得上立德的,只有王安石一個人而已。王安石曾經進過孔廟,據說排名一度在孟子之前,能有這個成就的,也就是王安石而已。舉幾個例子:

(1)王安石年輕時候去拜訪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盛讚他「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誇他詩文可比李白、韓愈(一說謝眺),王安石微微一笑,回了一首「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說我的志向是當孟子那樣的人,韓愈我沒興趣。

(2)宋神宗剛剛繼位,把王安石從江寧召到京城,越次奏對。王安石說治國理政先確定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神宗說,唐太宗怎麼樣?王安石說,層次太低,要學堯舜。王安石這個人,喜歡標新立異,和其他人不一樣,他提出來要學堯舜,眾人認為他是故作姿態,一言以蔽之,裝逼。

為什麼說孔子是能算立德的人,因為他重新塑造了社會的意識形態,在奴隸制社會裡,把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完善了,奠定了以後鞏固的封建政權的基礎。王安石年輕時候的志向就是當聖人,什麼叫聖人,聖人就是重塑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重新樹立社會的價值觀。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國從古至今,真正的聖人只有2個,一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一個從半殖半封到社會主義。其他的所謂聖人,最多是「小聖人」。

理解了這一層,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幾個人,寇準、韓琦、趙普和立德不搭邊。司馬老夫子是迂腐的衛道士裱糊匠,守德不立德。唯有王安石,可以抬到立德這個層面上來討論,就憑「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整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誰能做到這一點?

蘇軾寫的《王安石贈太傅》制還是比較客觀的,說:

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

異人、糜然變天下之俗,蘇軾不僅寫得太好了,而且還玩春秋筆法,似褒似貶。當整個封建時代已經結束,當我們回顧宋明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再看這兩句話,王安石是整個封建時代的「希世之異人」,遠遠超過他那個時代的其他人。

僅供大家參考。


這得分什麼方面,這些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也都各具特色。論文治,趙普和王安石絕對位列前二;論理財,沒誰比得過王安石;論對外戰功,趙普略遜王安石一籌(先南後北的思路早在後周就已經提出過並得到皇帝的認可了,趙匡胤最後一次正面和契丹剛是柴榮死前的事。王安石則相反,熙河-西夏-遼的鏈式戰略是熙寧初年由王韶提出,神宗和王安石認可,然後一直執行到海上之盟的,但是奈何有豬隊友司馬某、文某、韓某、富某、曾某、向某、高某等「正人君子」「女中堯舜」,最後硬生生地得三番五次甚至王韶父子與李憲童貫師徒先後組合出動了纔拿下來);論抵禦外敵,寇準絕對第一,後來的李綱都比不過寇萊公(澶州之戰差點就因為宋真宗上不去就崩了);論對內強硬狠毒,韓大相公(前輩呂夷簡、平輩范仲淹富弼、後生王安石全部被他陰過坑過)僅次於蔡京(光是元佑黨人碑政策就已經足夠狠了,整個兩宋除了南宋的秦檜史彌遠玩得起更狠的,也就韓侂胄玩得起同級別的,元祐更化和同文館都沒有這麼變態);論禍國殃民埋雷,司馬光絕對是北宋的開山祖師(王韶的熙河-西夏-遼鏈式戰略就是栽在他手裡,元豐西征拼了老命搶來的米脂四城直接白送西夏外加比之前更高額度的歲幣和對西夏人在宋朝境內殺人放火的絕對贊成待遇——即只要「党項友人」不到陝西四路的中心城市或直接達到汴梁附近誰敢攔著「党項友人」殺人放火就擼誰的政策全部打包給西夏,又把熙河開邊的戰果拱手讓給河湟吐蕃),其賣國程度,除了專業內奸秦檜完顏構等北宋末期與南宋中前期的主(tou)和(xiang)派,沒有誰可以與之比肩,他玩命打壓新黨廢新法,甚至創造了從命令發出開始五天之內整改勞役法的行政執行速度的紀錄(無論是當年暴秦還是今天通訊如此發達的人民政府,包括最近120年所有存在的政權都沒有這個本事),他開啟黨爭,讓北宋後期官場陷入了無限的殘殺,直到蔡京的元祐黨人碑一錘定音,大家手拉手,全部為了黨爭去死才最終結束。但是南渡之後,執政的基本是舊黨門徒或理學弟子,他們N代之前的老師或自己的先祖或多或少地反對過變法,打壓過新黨,也被新黨,包括蔡京迫害,你們誰指望他們說公道話?然後,不管人品如何,拿出了政績,做出了努力的章惇、呂惠卿、蔡確、蔡卞(謚號文正,與范仲淹同款,死後直到元朝建立都沒人改掉或廢掉)、蔡京(前期確實有成果,直到章惇倒臺之後才變成大家熟知的大名府梁中書老丈人兼江州蔡九知府親爹「蔡太師」的)都位列奸臣傳——很不巧的是,所有支持過王安石變法的大臣,除了王安石,都是「奸臣」,其中不乏有功之臣;所有反對過王安石變法的人,不管幹了什麼混賬事,全部都是「完美無缺」的「聖賢」「完人」。綜上所述,北宋時期,論建設,趙普王安石在伯仲之間(各有千秋,一個白手起家設計架構,一個中後期大改結構);論對外強悍,寇萊公第一;論對內強硬為難人,韓琦絕對高居榜首;論對內兇殘禍國殃民,對外割地賠款,司馬光力壓眾人。


