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童話故事會有令人細思恐極的情節,恐怖甚至血腥的內容。

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中,例如王后要殺死白雪公主,紅舞鞋中女孩最後被砍掉雙腳,後媽虐待灰姑娘。我記得小時候看的格林童話中大部分都是這樣。

有的童話故事我雖然不記得具體情節了(譬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裡面好像死了蠻多人的?)然而它當時帶給我的驚嚇現在還保留著(……)

我小時候看童話書的時候,完全沒有感到愉快,只有驚恐。還有我總覺的童話裏的故事大部分沒有邏輯感,這是我小時候就意識到了的,當時就覺得不舒服。那麼如何看待這種童話故事呢?他的黑暗元素有沒有什麼作用呢?還是說這些黑暗元素塑造了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它到底適不適合兒童閱讀呢?


以《格林童話》為代表的歐洲民間「童話」,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專門給兒童看的,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它是在當時的民間傳說中產生的,有其特殊的時代和文化背景。與其說是「童話」,不如說是名詞翻譯有誤,血腥、恐怖正是它的基本特徵,我們現在看到的中文版《格林童話》,暗黑、血腥和恐怖程度不及原作的十分之一。

與之有重大不同的,植根於現代文明萌芽的,是《安徒生童話》,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由三觀極正的作家,專門寫給小朋友的故事,雖然也反映社會陰暗面,也有悲劇結局,比如《賣女孩的小火柴》(霧),但是明顯沒有暗黑元素以及血腥情節。

像《格林童話》這種脫胎於中世紀北歐民間恐怖故事的「童話」,如果說對當時的兒童有什麼教育意義,那也只是——沒事兒別他媽瞎跑,不然會被妖怪抓走喫掉。。。
謝邀,縱觀所有文字裏不經意間出現的行為都會有相應取材的地方,故事也有,很多素材都會出自作者當時那個年代或者所瞭解的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一些事。就比如很多故事,神仙,神,天使,魔鬼,惡魔 五官,四肢都是人類一樣,都取材自人類。哪吒鬧海里 打殺龍三,抽筋扒皮。也有取材於兒時抓泥鰍,長輩殺蛇。

這些裡面都有黑暗元素,任何故事最核心的就是對立,矛盾。而黑暗元素也就是故事裡容易凸顯出來的東西。

兒童讀物,裡面黑暗元素是有,但是最核心的,容易被記住的永遠是那些新奇的,美好的結局。而如果沒有黑暗面,那麼孩子擁有都是接觸那麼多單純的,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就比如涉世未深的小公主,來到外面別人對她好一些或者表現的和平常接觸的侍衛不一樣,會出現什麼結局大家也會明白吧。所以黑暗元素也是需要有的 只不過側重的比例不一樣。
童話是給孩子看的,所以要善惡分明。好人就一定會有很好的好報,比如灰姑娘,她勤勞又善良,所以她得到的獎勵是可以嫁給王子,雖然有很多人都比她還勤勞又善良。那麼她的後媽和那兩個姐姐,她們貪婪自私又總是欺負灰姑娘,所以就會被燒死,啄瞎雙眼,雖然有很多比她們還壞的人。

所以童話這種東西是不能用現代人們道德意識來解讀的,不會因為她犯得是小惡所以受的懲罰小,她犯得是大惡所以受的懲罰大,在童話裏,只要你做了壞事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我想這是為了讓孩子對道德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知道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吧。


其實很多 但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 要麼是被刪減 要麼就自己主動忽略掉了 只記得那些溫暖美好的地方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其實看的時候有很多死亡的畫面 可是我從小能記得的就只有「芝麻開門」了大概……有很多所謂的童年陰影 如果不是營銷號一再宣傳 我真的都不記得了哈哈

不過這只是個人體驗 不提供參考

能參考的倒是很多童話故事、給小朋友看的電視電影 也不是一昧的真善美比如《Happy tree friends》(手動微笑)
有的時候我們認為他是黑暗的,但別人不會認為。他們認為這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也無話可說。就好像研究歷史,要放具體的歷史條件一樣。我就認為童話裏的人物們高興,就挺好的了。

不適合5歲下兒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