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相同品牌類似定位也是如此,排除低端機的影響

MSI Z170A Gaming M5

MSI GT73VR


謝邀。BIOS業內人士來回答。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市場區隔和成本的原因。

實際上市面上有三種BIOS界面。一種如MSI Click BIOS那種界面炫酷,支持滑鼠和一些特效:

一種不支持滑鼠,字元界面,但可調整的項目也很多,甚至MSI也有這種界面:

還有一種BIOS,它幾乎沒有任何設置,界面上就幾項,黑乎乎的十分醜陋,常見於辦公型筆記本電腦甚至臺式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分野呢?這要從BIOS的業態來說起。

業內玩家

BIOS產業有幾種角色:晶元提供商,如Intel、AMD等;硬體提供商,如華碩和MSI等;BIOS提供商(IBV),如AMI、Insyde等;OEM和品牌廠商,如聯想、HP等等。

品牌廠商和主板廠商可以自研BIOS,也可以從IBV那裡購買BIOS和服務。IBV會按照所選項目複雜程度和Feature數目收取費用,也就是說伺服器等複雜項目貴,界面花哨的項目貴。收錢方式既有按照出貨量抽成也有按照項目收費。

原本大多數品牌廠商和主板廠商都極度依賴IBV來提供BIOS,但近年來,由於UEFI的推廣和開源,BIOS門檻逐漸降低,主板廠商也需要尋找自己產品的亮點,不少廠商加大研發力度做出了不少自己獨到的界面花哨的BIOS,收到廣泛好評。

那為什麼品牌廠商有了這個技術能力為啥不全部自己搞呢?因為忙不過來也沒有必要,產品線眾多,每個都搞也忙不過來,買IBV有時候更加方便有效。術業有專攻,IBV對BIOS理解更深,enable和改Bug也更快一些。

多年下來,就變成了面向DIY的高端主板,用花哨的自研BIOS或者IBV的圖形BIOS(更貴),因為DIY要求可玩性多,DIYer更喜歡瞎折騰,弄得啟動不了也知道怎麼恢復。而中低端主板用IBV的字元BIOS,因為便宜。而面向辦公的筆記本和臺式機,小白用戶居多,給的選擇多了怕調整壞了客服電話被打爆,故意弄個很難看的BIOS,就算進去,能調整的也很少,意思就是沒事別來了。

結論

如果我們仔細看題主的圖片,字元界面的BIOS裡面實際上提示了該BIOS的真正來源:

紅圈部分暴露了BIOS提供商的名字:American Megatrends Inc也就是AMI。AMI現在佔據IBV的大頭,MSI這款主板用它也是常見做法。AMI也有花哨界面的BIOS,但較貴。MSI顯然覺得沒有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和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微信公眾號"UEFIBlog",在那裡有最新的文章。同時歡迎大家給本專欄和公眾號投稿!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加入UEFIBlog公眾號

我覺得臺式機bios界面好看是因為主板是單獨售賣的,是品牌競爭導致的。


前面的界面事給玩家用的,實際上作為技術員更喜歡後面的界面


同意 @王璐Niccle 的觀點,對於零售主板而言BIOS界面是個賣點,而大多數筆記本用戶一輩子也不會進一次BIOS。

首先是跟產品功能有關,絕大多數筆記本都沒有超頻能力,即便能超,XTU也夠用了。而對於追求極致的Z系列和X系列主板,超頻功能當然是越豐富越好。從各種雙BIOS到電壓測量點,再到頻率微調按鈕、逐步超頻功能,美觀易用的BIOS界面當然更是錦上添花,這都是筆記本平臺所不具備也不需要具備的。

再比如說,從擴展性方面考慮,許多臺式機主板(LGA115X和AM4)都有6個SATA介面,是不是得提供個熱插拔啥的?對於插滿硬碟的玩家,不搞個圖形化界面硬碟型號都看得人頭暈。另外,臺式機主板有那麼多PCIe插槽,可以插個網卡音效卡之類的,必然也會涉及到PCIe設備的設置。此外還有網路喚醒、電源狀態等功能可以供用戶設置。

不過移動工作站是有這些需求的,它們的BIOS跟這些普通筆記本就不是一個檔次了。

我12年700塊錢買的華碩P8Z77-M,是華碩最低端的Z77主板之一,但它仍提供了USB BIOS Flashback功能,即在不插CPU和內存的情況下通過U盤更新BIOS(這需要主板上的配套硬體支持)。對筆記本來說完全不需要這種功能(畢竟也沒幾個BIOS更新;筆記本買來時都會帶CPU;而且現在移動版CPU全變成BGA的了)。

像IVB平臺,到了今天隨便刷個帶NVMe模塊的BIOS,就能支持NVMe協議的PCIe固態作啟動盤(雖然PCH只支持PCIe 2.0),而筆記本根本就不會有這種應用場景(那年頭的筆記本還沒支持PCIe的M.2介面,Mini PCIe固態也沒有支持NVMe的,又不太可能外接,畢竟x1的帶寬瓶頸擺在那兒)。

值得注意的是,華碩的普通八代低壓U筆記本也用上圖形化BIOS界面了(來自對某不支持PCIe M.2的頑石的觀察)。


首先,就實際工作講,新式炫酷bios界面能做的事,傳統字元bios界面也能做,真正讓人詬病應該是一些閹割功能的bios。

其次以銷售方面考慮,好多筆記本面向客戶個羣體範圍較廣,考慮到會有存在比例不小的小白客戶,採用傳統bios界面甚於閹割部分功能的方法,是減少售後負擔的好方法。同樣子的臺式機主扳bios界面,如果是品牌機也照樣保守,也就是一些diy廠商的板子敢花哨些,畢竟小白客戶比例不大,同時也是個大賣點。

最後就是易用性問題,其實嘛大部分人用bios就是裝個win系統,就這個功能來講,傳統和新式的效率是差不多的。如果是超頻一類的話,其實是可以不用到bios。用軟體也能實現,同時更安全些,比如XTU。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