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成熟後平民開始有了上升通道,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開始鬆動;

安史之亂後,士族中最大的流派--關東高門,他們的領地陷於藩鎮割據和混戰,極大打擊了這個集團;

中唐稅制改革後,大家族從經濟上不利於生存,開始分崩離析;

唐末的農民軍和各路軍閥有針對性的從肉體上打擊摧毀士族高門,黃巢這麼干,朱溫、秦宗權等等都這麼干,動輒屠殺一批批的士族,到五代大混戰結束,士族已經所剩無幾,經濟上失去了地位,政治上也不再有特權,這個階層徹底完蛋。


侯景之亂。

有人說唐朝還有什麼士族階層,那什麼王謝這樣的大族在姻親時候比皇族都要有面子來證明。那也只是一群人在自嗨而已。一群人不要臉國都被滅了,還標榜自己文化有多先進,自己姓氏有多高貴,也不看看現在是哪朝,什麼看不起皇族,什麼清清白白,大清亡了!

舉個例子,典午滅吳的時候,當時人認為正統在北方,所以有什麼二陸(陸機陸雲)拜見張華杜預的事情,那個時候士族主要在北方,所以都標榜自己是河南人。到了典午把自己國家玩亡了,士族紛紛南渡,到了楊隋滅陳的時候,當時人就紛紛以道統在南方為驕傲了。說什麼關中人都是土鱉,王謝門最高。李唐要籠絡你一下,所以裝裝樣子,找一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來表示自己很尊重這些舊朝的遺老遺少,其實要發起狠來,一個個的還不是老老實實的。槍杆子在我手裡,就靜靜看你裝逼而已。

以上論述的是隋唐士族階層已經亡了。

至於士族階層什麼時候走向衰亡的。我認為主要有兩件事值得考慮。

其一是劉裕篡晉。其二是侯景之亂。

劉裕篡晉直接導致了士族階層的衰落,至此南方楚子掌權,天下再也不是王謝庾桓這些大族能說了算了的。但隨此而來的就是彭城劉氏、南蘭陵蕭氏等一批由軍功而晉陞為文學大族的皇族,尤其是南蘭陵蕭氏,這可以說是新士族。這些新士族和老士族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階級利益也相似。隨著統治的日益腐化,新士族和老士族在鬥爭和聯合中一起衰亡。

衰亡的節點就是侯景之亂。

什麼王謝庾桓,什麼梁武帝,什麼昭明文選,面對金戈鐵馬,刀槍戟劍,都不過是粉飾太平的玩物而已!太平時候看起來很酷炫,真鬧起來一把火就把你燒的乾乾淨淨!梁武帝餓死,南蘭陵宗室自相殘殺,王謝劉庾紛紛跑路,投降北朝的投降北朝,寄人籬下的寄人籬下,被殺的被殺,自殺的自殺。當年的大族而今何在啊?只剩曾經的繁華讓一些人流連忘返罷了!

「六朝何事,只是門戶私計!」


瀉藥。

從隋朝科舉制確定之後,士族階級步入衰亡,經歷唐末震蕩後,徹底粉碎,被讀書人群體取代。


一朝天子一朝臣,世襲罔替,衰亡的只是朝代,而士族階層從未衰亡。


從衣冠南渡以後,士族就開始衰弱了,完全沒發現槍杆子開始強過士族對於國家的掌控。

同時,南渡以後的各種內亂,不思進取,導致了留在北方的士族殘支反而比南方更強大。等到隋唐,南北統一更是沒有多大的麻煩。之後,科舉的產生導致了,地主階級的產生,就就導致了大士族被一個個小型官僚與地主直接打壓分裂,黃巢起義更是補了士族最後一刀,被鹽商起家的黃巢直接把長安的士族高官、皇室子弟和貴族直接殺光了,導致士族青黃不接,直接開始衰敗。


我認為是黃巢終結了五姓七望的千年世家。


侯景之亂與江陵之亂


謝邀!

應當是唐朝。

士族是帝王取得國家統治權的人才基礎,同樣,也是權力無法集中的病因。從漢朝開始,帝王與士族的矛盾就一直不曾休止。

一方面需要他們的能力,另一方提防他們的能力。

隋朝科舉,但由於時代太短,並沒有取得什麼明顯效果。唐初亦然,最起碼在李世民時期,士族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只不過沒有之前那麼惹眼罷了。因為他們的能量有一半轉入了暗處,一方面是朝堂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民間地域性的無形加持,這些都讓帝王揪心不已。

科舉,損害的是士族利益。其中的爭鬥比歷史書上記載得要兇猛得多。實際上,科舉只解決了一半的問題,但這一半確是致命的!

因為這一半里,有槍杆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