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輸出功率的電源適配器,體積越小越貴。所以大塊頭充電器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

對電腦電源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應該聽說過80Plus標準。80 Plus分級是衡量電源轉換效率的標準,所謂轉換效率,就是電源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這個值必然低於100%,因為電源自身電路元器件必然有額外消耗的功率。很顯然,這個轉換效率越高越好。以我國220V電網,家用的非冗餘電源,各級別轉換效率如下:

  • 白牌(無任何後綴):82%~85%;
  • 銅牌(Bronze):85%~88%;
  • 銀牌(Silver):87%~90%;
  • 金牌(Gold):89%~92%;
  • 白金(Platinum):90%~94%;
  • 鈦金(Titanium):92%~96%。

不同級別的電源價格差異,以海韻650W為例(沒有白牌和銀牌):

不同級別電源內部電路的差異,這個說起來就太複雜,這裡只說一個很簡單的指標:電源自身的功耗。假設整台電腦的所有配件需要300W功耗,也就是電源輸出功耗300W。很容易計算不同級別電源的自身功耗(按照每級別最高效率計算):

  • 白牌:52.9W
  • 銅牌:40.9W
  • 銀牌:33.3W
  • 金牌:26.1W
  • 白金:19.1W
  • 鈦金:12.5W

當然,手機筆記本功耗沒有台式機那麼大,但現在手機快充30~40W,輕薄本適配器一般是65W。按照上面的計算,輕薄本適配器轉換效率低的發熱超過10W,轉換效率高的不到3W。

電源自身功耗會轉換為熱量,台式機電源有風扇主動散熱,轉換效率低大不了風扇轉得快一點噪音吵一點。而對於筆記本、手機的電源適配器來說,沒有風扇只能靠被動散熱。高中物理學過,被動散熱的效率取決於表面積和溫差,但作為暴露使用的家用電器,過高的表面溫度會導致燙傷,溫差是不可能提太高的。轉換效率低的適配器,就必須增大散熱面積——也就意味著要增大體積。


首先,類似於問題圖中發布會上介紹的類似手機充電器的PD充電頭必須是配備USB Type C介面且支持PD充電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才能使用。如果筆記本電腦需要的功率大於100W,超過了PD充電協議支持的最大功率,則只能使用傳統的電源介面供電,不能使用問題圖中這種充電器。

對於輕薄本等功耗較低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因為充電器在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換效率並非百分之百,會有一部分電能被轉化為熱能,這體現為充電器自身有在工作時發熱的現象。因為絕大多數充電器需要依靠向空氣進行熱輻射來被動散熱,而被動散熱的能力是和充電器表面積相關的,自然表面積也和體積相關,如果想要設計出體積小的充電器,就必須想辦法提高能量轉換效率,這體現在產品上就是往往體積越小的充電器的成本越高這個規律。自然,筆記本廠商要節省成本,自然就不會標配體積較小的充電器。

另外,這種充電器一般為了使用方便是只配備兩腳插頭的,不會進行接地。如果用這種充電器為一些金屬外殼的筆記本電腦充電的話,會造成筆記本電腦表面摸起來有酥麻感的現象,使用起來不舒適,如問題圖中這個充電器就有可能造成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使用USB Type C充電器的筆記本電腦會有,以前使用MagSafe充電器的MacBook筆記本電腦也會有產生這種現象。

而且這種充電器在使用中也會產生其他不便。這種充電器會顯著地佔用大於插腳本身的面積,在某些插座設計比較密集的插線板上會佔用其他插座的位置,或者乾脆就不能插入插座,如圖中這種桌上插座,如果充電器的尺寸再大一點的話想要插入就比較困難了:

另一方面,由於這種充電器有一定的自重,如果插入牆上等垂直表面的插座,會產生「插不上」或者「插不穩」的問題。而像問題圖中插入水平表面時,會經常造成線材彎折,對線材壽命造成一定影響。

當然,目前已經有很多支持PD充電的輕薄類筆記本電腦產品標配了如問題圖中這種充電器,而且把可以同時充手機作為賣點宣傳。

某些支持USB PD充電功能的筆記本電腦廠商標配的USB PD充電器是有一截從交流電插座連接到充電器的線材的,如下圖:

這種充電器就會解決上文中提到的不便。但是,由於接入交流電插座的線材需要設計地較粗較硬來避免危險,這樣一截線材放入書包中會佔用很大的體積,不便於攜帶,而且在需要使用時需要把這一截較粗較硬的線展開,也不方便。自然,傳統的筆記本充電器也都有這個問題。

結合這兩種充電器各自的特點,建議使用USB PD充電的筆記本電腦的用戶在家中或者宿舍中的書桌上常備帶有一截連接交流電插座的三腳線材的充電器,另外備一款兩腳充電器以出門時使用達到便攜的目的。


大塊頭充電器,我估計說的就是這種早幾年很常見的三段式充電器:

兩段線把一個適配器本體夾在中間,適配器本體的體積會比現在常見的便攜適配更大一些:

