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哪個類型的作品,或者哪個方面的作家和作品比較受評審看好,或者能不能從往屆得獎中發現一些規律呢?


前言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設立的五個獎項之一。1900年授獎範圍由純文學擴大到歷史與哲學,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577萬人民幣)。

然而,由於諾貝爾遺言的粗略,並不只是諾貝爾文學獎,所有的諾獎評選並沒有一個公認或公開的標準和原則。以至於某種程度上,諾獎的頒發有了一定的政治考量,尤其是和平獎與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在1901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評選與頒發任務,一共設18位文學院院士。實際上,早期的院士構成複雜而極不專業,有大主教、議員、法學家和政治家,文學家反而是少數。甚至瑞典皇家科學院和瑞典文學院的院士經常出現交替或兼任兩院院士的情況,歷史上瑞典文學院每席中至少有一位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比如,著名化學家、瑞典化學之父貝采里烏斯(1779.08.20-1848.08.07)於1808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第332位院士,他因創建現代化學命名體系以及發現化學元素鋪(1803年)、硒(1817年)、硅(1823年)和釷(1828年)而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有機化學之父。可這麼一位物理大牛又於1837年9月18日當選為瑞典文學院第5席第5位院士。

氫彈之父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

所以還鬧出過人們以為文學獎和科學獎是一個機構頒發的笑話。

直到瑞典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1946年4月30日-今)時期後,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作家才逐漸被補選為院士,如今終於超過半數。其專業性與獨立性才逐步提升。

傲慢與偏見

言歸正傳,現在談談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文學,或者說西方普世價值對其他文學思想的態度。

作為嚴肅文學的絕對權威,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性和公正性正在接受考驗。研究117屆(截止2018年)文學諾獎的選擇,會有其規律所循,你會發現諾獎也有其政治正確。

從誕生伊始到現在,文學諾獎就一直迴避不了唯歐洲中心論。其中人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最高的國家是冰島,獲獎率為35萬分之一,美國為三千萬分之一,蘇聯約為一億分之一. 中國則是十四億分之一。

從體裁來看,敘事文學是絕對主力,其中又以長篇小說為主要代表,將後面的詩歌與戲劇遙遙甩在身後。

理論上,如果你是一位想得諾獎的作家,誕生在歐洲,選擇用英語寫長篇小說,水平相當,獲獎概率會是在中國的400倍。

那麼對於非西方世界(以政治概念劃分,日韓屬於)而言,諾獎更偏好何種文學主題和價值傾向?

答案是證明西方普世價值正確的價值傾向,雖然此或許並非作者本意,但諾貝爾委員會不要你覺得,他要他覺得這是種怨恨、譴責、反抗,並希望通過授獎來讓全世界更多人這麼覺得,認同普世價值在文學意義上的勝利。

所以文學諾獎往往頒發給展示出自身社會痛點的非西方作家,以莫言為例。

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我們國內讀者關注的是,莫言鄉土中懷鄉、尋根的那一部分,而文諾獎關注的則是莫言鄉土中怨鄉的那一部分,即頒獎詞中所謂歷史與社會。

換而言之就是,對歷史的批判性和諷刺性,以及對社會的反思。

  •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說《歡樂》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一、二期合刊上,由於當時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學》雜誌主編劉心武遭到停職調查,這期刊物也被收回銷毀。
  • 1988年,莫言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後來這部社會批判作品受到當時的政治風波影響,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
  • 199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酒國》更是到達了當代作家文學諷刺的高峰 。該小說藉助「酒」這種飲品,描繪了中國的官場生態,抨擊官場的腐敗。主要內容為:省人民檢察院的特級偵查員丁鉤兒奉命到酒國市去調查一個特殊的案子:酒國市的官員吃掉了無數嬰兒。但到酒國市的人沒有能經得起誘惑的,丁鉤兒雖不斷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後卻醉酒淹死在茅廁里。法語版獲得2000年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被西方認為創作手法最有想像力、最為豐富複雜的中國小說。