寇準、韓琦、王安石、趙普、司馬光誰的能力更強?

「能力」這個詞太籠統,要細分什麼能力。我來細分一下(個人觀點,友好討論歡迎,噴子請出)。

先從最可比的比起吧。

學歷

顯然趙普最弱,因為其他4個都是進士,尤其韓琦還是榜眼,王安石第四。

所以學歷上:韓琦&>王安石&>司馬光≈寇準&>趙普

學問

趙普的學問是被趙匡胤欽嫌的——被一個武將出身的皇帝嫌棄也是沒誰了。他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就是論語都沒讀全,半部都是往好聽了說,成天在桌上擺著,顯然就是沒讀幾頁,真看完了早拿走換別的了。趙匡胤為了嫌棄趙普都說出「宰相須用讀書人」,將趙普開除「讀書人」籍。

寇準也許這幾位裏除趙普之外學問上最遜色的一個了,被張詠用打啞謎的方式吐槽「不學無術」,寇準回去翻了半天書才搞明白張詠在吐槽自己。

王安石雖然變法搞得成效有爭議,但大包大攬,以移風易俗為己任,創立新學,不是一般人敢幹的。然而其所著之書某些地方欠考慮,被蘇東坡嘲笑「滑者水之骨」,還被時人拿他老爹揶揄「其父名益,故其所著《字說》無益」。要扣點分,因為卷面不認真。

司馬光最大的貢獻就是編了一部《資治通鑒》,且不說他史學造詣如何了,人家能編這麼個大部頭,至少讀史的細緻程度上不遜色於任何人了。一萬小時定律嘛,人家一輩子基本上就幹這個事了,旁人就別拿自己愛好挑戰人家的專業了。

韓琦則在學問方面沒什麼突出事蹟,可居中。

學問:司馬光&>王安石&>韓琦&>寇準&>趙普

詩文

第一很明朗了,這五個人裏入選中小學教材的課文誰最多?

——王安石。人家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一沒爭議。

司馬光也有比較多的詩文傳世,且有名篇。

寇準有少量作品傳世,詞有名篇。

韓琦有《安陽集》,然無甚名篇。跟他有關的詩詞最有名的反而是一首「掛人」詩——「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更諷刺的是,跟他並列的夏竦都有詞作名篇傳世。

趙普不用說,繼續墊底。

詩文:王安石&>司馬光&>寇準&>韓琦&>趙普。

(趙普:老子大宋開國功臣!老子配享太祖!老子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首!老子根治了驕兵悍將!老子參與制定祖宗之法!在你這破節目里居然次次墊底,老子不要面子的啊?)

宮鬥

寇準顯然要墊底。立了那麼大功,被真宗皇帝發明「注目禮」以示尊重的人(這可是皇帝自發給臣子行禮啊),擱魏晉時期早就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了,然而寇準居然能玩脫,接連被王欽若和丁謂排擠。第一次被排擠後,為了重新回到權力中樞,名聲也不要了,喫相特難看,逢迎天書,配合真宗搞鬧劇,結果最後還只能得到客死雷州的下場,實在是宮鬥弱雞。具體表現在——該團結的不團結,非要說人壞話(王旦),沒必要得罪的人瞎得罪(丁謂 「溜須」),還特麼是個地域黑(「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又為中原奪一狀元」)。

王安石也是顯然輸在了宮鬥上,他只會依靠皇權打壓政敵,然而皇權顯然是更複雜的東西,最後搞得變法被一羣幸進的造反派把持。初衷是好的,人品操守也不差,個人最大的黑點也就是個不講衛生了,但最後把國家搞得一團亂,王安石禍國的責任不可謂不大。宋人把王安石打倒也正是為此——理想太高,手腕太低,留下的政治遺產被投機分子利用,相當於玩出了負分。

司馬光宮鬥其實一般,否則也不會多年不受重用只能跑去洛陽編書,但這個能忍的優點還是有司馬仲達之風的,人家最終還是逆襲了。

趙普也是有點玩脫,獨相十年,趙匡胤就發明瞭「參知政事」來分他的權,再後來就把他踢了。然而他還是有點手段的,利用自己元勛的身份,與趙光義進行政治交易,為趙光義破壞三傳約背書,重新回到權力中樞。當初趙普被外放部分原因就是擋了趙光義的路,現在居然還能政治結盟,宮鬥一流。

