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總是說黎塞留如何如何偉大而路易十四是怎麼怎麼無能(也不算無能而是平庸吧)敗光了黎塞留的遺產,可在伏爾泰的《路易十四時代》中說到黎塞留使得法國如同他本人在國外受到了敬畏,但是法國的內政還是一塌糊塗(大概是這個意思吧)。一直到了路易十四親政開始才得到了改善,同時在一眾能臣的輔佐下路易十四也使得法國國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頂峰。雖然他同時也有過許多錯誤(但我覺得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選了路易十五這個廢物)但仍不失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吧?


這是明顯的事後諸葛亮。

邏輯大概是,德意志統一了以後,法國在人力物力上不佔優勢,幾次交手都被德國人打得很慘,所以不能讓德意志統一。那麼德意志為啥沒統一呢?是因為法國插手了三十年戰爭,所以法國兩百年的戰略優勢都是黎塞留神機妙算看透歷史的結果。

———這不是胡扯蛋么?

黎塞留才不是1871年後的歷史學家,他為法國制定的外交政策和路易十四完全一致,那就是,打死西班牙。

三十年戰爭由很多小的戰爭組成,但簡單點可以按哈布斯堡的兩個分支而一分兩半,德意志哈布斯堡打一半,為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和政治統一,主要敵人先是瑞典,後是法國(神羅內部的新教諸侯們不太禁打);西班牙哈布斯堡打一半,為的是清算和尼德蘭法蘭西的百年恩仇,主要敵人是法國,然後是聯合省。兩場戰爭有很多交織的地方,腓特烈五世去做波西米亞一冬之王,老家巴拉丁就被西班牙人端了;古二爺戰死後,西班牙第一次大規模參加德意志戰場,把瑞典打得頭破血流;法國四線開戰,蒂雷那直搗慕尼黑把巴伐利亞攆出戰爭。也有毫不相干的地方,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神羅內部各諸侯,尼德蘭,瑞典等國退出戰爭,只有法國和西班牙還在打。克倫威爾的英格蘭也下場湊了個熱鬧,最後簽訂比利牛斯合約戰爭才告結束,此時距離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已經過了十一年了。

西班牙是三十年戰爭前歐洲毫無疑問的第一強國,菲利普二世一國之力,壓聯合省揍奧斯曼打法蘭西逼英格蘭,除了艦隊丟幾次人之外基本沒有哪裡落下風。

雖然法國自從勃艮第遺產被馬克西米利安搶走以後就和哈布斯堡結怨,但德意志一直以來並不是法國主要的干涉對象,法國人最熱衷的地方———和歷代神羅皇帝一樣———是義大利。

路易十一沒搶到勃艮第的遺憾,他兒子查理八世根本就不在意。查理八世把阿圖瓦和弗朗什孔泰轉給德意志的馬克西米利安,把魯西榮還給西班牙的斐迪南,就是為了讓這兩家在他搶那不勒斯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這也可以間接看出法國人眼中各個地盤的重要性。雖然這倆後面沒一個說話算話的。

(查理八世搶那不勒斯還有個考慮,就是可以從南義大利直接去打奧斯曼的君士坦丁堡———所以他可能是EU4玩家穿越過來的)

於是法國和西班牙因為義大利的地盤咬成一團,義大利戰爭打了快七十年。查理八世的那不勒斯旋得旋失,路易十二也是先勝後敗被康布雷同盟反包圍,不得不灰溜溜離開義大利。在這個過程中,法國的主要敵人一直是西班牙,神羅皇帝馬克西米利安雖然多有插手,但因為比較窮而沒什麼大的作為。

