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按照最大起飛重量,還是按照發動機推力來區分?比如F35他。


個人建議按照發動機分類和數量來劃分

當然發動機推力是一直增長的

於是出現了最大起飛重量30噸左右的f35和f18ef,空重也都達到了13-14噸,達到f15級別

這樣很多人就進行准重型重型劃分,而實際上他們的除跨代隱身航電之外的其他空戰能力(比如推比等)還是和颱風陣風相近的


那麼

雙小推,單中推,輕型機,比如梟龍,鷹獅,IDF

雙中推,單大推,中型機,f16/18/35,殲10,颱風,陣風,fc31等

雙大推,重型機,蘇27系列,f15/22,殲11/15/16/20


傳統上是按空重區分,空重X噸(好像是7噸還是8噸)以下算輕型,以上算重型。後來中型機是塞進去的。

現在意義不大了,因為飛機越搞越大,早就突破了當年的尺寸。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輕型機,可能只有鷹獅和FC1,別的都不夠小了。


昂,現在知乎的寫作界面很智能啊,還能點擊就自動謝邀的。

扯回正題。

————————————————————————

我看了一下其他幾位的回答,都說的差不多了,我來掰(hu)扯(you)點別的。

戰鬥機的輕重劃分,印象中應該是從二戰開始,戰鬥機性能,型號不斷花樣翻新後,軍迷們自嗨「玩」起來的,似乎在航空工業領域從沒有做過標準的劃分與名詞定義。

二戰時候,輕重劃分比較「粗暴」簡單,多一個發動機(及機身)比如雙發的P-38就是重型,只有一個發動機就是輕型——不過呢,P-38有隻配備4管.50的潑水機,而只差一個發動機和型號個位數的P-39也有37大炮(嗯,本來想寫那個字,和諧,和諧。大家領會意思就可以了)。。。。所以這麼看來,似乎輕重也不是那麼明顯。

到了戰爭末期及戰後,由於噴氣技術剛剛興起,所以一票的飛機(僅就有正式服役型號而言)都幾乎是單髮型號。只有那隻「德三」的燕子和美英蘇極少數的實驗小型號是雙發之外。所以,也沒啥輕重之分好掰扯的。

到了米格19服役的50年代-60年初。終於也有一堆的各國雙發噴氣式戰機出現。但是由於推比小,航程短,且業界仍然處於航空技術探索時期,所以除了美國海軍的一水兼具玩票性質的海軍型作戰飛機之外。還是沒有明確的輕重之分。

直到走進60年代中期開始,中東戰爭、越戰等局部地區熱戰打的火熱,也同時也因為發動機技術的大發展,雙發,大航程,高空高速成為了業界追求。這時候才有了相對於單發戰機的所謂輕重之分。說白了,也就是軍工複合體為了遊說國會老爺們拿出更多的錢來給他們消費。所以開始鼓吹雙發大法好——雙發安全,雙發機體空間大,空載高,航程遠,總之一句話,不是雙發我不愛,沒有雙發不會戰。甚至為了讓不懂戰機的國會老爺們明白為啥雙發好,直接來了一個類似拳擊界的劃分方式來打比喻:雙發=體重大=威力強。SO,一代名JIO,啊呸,是一代名JI,啊,再呸,是一代名機-F4率領一眾雙發兄弟們橫空出世。

那時候的蘇修,其實一部分原因受限於相對落後的技術水平,一部分原因是更強調體系作戰,強調更低成本、前線部署,用完就丟的原則(對,你沒看錯,用完就丟,修都不修,一點都不環保),所以,雙發的型號基本是干轟炸機啊,截擊機的活,前線大量的幾乎都是單發戰鬥機,米格-21啊,米格-23啊。雙發?那是國家最高機密!你個濃眉大眼的是想學別連科嗎?走,契卡的咖啡味道還是很濃郁的。。。