如果再加上小米最近推出的 GaN 適配器,體積差距還會更大,但是這麼比確實有失公允,很早之前我回答過這麼一個問題:

如何評價蘋果和微軟不給15英寸MacbookPro和SurfaceBook 2配備足額功率的適配器??

www.zhihu.com圖標

裡邊就有提到過,適配器本質一種轉換設備,它負責把 220V 的電壓轉換成 20V 給筆記本,或者 10V 以及 5V 給手機和平板,那麼轉換的過程中就會有損耗,這些損耗就會以熱量的形式被散發出來:

適配器:無風冷密閉適配器中、環境溫度為+50 °C,敞開式:開放的通風條件下,環境溫度為+50 °C

加上電源適配本身又沒有風扇只能靠被動散熱,所以適配器就需要保證一定的表面積來避免溫度更高,所以體積也不會太小。

而這裡又涉及到了適配器的轉換效率問題:

當年這個圖表只對比了 80% 效率和 90% 效率的發熱差距,但是你也能發現這 10% 效率的差距帶來的體積差距是巨大的,這 10% 的效率,讓適配器表面積需求差距 1 倍,但是體積卻需要差據 2.85 倍,當然上邊這個用的是正方體,現實中沒有電源適配器會做成正方形,所以實際上差距沒有這麼大。

而為什麼說拿小米最新的 GaN 適配器跟老的適配器比有失公允?

也就是因為 GaN 本身就是大幅提升轉換效率的技術,理論上最高可以達到 99%, 實際產品可以做到約 95% 的轉換效率,所以發熱大大減少,表面積也就不用那麼大,最終結果就是體積小了。其他廠商也會慢慢推出基於 GaN 的產品。

2019 年,有哪些快充頭/線值得入手??

www.zhihu.com圖標

不過可以看一下之前我的幾款 60W~65W 便攜適配器評測,裡邊的兩個 GaN 最終都有翻車跡象,因為至少第一代 GaN 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沒好,小米這次的產品我還沒搶到,搶到之後也會測的。


那麼大塊頭適配器就沒有優點了嗎?有的,而且還不止一個優點:

第一,它使用的是三頭插座,能接地。

知乎早年有一個很著名的問題:

感覺 MacBook 的金屬外殼帶電,摸上去有點麻麻的,為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接地。除了 MacBook, 其他金屬外殼的筆記本也都有這種問題,甚至金屬外殼的手機在充電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輕微的電感。

而三頭插座提供了額外的接地,也就自然沒事了,大部分覺得自己筆記本、平板有電感的人我都推薦他們換成三頭插座。

第二,它的插座端是可以隨意更換的。

這也是很多年前筆記本電腦用戶的共同的記憶,那時候的商用產品為了滿足用戶出國的需求,還會贈送或者提供選購各種國家的轉換配件,這樣不管是到什麼地方出差就都可以用了。

當然,勉強算還有第三個優點吧,那就是表面溫度更低,畢竟體積也不是白占的。

2019 年,有哪些快充頭/線值得入手??

www.zhihu.com圖標

還是推薦看一下上篇的對比橫評,就算是便攜適配器之間,溫度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


最基本的問題,功率不夠

沒錯,65w能充筆記本,關機待機輕負載下都能充…

然而,滿載時候呢?

以我的15寸mbp為例

只是上網的話,30w的pd充電器都是能緩慢衝進電的(anker 60w 雙c,兩個口都接入負載時工作在30w*2)

但是,當我運行fcpx…功率直破110w!!

可惡的蘋果竟然只給它配了87w的pd充電器!插著充電器都會緩慢掉電是什麼鬼…

看著蹭蹭往上走的電池循環次數…我欲哭無淚…

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原裝充電器,應該要確保設備滿載不掉電才算合理!

而65w之類的小型充電器,作為應急補電/延長續航,也是可以湊合用用的…只不過pd協議目前封頂只有100w…對於絕大多數有獨立顯卡的筆記本都是不夠滿載的…

PS,蘋果個坑爹貨,我為了緩解電池壓力,特地買了anker的100w充電器…結果15寸mbp雖然連接到到100w協議,但還是只吃87w……


一句話概括,就是pd是有極限的。

筆記本廠商肯定是給你最穩妥,最簡單,也是最便宜的解決方案

我吐了,不光是小米新品充電器,只要是PD協議的都能充筆記本,包括聯想之前的口紅充電頭,所以這玩意不是什麼新品,這是個前人玩膩了的東西,甚至你也pd還可以轉一手DC來使用。用在各種奇怪的設備上,比如超級itx機箱。但是知乎的裝機大佬應該是不怎麼喜歡diy這些東西,他們熱衷於推薦一些自己都沒用過的玩意兒。

但是你越追求小你就會越清楚,pd是有極限的啊!就不說什麼散熱之類的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就算是把功率壓在100w這個範圍內,很多pd充電頭都經不住滿功率輸出。就算把功率限制在65w這個範疇,你想要長時間穩定使用的話,最後還是會變成大塊頭充電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