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女性群體中有辨別能力的人極少,而有這種能力的女性又往往不屑與其他女性抱團。

比如有一天我單位的同事說某家店鋪賣鵪鶉蛋特價,一百枚才三十塊,好便宜啊。我本能得就覺得有問題,因為一般這種東西都是論斤稱比較合理,論個的話認為增加工作量,再邏輯上難以自洽。然後我百度了下,每個鵪鶉蛋10克,100個就是2斤,每斤十幾塊又不是什麼特殊品種,顯然是智商稅嘛。當我把道理給他們講完之後,一群大學畢業的女性還是組團去買了。

愚蠢自負可見一斑。


謝邀!

女性群體的輿論能力的確大於男性(在兩性關係領域)。

~~~~~~~~~~~~~~~~

邏輯鏈如下:

一、男女智商一樣

二、新一代男女受教育年限差不多

三、男性在絕大部分學科的學術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更多,男性在網路社區為五花八門的業餘愛好發表的文章更多。

四、即使只考慮未婚男女,以上三點也成立。(第四條排除了有人拿已婚女做家務育兒說事的可能)

五、與男性聰明程度一樣且文化程度一樣的女性,(相對男性而言)把更多的精力、人數用在兩性關係輿論大作戰里去了,當然更牛了,所以有些男的被洗腦了還不知道。

學英語、學日語的女生多於男生,但是我在知乎看到的英國歷史與日本歷史答案,為何多出自男性?