所以,其實老毛子直到解體前,都沒有啥輕重之分,只有國土與前線之分,前者要求航程遠,速度快(如蘇-15,圖-128,米格-25之流),想要速度快,但是推力又不夠漂亮國技術好?簡單:上雙發!雙發還不夠,簡單,再加倆!最極端的就是米格-25這個「不鏽鋼の直男戰機」,外形硬朗得幾乎能戳「瞎」所有曲線愛好者的狗眼,深得「鋼鐵直男」的精髓!幾乎號稱「同時代能打的一個都沒有」,是的,幾乎——如果別連科不外逃的話。3倍音速的狐蝠,也就是SR-71黑鳥能和它共舞一下——還只能幹看,沒法下手。而前線戰鬥機,嗯,別的就不說了,舉個栗子,當年駐紮在波蘭的某架米格-23大兄嘚,因為騎在自己身上的飛行員誤判了飛行狀態,結果飛行員自動駕駛儀和發動機都沒關機(等於沒關電腦,沒拔電源)就跳傘了。。。傘了。。。了。。。然後這家米格-23大兄嘚就很努(huan)力(le)的自行向敵方陣地發(xiao)起(sa)了(lang)沖(yi)擊(hui),飛行了900多公里後,滿(ran)懷(you)悲(hao)壯(jin)的撞(zhui)向(hui)了(zai)一棟民宅。

至於那誰誰家,嗯,那個年代。。。苦哇!要不是70年代靠著領導人的智慧打破了與西方國家的溝通橋樑上的「堅冰」,要不是79年下定決心改革開放——「殲6萬歲」,「六爺包打天下」等口號不知道還要喊多少年?事實上到現在據說業界還有不少高齡從業者還在念叨那個年代(手動斜眼)。所以,輕?重?完全是「您說啥就是啥」的態度,雖然普通人持這種態度沒啥毛病,但是如果是航空業界的決策者的話,那就危險了。當年差點引進石榴姐和幻象千禧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還差點要了老約翰家那隻幾乎都快掉光毛的老鷂子。。。所幸當年錢包不厚實,誰誰家的領導人最後關頭保持住了一絲理性,沒去「剁」那隻手,不然也就沒有了今天的威龍、雪鴞、惡棍,梟龍等不講理的兄貴們了。至於戰機輕?中?重?啥玩意兒?!夠用就好!

所以,是輕,是重,還是中,有必要區分嗎?

——————————————————————————————————

以上純為胡(hu)鬧(you),如有雷同,只是巧合,對!就是巧合!


有對比才有傷害。

初代噴氣機大家半斤八兩,處於探索初期,所以沒有太大的區別。

發展到了二代機的時候,區別就來了。

公認的輕型機mig21,空重6噸,最大起飛重量9噸。嗯,小傢伙,短腿,沒跑了。

公認的重型機F4鬼怪,空重13.7噸,最大起飛重量28噸。分別是mig21的兩倍和三倍。

等到了第三代的時候,事情又有了點變化。

公認的輕型戰鬥機F16,空重8.5噸,最大起飛重量19噸。

公認的重型戰鬥機F15,空重12.6噸,最大起飛重量30噸。

對於以上這兩個的定位大家都沒有意見。但是,請看下一位選手。

mig29戰鬥機,公認的蘇系輕型機,空重11噸,最大起飛重量20噸。看看這數據,空重只比F15少了一噸多,還稱之為輕型!有點出乎意料吧?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現在的「輕型機」F35,空重13噸,最大起飛重量30噸,已經比F15還重了,你說它是輕型么?說它是中型我都覺得過分啊。

所以,戰鬥機的輕型和重型之分只能和同時代的選手比,和前後比都毫無意義。

另外,從以上重量數據上看,你就可以發現美系戰鬥機在設計上一直都領先於蘇系戰鬥機,空重和最大起飛重量比都在一倍以上,現在甚至到了兩倍。而mig29這個奇葩連一倍的水準都不到,不做機場守護者簡直沒天理。當初林虎看都不看它一眼,眼光真是老辣。