有了這些便有了入諾獎評委法眼的入場卷,以上種種在諾獎看來,莫言彷彿一個敢於擾動社會的反抗者,和最忠實書寫中國歷史與現狀的記錄者。

就像他們鮮少看見中國發展的一面一樣,他們選擇性的只看見了莫言批判的一面,這便是文學諾獎的問題所在。

又比如莫言之後,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是《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

就看代表作書名,諾貝爾文學獎是什麼胃口可見一斑。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一看市場對文學諾獎頒獎對象的定位。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在瑞典時間10月10日下午1時揭曉。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顯示,中國作家殘雪、余華、楊煉等榜上有名,其中排名最高的殘雪排第四名。

余華無需多加介紹,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反映以文革時期為主的痛苦歷史。

要介紹一下排名高居第四的殘雪。

中國作家殘雪(鄧小華)

你一定不認識她,這是一位在西方比在中國更有名的作家,但不用查資料,參考我們上面的規律,殘雪一定這麼一位讓文學諾獎青睞的作家。

一定是兒時記憶並不美好,比如,1957年,父親作為「新湖南報右派反黨集團」頭目被打倒,殘雪小學畢業(即「文革」開始)即失學。

一定是文學極具批判,而且主要集中於那個「十年」,比如,殘雪是由內向外的先鋒文學代表性作家,是從自我經驗出發,思考到了與西方現代派相似的主題,她所反映的現代中國人的特殊心理,如焦慮、恐懼、異化等,以及她所採取的心理感覺敘述,不期然地與西方現代派的敘述方式相重疊。

這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喜歡的文學,也是非西方意識形態作家易獲獎的作品類型。

最後

並非旨在否定諾貝爾文學獎,文學諾獎作為世界文學無可爭議的頂級大獎,對於一些絕對原則還是有所堅守。

列如讓許多人驚呼「他竟然還活著」的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作為七星文庫在世的唯一遺珠,和馬爾克斯一同被介紹到中國的文學巨匠,他常年高居文學諾獎預測榜前列。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者米蘭·昆德拉

但參考到文學諾獎的選擇傾向,如果不出意外,久負盛名的米蘭·昆德拉恐怕註定獲獎遙遙無期。因為有證據顯示他曾經在捷克斯洛伐克擔任過警察線人,舉報同胞;他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宣稱自己是法國作家,自己的書只應該被歸類到法語文學中;他曾嘲諷並攻擊在捷克從事政治鬥爭的作家。2009年,他簽了一份請願書,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辯護——後者被證實強姦了一名13歲的女孩。

再如2017年瑞典文學院院士Arnault性侵多名女作家醜聞事件曝光後,多位院士宣布辭職,隨後瑞典文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停發,這是二戰以來,諾貝爾文學獎首次停頒。

這都算諾貝爾文學獎對底線的堅守,當然這也是文學諾獎政治正確的體現。

可是另一方面,諾貝爾文學獎一直希望引導讀者去反思過去,看見過去的諸多不幸,以此來怨憤於社會,反抗在當下。但西方不明白,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最了解這個國家。中國的讀者是世界上最清醒、最現實的讀者,他們往往比作者更加批判,他們清醒地分辨到文學與真實世界的不同。顏色革命在中國社會層面上被證明行不通,文化入侵與軟變革在文化價值觀上也註定是死路一條。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諾貝爾獎就必須走向中國,不帶意識形態偏見地走向中國。


規律當然有,我已經看到不少寫的好的答案了。說說我的理解。

炸藥獎,說來說去還是人瑞典人發的獎,瑞典人說了算。諾貝爾嘴裡的理想主義,由瑞典人負責解釋。所以這東西就是瑞典人的口味。

說來說去,這是瑞典人用來顯示「文明優越性」的東西。我這麼跟你說,瑞典人眼裡,北歐那塊是先進文明,西歐是次先進文明,其他的地方都是野蠻文明。瑞典人自詡為社會主義,把西歐美國看成貪財的資本主義,把其他地方看成野蠻。

所以不同地方的作家,得獎作品的風格就是不一樣。瑞典人自己呢,寫部童話就能拿獎,這叫「高貴的理想主義」(給拉格洛夫的頒獎詞),歐美的「次先進」,就是寫在物質豐富的情況下精神空虛(等待戈多),至於我們這種地方,就只好批判自己的劣根性,從歷史深處挖掘罪狀了,挖的輕了瑞典老爺們還不高興。