馬克西米利安一死,他的兒子查理五世同時繼承了父母雙方的遺產,又選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才使德意志對法國來說有了利用價值———但仍然是間接的,因為法國人的爭奪重心還是義大利,只不過現在換成了北意的米蘭,和法國人打仗的也主要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部分。當弗朗索瓦一世父子在義大利戰場又吃了幾次大敗仗之後,亨利二世就開始聯合神羅內部的新教諸侯給查理五世找麻煩,內部爆破反倒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如果單純是新教諸侯找麻煩也就罷了,對查理五世而言最麻煩的是哈布斯堡家族自己人。他因為要和法國奧斯曼在地中海打仗,所以把德意志事務交給弟弟斐迪南打理。斐迪南對內要安撫宗教改革,對外要直面奧斯曼蘇萊曼大帝的擴張,幾十年兢兢業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指生兒子靠下半身去搶匈牙利),在神羅內部也一向比查理五世更得人心。查理五世因為想把皇位留給親兒子腓力二世,所以和弟弟這一支,奧地利哈布斯堡產生了矛盾。鬧到最後查理五世也沒辦法只得分家,親兒子拿的是西班牙低地義大利,把德意志地區留給了弟弟。

西班牙奧地利分開以後,法國跟德意志事務就更加沒有關係了。瓦盧瓦朝的絕嗣還和宗教改革聯繫在一起,讓法國自己打了幾十年宗教戰爭,打得國家十室九空千里絕煙。在亨利四世結束內戰重建國家之前,法國處於一個連自己事情都搞不好的混亂狀態。新教和天主教的第一個大戰場,就不要想和西班牙爭霸的事情了。

亨利四世千辛萬苦重建了國家,終於重新拉起了對哈布斯堡的包圍網,但在開戰前夕被狂熱的天主教徒刺殺。他是第一個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為重點打擊目標的法國君主。這個特點可能來自於他新教徒領袖的身份,知道該怎麼利用歐洲巨大的宗教力量來推動自己的政治策略。隨著他的遇刺,後面的法國國王都是天主教的忠實信徒,德意志戰略也就此成為一現曇花。

在這之後法國再次陷入主少國疑的混亂階段。一方面法國以天主教立國,而新教徒有自己的軍隊和城市,國中之國不可容忍;一方面天主教領袖西班牙與法國在國家利益上互不相讓難以調和。在這樣一個矛盾的情況下,法國外交政策變來變去混亂不堪,內部各派別各有主見,無法形成統一意志。乃至於德意志開戰時,法國根本不支持造哈布斯堡反的腓特烈五世,坐看神羅皇帝奪回波西米亞。

在奧地利哈布斯堡贏得白山會戰的時候,西班牙哈布斯堡也干涉德意志事務,如前所述,他們端了腓特烈五世的老窩巴列丁奈。另一方面,西班牙強佔了法國在阿爾卑斯山有通行權的山口,試圖在西班牙的米蘭和奧地利的蒂羅爾之間連接哈布斯堡兩大分支,雖然因為各方的斡旋,西班牙把部分佔領地交出去給了教皇國的軍隊,但這仍然是對法國的極大打擊,迫使路易十三不得不啟用之前被他罷黜的黎塞留來解決問題。

黎塞留態度強硬,指明西班牙色厲內荏,不可能在尼德蘭德意志之外再跟法國全面開戰,他一邊聯繫瑞士邦聯獲得地頭蛇支持,一邊花錢煽動當地人起來造佔領軍的反。最後法軍一路前進,教皇軍就是個牌位,掛著賭你不敢打而已,黎塞留真的打了,教皇軍自然不堪一擊,西班牙人也被逐出了佔領區。

黎塞留的上台表明法國政策趨向穩定。在奧地利哈布斯堡取得了波西米亞之後,新教的丹麥下場干涉宗教戰爭,被華倫斯坦打敗。1629年5月,丹麥退出戰爭。與此同時,法國全力進攻新教在法國的最後一個堡壘拉羅歇爾,黎塞留圍海造堤擊敗了英格蘭的干涉,獲得勝利,1628年11月,法王路易十三舉行了入城式。

德意志獲得了短暫的和平,皇帝斐迪南二世開始追討教會財產。同時義大利的曼圖亞爆發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借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名義介入。法國支持另一方,於是1629年3月,路易十三和黎塞留君臣一起率軍殺進義大利,再次逼西班牙人退兵。因為法國國內又出現了叛亂,黎塞留也不敢多待,打完仗就回去平叛了。

1629年夏天,奧地利哈布斯堡騰出手來幫西班牙本家,神羅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圍攻曼圖亞。布雷達的征服者,西班牙名將斯皮諾拉也率軍趕來匯合,哈布斯堡兩家正式在義大利合流。