純個人想法。

從發動機來分

雙大推,重型機,代表F15、Su27、F22、J20、Su57

雙中推,中型機,Mig29、陣風、FC31

單大推,輕型機,F16、J10……F35?你太胖了,滾去做中型機。

雙小推或單中推,那是玩具,不配擁有姓名

但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在網上發言的時候,我會把單大推和雙中推都稱作中型機。


之前按照空重分太不靠譜,畢竟f35這個異類出來了,而且之前的中型機也確實越來越重。推薦簡單的分法吧。五代機帶來了新的變化,先進中推可以到120千牛級別,這個是四代大推的水平,而先進大推的f135去到22噸推力,長遠甚至去到30噸推力。多功能機,除非放棄空優性能,否則還是要做到空優構型是具備超過1的推比。提醒:別拿五代中推和四代大推比,代差存在,四代大推不過13噸左右,而五代中推也可以到13噸了。

雙發大推,是重型機。

雙發中推或者單發大推是中型機

單發中推或者雙發小推是輕型機

比如, f35的參數:

重量及載荷:空重12020千克(F-35A)/13608千克(F-35B/F-35C),最大武器載荷大於5897千克(F-35A/F-35B)/大於7711千克(F-35C),最大翼載荷530.7千克/平方米(F-35A/F-35B) / 393.7千克/平方米(F-35C),最大內部燃油大於8165千克(F-35A)/大於5897千克(F-35B)/大於8618千克(F-35C),最大起飛重量27215千克(F-35A/F-35B/F-35C)。

F/A-18 E/F型) 引擎:兩台 通用電氣F414-GE-400渦扇發動機 推力:2 X 22,000磅 (9,977 公斤) 機長:18.5 米 機高:4.87 米 翼展:13.68 米 最大起飛重量:66,000 磅 (29,932 公斤) 最大速度:1.8+馬赫 最大升限:50,000英尺(15,000米) (F/A-18 C/D型) 引擎:兩台 通用電氣 F404-GE-402渦扇發動機 推力:2 X 17,700磅 機長:16.8 米 機高:4.6 米 翼展:13.5米 最大起飛重量:51,900磅 (23,537公斤) 最大速度:1.7+馬赫 最大升限:50,000英尺(15,000米)

即使f35到了最大起飛重量27噸,或者F/A-18 E/F型) 到了3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也仍然是中型機。

國內有誤傳說幻影4000是重型機,只能說重型機是法國人的wild wishes,兩台即使弱小的中推,即使最大起飛重量去到32噸,也仍然只能做中型機。


通用標準就是按最大起飛重量,但是不同代際的劃分往往會讓人迷惑。

F4鬼怪和F/A18都是美軍艦載機,前者最大起飛重量28噸後者29噸,然而前者是重型艦載機後者是中型機,到F35C,最大起飛重量已經達到32噸,卻仍然是中型機。

因為二代機和早期三代機的發動機性能有限所以同等空重下的最大起飛重量肯定不如後來的改進型或新一代戰機,所以會出現上面那種情況。

現在也有一種劃分方法按發動機分輕重,雙小推(一般是教練機)/單中推是輕型,雙中推是中型,雙大推是重型。

這裡沒列舉單大推的機型是因為使用這個布局的戰機(F16,J10,F35)往往又會讓人迷惑,為何同樣是單大推,F35起飛重量比前兩者大那麼多?如果按最大起飛重量計,前兩者的早期型號都只能算輕型機,達不到陣風颱風這種雙中推機型的載荷,但F35卻又遠遠超過雙風達到一般重型機的起飛重量,是不是覺得很迷惑?

