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手寫了幾個字,你覺得像趙孟頫嗎?

覺得我寫得還行,就學吧!

否之,則棄


任誰的書體也不要長期學習,你不是複印機。

學習書法最終目的是踩在前人肩膀上寫自己的字。


「歐顔柳趙」,幾百年來,就是童蒙學習楷書的範本。書法傳統裏,「正心」是重要的文化規範,與道德教化存在互通關係。所以,古人把四大書家作品作為楷則,也是經過歷史檢驗的。

趙子昂趙體,作為啟蒙範本,就是指楷書。如果成人要涉掠二王技法,也可以從趙體入手。趙子昂日書萬字,在書法上極其用功,非一般人所能及。「用筆千古不易」,正是趙在反覆的書寫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結論。

從趙體入手,可以學到什麼?

學習趙體,最大的便利是容易上手。結體相對簡單,字形大小均勻,這些都是趙體上手快的原因。

趙體的範本很多,字帖量很大。從他寫的書法作品裡,基本寫遍了常用字,學習趙體的人,只要直接「拿來」熟記於心,就能寫出比較像樣的字體結構。

趙體的墨跡很多,意味著揣摩趙體的作品,從氣息、字法、筆法、章法、墨法的學習和取法上,都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較深的個人體會。

趙體筆法豐富,可以從墨跡中獲得各種字的技法。現在真跡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書畫展覽中見到;印刷技術繁榮,各種印本上趙體字,也多有善本。有關趙體的資料隨處可見,網上搜一搜,就能獲得豐富的資料。書論家也寫了很多專著,無論歷史上還是當代人,寫書法史,都繞不開趙,因此可以從中獲得學趙的各種知識。

趙體楷書好,值不值得長期學習?

至於趙體楷書是否適合長期學習,還是要看每個學習趙體的人,在讀帖、臨摹、創作上,吸收了多少,要看掌握活用的程度而定。

一方面趙體容易上手,容易辨認墨跡裏的豐富技法語言,但另一方也容易寫俗。寫俗,主要一是沒有理解趙書從晉唐裏學習來的高級成果,二是沒有從自己理解消化中,形成自家面目。總體上看,學習趙體如果浮光掠影,即使是臨習也還不夠準確,那麼學習時間再長,也可能學到的只是皮毛,格調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比如「鉤」法。書作同一頁裏截取了幾個字,「鉤」的寫法,怎麼才能寫像寫對,成為創作中的肌肉記憶,這要看個人習得的具體情況而論。

一般而言,學趙體的時間不宜太長,一年半載即可,著重在點畫的技巧和熟練度,解決書法基本功方面的問題。

如何從趙體蛻變,成就自家面目?

學習趙體,不僅僅要學習楷書,還要多看多學他的行草書,甚至隸書、篆書等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也要看趙同時代一些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比如鮮於樞、董其昌。這些元明重要書家,在精神氣質上都上溯晉唐,這一點需要在學習中反覆領會體悟。

除了橫向學習同一朝代的書家書作,縱向學習晉唐的筆墨精華、精神氣質外,還要研究趙的各種書體的書寫狀態,比如說寫碑,學習趙怎麼把嚴謹寫得不拘謹;寫書信,又是如何寫得輕鬆自然,不失法度,寫出了什麼狀態;學習趙在字畫上寫題跋,中小楷字怎麼做到精到,模擬他書寫時的狀態;抄一篇文章,比如「千字文」,呈現了趙的什麼狀態;大字,小字,趙都是什麼狀態等等,都值得好好體會。

陳忠康先生說得好:

要盡量把學書對象立體化,不要只學一種套路。如果只學一種套路的話,最後往往很難化得開。

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有自家面目。就是說通過學習趙體,創作的作品,一眼看上去,氣息首先是二王的,似乎有趙體的淵源和影子,比如吸收了趙的某些精到的筆法,但字的造型上又避免了「自如算字」、扁平劃一的傾向,變得靈動有致,連筆簡勁;氣韻似乎有王獻之的筆致,但又不是純粹的小王,有自己的理解判斷和審美趣味等等。因此,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趙體,成為自己。

希望對學習趙體書法的愛好者有幫助。


首先,不能說不值得,會被噴。只是建議,既然都要寫趙孟頫楷書了,不如去學學智永千字文。

或者學學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倪寬贊,再比如元倪墓誌,董美人,都可。

作為一個過渡階段,學學趙孟頫楷書還是可以的,不要長期的學。盡量做到取法乎上,看看趙子昂學的什麼,去學趙子昂學過的東西。


每一個書家的風格是在不斷的總結與變化,不能單一而論。就拿趙孟頫的《三門記》《妙嚴寺記》《膽巴碑》而言,能看出趙孟頫風格的逐漸豐富、變化、提高,最終大成的過程。

任何書家大成的作品都值得長期學習的。

你這個問題就好比「顏真卿的楷書值不值得長期學習」,我認為《多寶塔》和《麻姑》還是有差別的吧。

學習書法自己本身就是逐漸提高的過程,那想法也會隨著自己的提高變化。,例如一開始喜歡智永,筆法外露很精彩,可學了幾年之後覺得這種筆法外露太張揚,喜歡「藏」一些,那可能不再學智永了。再學了幾年之後又覺得自己喜歡外露,不過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自己本身就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