黎塞留立刻做出反應,1630年春再次親臨義大利打理戰事。但他本人並不擅長指揮,所以一再避免和哈布斯堡軍隊交戰。在對峙和換家中,曼圖亞淪陷,斯皮諾拉去世,西班牙軍隊染上了疫病,路易十三也重兵纏身,於是兩國議和,罷兵回家。

黎塞留髮現自己要對付的不止是西班牙,雖然西班牙已經夠難對付的了。所以他滿歐洲找能幫自己打仗的人物,當然就和古二爺一拍即合。1631年1月,法國和瑞典結盟,黎塞留出錢,古二爺出人,兵發德意志。

同年9月17日,布萊騰菲爾德戰役,字面意義上的打破了哈布斯堡不可戰勝的神話。

古二爺意外身亡後,在西班牙的鼓動下,奧地利殺掉華倫斯坦,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大軍也正式越過阿爾卑斯山,與奧地利的軍隊會師,在內德林根戰役中大破瑞典軍。

所以黎塞留髮現,只要有了西班牙的支撐,奧地利哈布斯堡幾乎就是無敵的存在,不管輸多少次都有翻盤的機會。此時如果法國再不下場,那麼哈布斯堡就真的要贏得這場戰爭了。

1635年5月19日,法國向西班牙宣戰。

歸根結底,所謂黎塞留對德意志的干涉,只是站立在後人的上帝視角,把黎塞留做的輔助工作當成了神機妙算,而他最重要的工作———重建法蘭西,對抗西班牙,則因為西班牙被徹底打垮後徹底衰落,反而不那麼引人注目了。

同理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徹底打垮了西班牙,並使其成為法國最忠實最有效的盟友(除了菲利普五世的暫時想不開),本來就是法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地緣改善之一。而且要不是運氣不好遇上馬爾巴勒和歐根這倆神仙,就算是路易十四這錯漏百出的微操,也未必不能連著西屬尼德蘭一起收了,那才是霸王之業。

所以拿黎塞留來反對路易十四我是無法理解的,路易十四本就是黎塞留意圖的最忠實執行者。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英語世界而言,黎塞留是友人,路易十四是敵人,所以一個有好話另一個沒有。黎塞留的敵人也是英國的敵人,最大的那個當然是英王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則自大同盟戰爭起就跟英國是死對頭,當然沒好話咯。


黎塞留的戰略目標:徒手拆神羅,肢解哈布斯堡。

路易十四的戰略目標:徹底干翻哈堡。

所以,這兩不衝突啊。黎塞留幫助法國拿到了歐洲的霸權,但是怎麼使用和維護霸權也是個問題啊,站在法國角度看,南邊阿爾卑斯山天險隔開法國和義大利,北部,英吉利海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所以,真正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只有東面,那咋辦,只能飲馬萊茵河,徹底干翻哈布斯堡,至於普魯士,小朋友你們先種地吧,這種大人的遊戲暫時不適合你們。而路易十四一輩子無疑就是在完成這件事,而且效果不錯,哈堡丟了西班牙,而且與法國作戰屢次受損,國際國內威望大跌,國內一片二五仔。而對於英國呢?大媽海軍之前剛被荷蘭人胖揍過,而且處於王黨共和黨輪番登台,你說大不列顛會成為世界老大?恐怕大不列顛人自己都不會信。好幾任英王的出逃場所都是法蘭西,而且法蘭西也完美地扮演了一個攪屎棍的角色——收留了被女婿趕出國家的詹姆士二世,而且積極為詹姆士二世謀求復辟,但無奈,詹姆士二世這個國王當的太失敗——居然在國內連個給力點的內應都沒有。對於尼德蘭,尼德蘭有錢又有船,而且就和你是鄰居,並且你們兩之間連個地理阻礙都沒有,擱誰誰能放心啊?

言而總之,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誰也不可能超越歷史的局限性。

最後法國被德意志干翻,背鍋的也該是拿三啊,這主外交過分親英,跟著大媽干翻了俄羅斯,被義大利統一三傑加富爾當槍使——和奧地利打了一仗,然而普魯士一直是大媽的忠心馬仔啊,你這剛剛投充過來地就想爭寵?