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最終只會爭鬥的沒有下文,事實上戰機嚴格劃分輕重已經不是各國考量的標準了,發動機和材料學的進步都可以使飛機在同等尺寸下儘可能的提高載荷。。。。最好的辦法還是聽官方解釋,F/A18EF還是F35,都是在中型機尺寸下要求儘可能多的載荷,尤其是F35三軍通用的情況下兼顧的指標太多所以變成現在這種極端情況,通俗的話說就是中型機的體格乾重型機的活。


解答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下汽車的級別劃分

這是1995-2004年生產的寶馬5系,底盤代號E39,軸距2830mm,長寬高分別為4775x1800x1435mm

這是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寶馬3系,底盤代號G20,標軸版本軸距2851mm,長寬高分別為4709x1827x1442mm。

明明這兩輛車三維和軸距都接近,甚至大部分尺寸數據現款3系比E39 5系要大,為什麼G20仍然只是被劃分為中型豪華轎車,而E39仍然是行政級/中大型豪華轎車呢?

因為這是現款寶馬5系,底盤代號G30,標軸版本軸距2975mm,長寬高分別為4936x1858x1479mm。W213 E級、C8 A6等其他行政級豪華轎車競品也差不多尺寸,而W204 C級和B9 A4等中級豪華轎車也基本上都跟G20 3系差不多尺寸。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同年代/時代的科技的劃分標準也需要不斷地去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規律。

回到飛機的話題,輕型、中型、和重型機的劃分同樣也不可只看它的起飛重量和推力,也得看其所處時代、在設計初期的定義以及接誰的班。

很多人拿F/A-18E/F的重量等級與F-15C接近來做例子,但其實真正應該跟超級蟲同時代對標的重型機已經是起飛重量36.7噸的F-15E和38噸的F-22了。

從其發展歷史來說,F/A-18E/F接的是中型機F/A-18C的班,自然也就仍然是中型機。

從現在這個時代的坐標系來看,

重型機有(30t+):J-20、Su-27全系、F-15全系、F-22

中型機(15t-30t):F/A-18、F-16、米格-29、颱風、陣風、J-10、幻影2000

輕型機(&>15t):JAS 39、JF-17、IDF、LCA


最簡單的方式看最大起飛重量。粗略地區分一下,不到20噸算輕型,超過30噸算重型。


按空重和推力劃分吧,9噸以下都是輕型機,有單大推和單中推,比如F16J10 幻影2000,十噸左右但不超過十四噸差不多可以算中型比如米格29陣風颱風偽重型F18EF(F15空重12.7但它是重型,F35C空重15.2噸,這些就很迷惑了」),重型:蘇27/30系列 F14 F15 F22 J20 蘇57,都是雙大推,最高起飛重量30噸以上

除了F35我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劃分,它尺寸小,但空重大,雖然單大推但推力接近兩個F110或AL31F

以上是僅僅是我個人的標準,可以參考,有異議的歡迎在評論幫我指點改正


有按最大起飛重量分的,也有按空重分的,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和戰鬥機劃代一樣屬於習慣上的分類,官方並沒有給出過明確的劃分標準,不同時期的輕重戰機差別也很大,甚至現代的輕型機都要比曾經的重型機要重很多


按照發動機分吧

雙大推就是重型機

單大推雙中推就是中型機

單中推雙小推就是輕型機

單小推是。。。靶機


這個並沒有統一標準,按重量劃分也是不太準的,不同時代、不同設計思路的飛機重量差異比較大,容易造成混亂。比如F35和F15重量差不多,F35是中型機,而F15是重型機。還有F18,CD是空重10噸多,最大起飛重量22噸,EF超蟲改成空重13噸,最大起飛重量29噸,和F15差不多,這是從中型改為重型??所以,還是按發動機劃分靠譜一點,就是:

雙大推為重型機,如f22、f15、蘇27、殲16、殲11;

雙中推或單大推為中型機,如米格29、F16、殲10、颱風、陣風;

雙小推或單中推為輕型機,如梟龍、IDF、光輝。


一般看發動機 重型機雙發大推 中型機單發大推或雙發中推 輕型單反中推或雙發小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