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神經遞質異常,每天都喫很多很多葯,尤其是中藥,真是聞一聞就已經投降了!有一種小藥丸,深褐色,那味道,簡直了,每次喫這個葯就噁心。。。為什麼葯都是苦的?就算是苦的,為什麼不能都做成糖衣片呢?是因為成本問題還是說糖衣會影響功效?


這是個製藥學的問題。改變劑型而保持藥性,是個複雜的問題,不是想當然的。

從哲學的角度講,葯不是為了給人喫才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葯必須是甜的,又或者為什麼治病的時候還有人會要求葯好喫,這是作啊,還是這病病的不夠重啊


中醫講五味,酸、苦、甘、辛、鹹。一個復方里至少是幾種味道混合或者全都有,味道是很複雜的,有經驗的醫生甚至會喝一口就分辨出方子大概由哪些藥材組成,藥材的藥性夠不夠。你之所以感覺苦是因為你平時喫了太多甜的,沒怎麼喫過苦。喫點苦就大呼小叫是一種巨嬰行為,我國的巨嬰顯然數量龐大。
我不是藥劑專業的,但是我感覺把藥片做苦可以讓小孩子不會當做糖豆誤服,我見過的大部分有糖衣的藥片都是一些相對來講很安全的葯(復方大青葉片,銀翹片啥的)應該有這一方面的原因吧。
瀉藥……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中藥肯定不是全苦的,比如大山楂丸、大小建中之流。人的味蕾對苦是最敏感的,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的生物鹼一大票都有劇毒,自然選擇的結果,「厭苦」可以說是深刻在人的基因裏的。加上現在普遍喜歡大方重劑,五味雜陳最後只喫得出來苦了很正常……劑型的問題,很遺憾,苦味葯主泄,一般不加蜜,做成水丸基本是最大容忍了。膠囊貌似可行?但是到腸才開始吸收會對藥效產生什麼影響還真需要研究。苦寒敗胃,實在忍受不了可以向醫生反映,中醫十分關注患者主觀感受。

ps:葯的五味是基於療效,參考味道的。


當歸羊肉湯烏梅丸等一波藥方實名反對。
謝邀,我沒有深入研究藥物為什麼呈苦味。但以藥物實驗與臨牀經驗來說。單一成份的藥物不成苦味,在含量達不到一定程度也不是苦味。比如說如果將面或大米高度濃縮。味道不一定呈理論的更香。那麼藥物從某點講也是因為高濃縮導致酸,苦口感。再是中藥有效成份之外是樹根葉子固有的鞣質等苦味。其實上用藥安全性完全取決於醫生判斷與醫生經驗。這個無論西醫中醫外科內科都是一樣的。安全性這一點講一部分藥物或者病人不能再攝入糖粉。所以無法或者最好不做成糖衣。無糖味衣可以的。但如果藥物是現配藥劑則因為時間與成本無法做成衣包。西藥藥片一般是因為成本跟懶。(幹嘛做成糖衣這樣。)另得這個病不容易。禁慾禁咖啡紅酒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