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復旦大學預防醫學大一新生,想在大二轉去臨床醫學,但早就聽聞臨床醫學專業學習難度大、工作壓力大等等。想請問臨床醫生目前的工資待遇和前期的付出真的成正比嗎?並且還想請問那些曾經從其他專業轉到臨床的前輩們有沒有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後悔?


相信我,如果轉了你一定後悔。

但是和專業無關,是心態問題。

如果你轉了,將來遇到任何困境都會放大懊悔感。醫學就是一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工作,利弊都非常明顯,很多都是見仁見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好不好,沒有人能告訴你一個準確的結果,也沒有這樣的結果,最後只能歸結到那句爛大街的話:適合的就是好的,絕大部分專業也是如此。


感謝邀請。來分享下我的觀點。

這個問題不是值得不值得,而是喜歡不喜歡。臨床和預防雖然同屬於醫療體系但是卻在從事完全不同的兩項工作。這兩種工作所要承擔的知識貯備、專業風險、就業前景都是不同的,題主只是大一的學生,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這兩個工作都是知之甚少的。

好的辦法是通過預見習或者高年級學長多去了解相關的信息,掌握信息比拍著腦袋做決定明智一萬倍。對於大部分20歲朝上的人來講,未來更改從業的方向是非常耗時耗力而且具有大風險的事情,所以怎麼選擇才是對的,可不是簡簡單單一兩句回答或者坐在宿舍冥思苦想上幾個晚上就清楚的。這是我的建議。

接下來,說下我對這兩份工作的一些了解。

我自己是臨床專業出生。碩士選擇方向是外科學。臨床的就業方向是非常專一的,內外婦兒,就這幾大類,臨床醫生的職業路徑也是一目了然的。在上海進三甲,首先需要碩士以上學歷(大部分熱門專業需要博士),畢業時需要發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論文,選擇一個好的有領域影響力的導師,然後從規培、住院醫、主治、副高一路幹下去,在保證足夠優秀的臨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時,差不多需要20年,升到正高。能不能當主任,這個要看運氣。做醫生,要有足夠強大的勇氣和耐力。

預防醫學,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疾控。這是很多年前的概念了,很多學預防醫學的人(以北大的校友為例),大部分會在本科階段選修一些經濟、管理類的課程,有了足夠的GPA,會在碩士階段選擇出國留學。一般會選擇醫療健康管理類的專業攻讀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由於在國外涉及到communication的行業都不太容易找到工作(特別牛逼的學校,和成績特別優秀的人除外),因此,大家會選擇,以複合背景回國就業。即醫學+管理、醫學+經濟學等這樣的搭配,醫藥行業中的大型外企、醫療管理事業單位、金融投資類的企業,都非常喜愛這樣的同學。發展前景和可想像的空間會更大一些。

自己的親身體會,做決定其實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每個決定背後的工作才是問題的核心。對於在校的同學,不要過早的給自己某種暗示或者道聽途說一陣子之後就覺得人生有了方向,沒有成本風險的時刻,多去探索,多去嘗試,多去收集和分析,會在將來少走非常多的彎路。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壁壘,留更多的空間延展,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天際線,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舞台。

祝好。


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可能在人們心中臨床醫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生,輔助科室的醫生好像低了一個檔次,就像福爾摩斯和華生。我有很多學病理、檢驗、影像的同學也有這種想法,其實只不過是工作方向不同,在診療過程中同等重要。

說實話有很多其他醫學專業發展前景和工作強度反而值得臨床醫生嚮往,定點上班,準時下班,生活規律,收入可觀,總之比臨床工作更讓人身心愉悅,過勞死的風險降低了太多太多,即使自己不搞臨床,但是同事都是醫生,在自己或親人有健康問題的時候依然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專科醫生給與幫助和指導


值得,我就是預防轉的臨床,因為自己有個醫生夢。從小就想當個醫生治病救人。預防醫學肯定是不行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這邊的老老師都不承認其他的醫學,記憶最清的就是當時在預防的時候。老師最常說的就是——

你們這些非醫學專業的這個不用講,那個不用講,這個不考那個不考。

毫無自尊可言!


看學校唄 985 211 值 不然不值

現在三甲招醫生都要博士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