謝邀。我本人就是伏爾泰的粉絲,他的《路易十四時代》也是我讀過很多次的一本好書。

關於路易十四,我個人認為他首先可以說是法國歷史上最幸運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年少時期經歷了很多磨難鍛煉的君主,而這些磨難似乎是很多偉大君主都曾經歷過的磨練。比如彼得大帝早年和貴族的對抗,葉卡捷琳娜和丈夫的對抗,拿破崙在軍校里的煎熬和1793年的貧困等等。路易十四一上來就要面對三十年戰爭的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隨後又是投石黨暴力,這些不平凡的事件對他本身和他身邊的人影響都是刻骨銘心的。這也是為什麼路易十四後來無論如何也要讓貴族徹底失去地方控制能力的根本原因,甚至不惜揮金如土讓貴族們享受燈紅酒綠。

我們再說說他的幸運之處,在對外,黎塞留,大孔代,蒂雷納等人掃平了西班牙的外地入侵,撕碎了哈布斯堡的包圍。對內則是重點,法國完成了自從中世紀,經歷過路易九世,查理七世,路易十一,弗朗索瓦一世等多人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到了黎塞留和馬扎然兩任首相,中央集權制度終於發展到了頂峰,之後連首相一併廢除。更難能可貴的是,馬扎然給路易十四推薦了一位真正的天才---財政大臣柯爾貝爾,他在位時期大力發展工商業,並且任用具有實幹精神的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任用官僚,對荷蘭進行商業壓制,讓法國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錢就有兵,他又有一位治軍天才,盧福瓦侯爵,讓法國的陸軍擁有從12.5萬到1689年的44.5萬的激增。這數字比歐陸其他國家總和都多了15萬。然後將軍自然不必說,這個法國從來不缺,大孔代之後有蒂雷納,蒂雷納之後有盧森堡,有沃幫,有維拉爾。這些名將在對外戰爭州節節勝利,壓制了荷蘭和西班牙,解決了法國身邊最強大的兩個敵人。可以說一個君主,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三項,財政,內政,軍事上,路易十四要麼有前人早已完成的成果,要麼總是有天才輔佐,他的身邊有這些幫助,很是幸運。

於~路易十四的內政,題主所提到的伏翁所說的內政糟糕的問題,這個只是伏爾泰作為皇家史官,記錄社會風俗的一些必要文字。眾所周知,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瑕疵,從後人看來總不會是完美的,諸如葉卡捷琳娜大帝的俄羅斯有貴族官員腐敗問題,大英帝國維多利亞黃金時期也有工人悲慘命運做襯托,就連法國今天不還是各種罷工么。所言的糟糕,在任何時代只要記載都會存在,這就涉及到一個時代局限性的問題,那個時代沒有啟蒙思想,沒有人權宣言的時代,民智在一個較低的程度,社會發展也是很有限度,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判。所以就會有很多問題,伏爾泰也不過是記載下來所有遇見的問題而已。

關於法國的內政,我反而認為,路易十四的時代是最值得歌頌的成績。我舉三個例子,第一,法國完成了絕對的國家統一,巴黎具有強大的中央向心力,讓所有法國人民終於不用再有加斯科涅,布列塔尼,普羅旺斯,勃艮第人的想法,而有了法國人只有一個法國的思想。國家變成了一個大省,之下有無數的省份,所有政務都要經手巴黎,對比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貴族商人們各懷鬼胎的英格蘭和荷蘭,地方勢力嚴重影響發展的西班牙,法國的發展最具備效率,國力最為強大。第二,壓制了代表上層離心勢力的高等法院,在路易十四時期,高等法院要臣服與王權之下,這在之前的法國和之後的路易十五都沒做到,路易十五的改革失敗很多也歸結於高等法院的阻撓,這內容很長此文暫且不說。總之路易十四時期上層阻撓勢力對路易十四無法有實質性威脅,結果同理於第一條,發展更有效率。