~~~~~~~~~~~~~~~~

舉個例子,假設你的母校與我的母校的畢業生的智商一樣、文化程度一樣,你們上網研究編程自學、書法鑒賞、武器、炒股心得、金庸小說排座次、日本戰國史,我們上網把重兵部署在兩性關係領域。你猜男女關係的輿論被哪所學校畢業生掌握?

~~~~~~~~~~~~~~~~~

既然絕大多數男人是要結婚的,那麼,只要在兩性關係領域把男的忽悠瘸了就夠了!何必費盡心機研究炒股、武器、國際政治、近代德國史、編程自學。。。。?

這就是集中兵力,在局部關鍵戰場形成比對方多幾倍的力量,一舉戰勝對手、把他們忽悠瘸,從此過上不錯的日子。


我來提一條,因為互聯網時代女性的發聲更有組織性,其原因在於有職業化的組織者積极參与,而男性群體相比之下更為鬆散。

經常看婚戀情感女權等話題的同學們也都會看到很多「情感大V」「女權鬥士」等,在獲得意見擁躉之後,會有很多「鐵杆粉絲」,然後就經常會開公眾號、微信群、付費諮詢、微博號、軟廣、微店、淘寶店等等,生意好壞看關注度,也看運營能力。像咪蒙那種等級的,比特么辛苦搞幾十年公司弄上市啥的還合算得多,樹立了一個標杆,也激勵了很多人走這條道路,催生了各路大V小V,也是一門生意。

年輕女性群體,是所有階層中消費能力最強的群體,如長江大河一般,分一杯羹,也賺的盆滿缽滿。能發掘這一點,然後在話語上代言,間或軟廣、代購、帶貨、推銷產品等等,無論是課程、衣服、化妝品、旅遊、美食,都足以美滋滋。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正事乾的,就算說點啥,那也是業餘的,人家從中更能夠獲利,然後全職干這個,這是職業化的。職業的吊打你業餘的懂不懂?

反觀男的這邊,很難玩起同樣的模式,對不對。

她們(組織者)平常就這些事,琢磨受眾心理,用合適的語言帶節奏,參與更多熱點,多搞點事情,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甚至不斷升華她的理論架構,有時候有點「宗教化」的意思,受眾如同教徒,這就是建制和組織,有教眾供養,教主更是興風作浪。有教主組織,教眾有了旗幟和內核,更為強大,「團結就是力量」嘛。

所以,在這眾多「職業化」「准職業化」「半職業化」的組織者的帶領下,其意見更統一,戰鬥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膽子也大,絕非散兵游勇能抗衡的。加上基本上都集中在這種婚戀家庭及與女性權益有關的社會事件上,無論是造勢,還是對罵,都顯得人多勢眾、同氣連聲。這就質變了,給男性群體一種感覺,她們「很抱團」。

最後想到了一個笑話,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你有正事要干,人家的正事就是罵你,你們倆罵了一天,你工作丟了,她錢掙了,你玩得起么?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人家車頭馬力足,自然跑起來虎虎生風。


謝邀

最近出現了一個考研清華物理學被刷而控訴清華大學性別歧視的新聞,這件事其實就是能夠說明這些問題。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考研複試的黑幕,我沒經歷過考研,也不能給出太多的意見。大多數的觀點集中在,學歷歧視(985歧視雙非)、地域歧視(本地考生優先)、性別歧視(女研究生的問題 )、家庭經濟歧視(擔心因為考生經濟條件一般,研究生期間會難以靜心做事)等。

就這個考生來說,北京郵電大學跨學校跨專業考清華大學物理學,初試取得了很高的分數,但是複試不達標被刷了。

揣測一下,有很多種她被刷的可能:

第一:她跨校跨專業,而導師對其了解程度極其有限,因而謹慎對待,這裡會導致一定的歧視。這算是學歷歧視和專業歧視吧。

第二,性別問題。比如,導師不放心女研究生出差等,因為出安全問題導師也會受到牽連。而男生本身受到侵害可能性小,哪怕即使出了問題,從老師監督造成的不良影響比女生小很多,因為很少有媒體關注男生的問題。這種問題不限於研究生,在多數企事業單位都有這些顧慮,不太敢讓女員工單獨出差,除非對其有一定信任。(誰叫男職工沒婦聯撐腰啊)

第三,個性問題。理工類的專業需要穩定踏實的性格,藝術類、文學類專業需要有一定的創造力。而她的一些表現、自我介紹流露出的個人性格,不符合導師對這個專業的認知,因而選擇放棄。

所以,她想去伸冤,至少有三個理由。

第一,清華大學作為全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竟然對跨校跨專業學生,有如此嚴重的歧視和偏見。

第二,清華大學作為全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竟然對女生有如此多的嫌棄,封建思想嚴重。

第三,清華大學作為全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反對學生具有創造力,而是希望學生是機器一樣工作。階層固化思想,令人唾棄。

為什麼她選擇第二種呢?很顯然,因為這種伸冤方式更能獲得社會的同情,也就是更有效率。她表達學歷歧視和專業歧視問題的時候,必然會使得那些考本校本專業的人不滿。這些人會論述,雙非學校學習好的,也不會怎麼樣。她表達,清華大學抵制學生擁有創造力,那些比較保守,希望人際關係和交友圈穩定的人,對風流倜儻人物保持警惕的人就會反對她的觀點。這些人會說,風流倜儻但是人不踏實,不適合合作。而第二種,會引發男生的不滿,男生會論證這個女生自己存在著問題,這與性別無關,只是男生更適合而已。

每一個選擇各有利弊,她最後選擇了第二種,無疑是認定如今社會輿論會壓迫男性表達觀點的權利。而前兩者,觸碰到利益相關人員,他們的言論並不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只不過,過度消費「性別歧視」,使得一些場合人員不得不儘可能趨利避害遠離這類人。她的行為不僅不會減少女性受到的偏見,反而導致了他人對女性群體的擔憂。

互聯網到實際生活中,女性的輿論能力的確是要大於男性。就如同,希拉里曾經認為戰爭使得女人成了寡婦,因而她們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沒有人認為逝去的男性士兵不是戰爭的受害者。只是當女性輿論優勢無限擴張的同時,反抗意識也逐漸覺醒,反女權也會隨之很自然的出現。同時,因為女權佔據了性別問題的高地,各類人群出於對其恐懼採取的迴避行為,又有可能讓一些非女權的女性受到傷害。


有一個原因是,有的男人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會站在女性角度說話。

但極少有女性站在男性角度說話。再加上男人本來就不愛說話。

這就造成了人數上的巨大差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