瑞典老爺們在頒獎詞里明說了,你們中國人,不僅僅是長得違規,你們生下來就違規了。你們搞共產主義是人吃人,你們搞資本主義也是人吃人。

真善美只有他們的瑞典有,歐美是偽善,我們是純罪惡,這就是文學獎的規律。拉格洛夫筆下的瑞典洋溢著真善美,西歐那邊是吃飽了撐出來的空虛,其他的地方就是從頭到尾人吃人,這是瑞典老爺的愛好,因為顯示了瑞典文明的優越性。

你看看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有這麼一個規律?


技法上的激進派比中庸派要有利。

地域上西方作家比東方作家有利。

如果要使用投胎法來提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概率, 那麼有如下建議:

  1. 選擇男性後, 直接投胎在瑞典. 瑞典是人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最高的國家之二.
  2. 使用英語寫作. 英語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強勢語言. 如果能學會法語, 並把作品也翻譯成法語版, 那麼又可大大提升獲獎機會.
  3. 長篇小說.

以下是本人製作的數據分析:

諾貝爾文學獎數據分析


近十二年諾獎得主,分別頒給了石黑一雄(日裔英國作家)、鮑勃·迪倫(美國詩人)、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作家)、莫迪亞諾(法國作家)、門羅(加拿大作家)、莫言(中國作家)、特蘭斯特羅姆(瑞典詩人)、略薩(秘魯和西班牙雙重國籍作家)、赫塔·米勒(德國作家)、克萊齊奧(法國作家)、萊辛(英國作家)、帕慕克(土耳其作家),只有法國和英國出現了兩位,而且都相隔至少五年以上。1950年以來,諾獎最青睞的國家是英國(誕生過7個得主:羅素、丘吉爾、卡內蒂、威廉·戈爾丁、奈保爾、萊辛、石黑一雄)、法國(誕生過個8個得主:莫里亞克、加繆、聖·瓊·佩斯、薩特、克勞德·西蒙、高行健、克萊齊奧、莫迪亞諾)、美國(誕生過個7個得主:海明威、斯坦貝克、索爾·貝婁、辛格、布羅茨基、托尼·莫里森、鮑勃·迪倫),其他國家比較平均,義大利、西班牙、瑞典是第二梯隊。考慮到英、美、法這三個得獎大戶最近五年已經有人得獎,且諾獎新世紀以來,越來越重視地緣政治平衡(不會頻繁給同一國家、同一洲的作家頒獎),所以那些熱門候選里,來自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得獎幾率很小,中國、加拿大、白俄羅斯也如此,因為它們最近都有人得獎。有趣的是,自從略薩(2010年獲獎)之後,諾獎已經8年沒有把獎頒給南美洲了,而非洲上一次獲獎,還是2003年南非的庫切,至於大洋洲,那基本被諾獎遺忘了。所以,出於地緣政治的平衡策略,這次的兩個獲獎者,可能從南美洲和非洲產生,在南美洲,阿根廷、哥倫比亞是得獎大戶,在非洲,南非、奈及利亞的作家有過獲獎。


現代文學發展到現在。。要有所突破才能拿獎。。就像趙本山的小品。。你不能還賣輪椅。。你得賣擔架。。。

比如新的這個大姐對結構的突破。。莫迪亞諾對敘事時間的突破。。。迪倫對於形式體裁上的突破。。。從這個角度上我押詹姆斯馬龍。。。七殺簡史的語言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我讀的是翻譯版。。。

另一個維度是新鮮視角加上雄厚的敘述。。。比如莫言。。移民文學三傑。。帕慕克。。。這個我就難說了。。。從這個說法看。。。波拉尼奧是真他媽的可惜。。。

當然要是突然又鑽出來個肖洛霍夫就當我沒說。。。


不請自來

諾獎尤其是文學獎的評選其實是沒有標準的

因為文學

是沒有硬性標準的

評委們只能通過討論

來決定

是哪本書,哪位作家得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