我重點說一下第三條,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時期的官僚體制才是路易十四最引以為傲的瑰寶。路易十四在國家地方治理上採用的官僚取代了原來領主的自決,這樣領主的土地領主只有所有權和冠名權,而實際操作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官僚多數出身為中產階級,代表就是掌璽大臣皮埃爾-塞吉挨,雜貨商人出身,因為貢獻被授與貴族,一幅名畫就是四個騎士扛著他的轎子,代表貴族勢力的衰落。中產階級一是具有實幹精神,辦事有效率有成果。而是中產階級不會像貴族一樣有錢有兵就想割據,而是一心一意為國家,為王權辦事。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包稅制度,由國王授予的稅官來對領地收稅,再也難以出現抗稅,窩稅的現象。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有腐敗,百姓恨之入骨,也難怪拉瓦錫一個包稅人的身份就能上斷頭台呢。這也是題主所提到的「內政糟糕」的一個表象之一吧 。

中央集權體制下,法國內政留下的遺產一直到今天依舊存在,法國總統,甚至之前的立憲君主都無法在法國完全行使英國議會制的模式。所以波旁王朝和路易十四的政治遺產,是帶領法國走向近代,走向資本主義的一個關鍵。

上呢就是路易十四這個時代的總結,可以說如果以現在的標準 ,那路易十四時代十分不堪也沒錯,畢竟1789年法國也沒今天吃的這麼香喝的那麼辣。然而就伏爾泰把他稱作羅馬時代,中世紀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後的一個時代的代表,毫無疑問是一個標誌性的時代。關於他本人,確實沒有去路易九世的神聖,亨利四世的寬容和人氣,拿破崙的軍功,他天資很平凡,但是卻很刻苦努力,並且能讓 法國君主 這個詞語在他個人身上得到最大的體現,能讓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無不服從他的意志。沒錯,他的能力就是他的意志。可以說他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且另說,但是他的時代,是一個最重要的時代。


輝格史觀要不得,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情,從路易十四來說,他徹底肢解了歐陸最強勢力哈布斯堡王朝,從此西班牙跟奧地利再也沒有重新組合到一起,這也是黎塞留一直在乾的事情。不能因為現在西班牙奧地利兩個弱雞而法國依然是歐陸第一梯隊就覺得當年路易十四隻是毆打了兩個小朋友。

如果真的可以這麼研究歷史的話那我有個非常好玩的想法。土耳其不是一直在認突厥當爹嘛,李世民手底下收集了那麼多阿史那,總有一個有突厥強宣稱的吧。如此,我願意稱他為爺可汗。同理,漢朝不少皇帝也可以叫姥爺天子,畢竟中亞那麼多認游牧當爹的,總有幾個祖宗是漢朝女婿。


如果有一個執政者,在他執政期間,擺平了接手國家時幾乎所有的外部重大威脅,實現了自然疆界,消化了國內少數族裔,那麼應當如何評價?

固然,路易十四存在過度執念眼前威脅和自然疆界,對荷蘭下手太狠,打破海洋制衡,四面出擊效率低下的問題,為之後留下了很大的隱患。然而在這種局面下法國不還是撐過來了嗎?不還是基本上達到當時的戰略目的了嗎?路易十四在這過程中難道是躺著的?

外交大師神一樣的操作固然是最優解,但是終究可遇而不可求。一個國家在實力允許的時候,是要有一些寧為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氣魄和勇氣的。

《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指揮官的職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認識力在他的活動中就越起主導作用,膽量這種感情力量就越被推到次要位置。因此在身居最高職位的人中間,膽量是很少見的,正因為這樣,這些人身上的膽量就更值得稱讚。有卓越智力作指導的膽量是英雄的標誌,這種膽量的表現,不是敢於違反事物的性質和粗暴地違背概然性的規律,而是在決策時對天才(即準確的判斷)迅速而不假思索地作出的較高的決定予以有力的支持。」

無論如何,路易十四固然有一些錯誤,但留下的局面仍然是一個相當好的局面,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操作。

如果說路易十四留下的是個爛攤子,那麼可以認為世界歷史上就沒幾個人留下過好攤子。後來洪水王和蛋糕王沒治好國,主要是他們的事。鍋全甩到太陽王身上,並不公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