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入了一個電影沙龍的影迷羣,有專業人士也有業餘愛好者。在沙龍上對一部電影從細節到結構,是政治諷刺還是文化傳承等等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爭辯。這讓我深深地迷茫了……

明明是可以像長江圖那樣出一篇導演訪談就可以有定論的東西,為什麼有爭論的必要?電影作為藝術不應該是一種個人表達麼?我以為關於藝術真正的沙龍應該是出自於一種,藝術創作者本身也無法用語言完全解釋,而只能通過作品讓人感知的情況。而且兩個小時的作品不像書那樣有足夠的細節來支撐,也不像繪畫作品那樣有足夠的表現力。畢竟繪畫中光和影,事物本身,人的形態,風景狀態都是可以無限想像來創作的。


謝邀。題主對於藝術的認識還是不足的。其實能問出這種問題,說明跟知乎上大多數反智主義還是有區別的,所以還是簡單說下吧。

長江圖那樣出一篇導演訪談就可以有定論的東西,為什麼有爭論的必要?電影作為藝術不應該是一種個人表達麼?

藝術壓根兒就不是僅僅作為作者的個人表達作品。表達個人觀點的是政客的講話。

藝術是呈現一個多元的概念,每個欣賞他的人都能擁有解讀他的意義,而創作者往往是遵循著它的意義把這個多元概念創造了出來而已。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哈姆雷特不是為了表現莎士比亞自己內心的復仇,一個故事,他的很多細節都能值得後來人去討論。

這叫藝術鑒賞,藝術批評。有的時候藝術批評也不僅僅只有負面的批評。

這就好比一個大學生跟一個小學生交談,小學生會怒問,虛數有什麼意義?我們身邊全是一二三四五個大白菜,虛數有什麼價值?真要論實用價值,估計大學生也解答不出來。這需要多少年的不斷學習才能讓小學生放棄這個想法。

所以要解答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得清楚的。

總而言之,當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就已經不是僅僅表達作者個人意圖的工具了,作者也不是藝術作品的唯一解釋人。
可能是導演不想回答吧。影迷們只能自己來分析了。
謝邀,題主,假如一個人三觀是歪的,他想表現正能量,會不會和我們關注的三觀有所出入?

研究式很多時候需要吧主創人員的思想也作為研究的一部分,他的回答是受到三觀制約的,

就給打個比方把,一個人走路偏東,他想往北走,其實是在往東北走,我們這麼多人都看見他往東北走,你問他他說他想往北走,請問他說的準麼?訪談不能代替研究,即使作者是作品的父母,父母就有權定義自己的孩子了?

首先,你提到的情況其實國內外都存在,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處境還算不錯了。
畢竟有很多有跡可循,有理可依的情況存在,也就是說,電影是有一定套路的。

相比其他的藝術形式,比如美術、文學、音樂、詩歌等等,它們可能存在的爭論啊、解讀啊、撕逼啊的現象更嚴重,尤其是在國外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下。

當然,就像首答提到的,咱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本來是從培養思維的發散性,這個出發點設計的模式,沒想到竟然會愚蠢的演變成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評判思維和感受的正誤性。

所以直接導致很大程度上的,很多人習慣隨大流,而另一小部分的人則極度排斥別人的想法,很難接受不同的觀點。

於是,探討往往會演變成爭論,爭論搞成撕逼,最後誰都說服不了對方。然而,問題有那麼難以得到解答嗎?實際情況估計並不是這樣吧?就像題主提到的,沒有什麼是一次完整的導演訪談不能解答的……結果簡單的事情無限的放大複雜化。

而且不少在電影方面的所謂「專業人士」,比如不少影評人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很多時候你根本沒法判斷他到底懂不懂電影,或者懂到什麼程度,那麼相比而言,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是不是就更容易胡亂的評頭論足,自由發揮了?

如果一定要去解釋這種現象為什麼會普遍存在,那我認為大概是這樣的吧:

PS.雖說電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形式,有很大程度感受性的存在。然而關於劇本、人物、臺詞、影像風格、情節結構、敘事方式、主題表達等等,都是相對比較嚴謹和清晰的,所以它總有一個或兩個合情合理的說法,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奇怪!~

以上


作者不是藝術品的唯一解釋人。
藝術作品就是你看到啥就是啥每個創作者都出來解釋,那還要藝術品幹啥,我拍個反戰題材電影花了幾千萬,你還罵我「劇情拖沓節奏差演員不好」,我乾脆直接站出來捧著「反戰」二字就可以了嘛,所有人都看得懂。影評其實就是他們自己的理解,用大眾化的方式說出來,有很多人觀影水平不高,又希望去理解這部電影,所以去看影評。挺多影評寫得真好,無論豆瓣還是知乎,給你寫的頭頭是道,鏡頭都分析得明白兒的。當然儘管可能導演並沒有這麼多意思,但能解讀出來,並有理,就是拍電影的意義。

一部電影本來就是有很多種觀影體驗,姜文拍一個《讓子彈飛》,馮小剛張藝謀看過之後的想法,肯定跟我們不一樣;

我爹一邊喝酒一邊看《讓子彈飛》,覺得也挺不錯,但是他肯定連臺詞都沒聽全;我看的時候也覺得挺過癮,還黑色幽默,畫面也好,情節緊張刺激,看了影評才驚呼:我的天,這麼多隱喻和細節。好的影評是在接近創作意圖,但不可能完全一致,導演自己的解讀也是一個版本的影評而已,沒準某句臺詞就是編劇夾帶的私貨呢,導演也不知道。題主說的沙龍我沒去過,想來或許很有趣,滿足了很多人高談闊論的願望,對於藝術的種種討論都是允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嘛,越討論越過分簡直是太正常了,沒人舞槍弄棒的就不錯了。
這個世界,事情總是要先發生,而意義是事後回憶和挖掘出來的。那一幀一幀畫面從你眼前掃過,然後電影結束。在電影放映的這段時間,這個世界實際上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什麼都沒發生,而你腦子裡的東西也是不存在的。大腦對銀幕上的一幀一幀畫面的反應和你個人過去的經歷和思維水平有關。同樣的鏡頭,同樣的銜接順序,給不同的人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電影屬於大眾文化,集體創作生產大眾經驗,某種程度是民主的成果,但是大眾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還會細分不同的羣體,不同羣體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影像的語言邏輯和文字的語言邏輯是不一樣的。(例如我高潮了,怎麼轉化成影像來表達,不要告訴我要像島國AV那樣浮誇)

所以以上原因造成了影評的多樣性。並非導演說我表達了什麼,大眾就接受什麼,要是那樣,這個導演豈不是生產出來了的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經驗,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呢?!而且電影也不是個人表達,個人表達是要賠錢的,會餓死的。

好了,以上都是我瞎編的!!!謝謝,再見。
魯迅寫文章的時候一定沒想那麼多吧,但語文課本能把他文章裏的每一句話都分析出「對舊社會的控訴」。。。
不記得小學語文做過的閱讀理解了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