論宮鬥,其實韓琦也沒什麼太突出的事蹟。但你細想,趙普能三次拜相是因為他本來就是有大功的元勛,而韓琦這樣一個幾乎啥事都沒幹成的人(鎮守西北打出了個好水川大敗,慶曆新政沒搞成,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政治建樹),居然最後成了配享功臣,並且家族不衰,父子皆宰相,連嶽飛的第一份工作都是給他家打雜的家丁,你能說他宮鬥不行麼?人家這叫無招勝有招,已臻化境。

宮鬥:韓琦&>趙普&>司馬光&>王安石&>寇準

輔佐治國

這幾位都當過宰相,所以比這個能力纔是真格的。

但是眾所周知,能力是個隱藏數值,沒法測量,只能根據其做的事情去推測。

就看這幾位當宰相當得怎麼樣了。

按其人的時代順序說:

趙普的貢獻是很大的,首先是陳橋兵變的主謀之一,也是宋初基本國策的制定者,包括削弱藩鎮、收禁軍大將兵權,可以說宋朝奉行的「祖宗之法」有很大一部分出自趙普的主張。

寇準其實在治國上的建樹也不多,但其在國家危機關頭體現出的魄力和擔當就直接吊打其他人了。由於他的堅持主戰,北宋避免提前成為南宋,並且一仗打出百年和平,也算不世之功了。

韓琦上面說過了,治國方面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建樹,基本上就因循守舊了。

王安石爭議就大了。變法的初衷「富國強兵」,人家確實基本做到了,但由於不擅人事,搞不好安定團結,產生了極大的副作用,導致其後黨爭不斷,國策動輒變易,忽左忽右。顯然是治國能力上比較偏科的。

司馬光當宰相則當得完全擰巴了。他在政治履歷上歷練太少,暮年拜相,焦點完全放在了破壞王安石的政治遺產上。

那麼怎麼比較呢?

首先,趙普和寇準都是有大功而無大過,應在第一檔,兩者之間,因為趙普輔佐的是明強之君,寇準輔佐的是闇弱之君,故寇準勝出。王安石理論能力最強,但由於偏科,搞不好安定團結,這是相當減分的,排在第三。韓琦無大建樹,但也無大過錯,基本因循守舊了。司馬光在任主導了國家全面調頭,其破壞安定團結方面的過錯不比王安石小,所以列末位。

輔政治國:寇準&>趙普&>王安石&>韓琦&>司馬光


王安石&>寇準=趙普&>&>韓琦&>&>司馬光

比較能力是個很綜合的事情,分解到政治、文學、功績的話,各有擅長、只看權重,各執一詞,沒有意義。

用「選隊友」的方式最容易做綜合判斷。就像一場賭命級別必須贏的體育比賽,只能選一個超級巨星做的隊友。就像籃球裏有喬丹必選,無喬選鯊。就像足球比賽裏選C羅梅西。就像女排選大朱婷。

想像一下,假如我穿越做了宋朝皇帝(極小概率),會讓誰當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在趙匡胤羣雄割據時期,在宋真宗遼國入侵時期,在宋神宗積弊叢生的時期,在宋徽宗金軍攻遼的時期,敢選誰?割地給西夏的司馬光?喪師失地的韓琦?就算判斷不了王安石、趙普、寇準誰更強,排除法總會吧。

想像一下,假如我無記憶穿越到宋朝做一個平頭百姓(穿越前提下的大概率事件,類似無知之幕的設定,選好投胎的平行宇宙再洗掉記憶),最希望誰是宋朝當時的宰相?

大概只有王安石,還有能力有意願去抑制土地兼併。免役法減少點勞役總是好的。

王朝初期趙普和寇準還可以,心不壞,不瞎搞,還能指望個勉強溫飽,到王朝中後期矛盾激化的時候他們無力解民倒懸。

鬧饑荒了遇到韓琦還算能喝上碗粥,就是別運氣背參軍去了好水川,屍骨無存。

至於司馬光,寫書是好,可屁股在大地主那頭,不被他的家族、同年、鄉宜、勢力集團奪田產就不錯了。沒本事修河堤也就罷了,弄不好被割讓的那塊土地就包括自己老家,比好水川一人身死都慘,全家都要死無葬身之地。

升斗小民,惟願溫飽。誰是治國救民的能臣,誰是禍國殃民的罪人,只要看清自己的身份,能上知乎的「人均985「,誰都不會選錯的。別以為自己天生貴胄,扔個骰子,大概率只是屁民,還別騙自己的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