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我看水滸傳的相關文章或視頻,看到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時候總有一部分人為大家科普「歷史上的武大郎怎樣怎樣,歷史上的潘金蓮其實是誰」。我就不明白了,大家討論的難道不是小說裏的人物嗎?有必要這麼較真嗎?歷史上叫潘金蓮的多了去了,也不是隻有清河縣纔有武大郎,何必強行「科普」呢?大家討論的都是小說人物,應該沒有人對所謂的歷史上的某某某感興趣吧。

同樣的還有「歷史上的陳世美其實是明明朝模範丈夫」,「歷史上的張飛其實是高富帥」等等,真實性我就不吐槽了(估計他們連三國志都沒看過),就事論事討論下這種「科普」的行為。


關於所謂武大郎原型的問題,曾經受邀寫過一個回答

歷史中真實的武大郎和《水滸傳》裏的武大郎什麼關係??

www.zhihu.com圖標

可以說,所謂的武大郎原型以及其種種遺跡完全是清河縣武氏族人自己一手操辦出來的。而網上流傳的武大郎碑文: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

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實際上也是清河縣文聯主席在1996年撰寫。(驚不驚喜?)


至於題主詢問,為什麼此類知識總是得以廣泛流傳呢?對於系統性的歷史知識的獲取畢竟需要努力的學習纔能夠積累,而所謂的「歷史冷知識」往往短小精悍,而且出人意料,又富有顛覆性,頗具戲劇性,又方便記憶,而且還可以拿做茶前飯後的談資,以顯示自身的博學,所以自然流傳頗多頗廣!而這些只是也被一些人反覆拿出來講述。

實際上在知乎上也有很多類似X朝有哪些冷知識 的相關問題,回答都頗為火爆,其中很多答案良莠不齊,有些屬實,有些完全就是網路段子的再創作,毫無任何價值。

我把這種段子大概歸為一下四類

1、文學反面形象原型追索。這是所有扯淡冷知識中最為泛濫的一種。這些知識通常都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就是XX人是好官/好人/英雄,因為得罪XX人/為官清廉,所以被人暗中中傷,被編寫成小說/戲曲的反面角色,我現在要給他正名。(例子很多,諸如武大郎、陳世美原型之類的)

2、一些所謂的冷知識的確有史料佐證,不過這些用來佐證史料價值頗低,拿出來炫一炫雖然沒什麼壞處,但也令人反感。(比如張飛善畫美人圖的史料出處已經很晚了,把這個史料價值頗低的說法不斷炫耀當寶,的確令人反感)

3、令人覺得有顛覆性的歷史冷知識。

這種冷知識很多,但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扯淡,但因為流傳頗多,反而越傳越真。

比如當年明月在其書中說「西遊記被禁過,金瓶梅沒有被禁」——這條冷知識的確會令人大跌眼鏡,但這完全是在扯淡,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相反的,西遊記從未被禁過,而金瓶梅但是被明代官員禁毀過。

明朝時《西遊記》是禁書嗎??

www.zhihu.com圖標

還有個例子,很多人總拿出來說事的一則朱元璋白話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雖然朱元璋的確有過很多白話聖旨,可這則被營銷號廣泛轉載的所謂朱元璋的白話聖旨則是完全捏造的。沒有任何史料出處。

4、還有種冷知識實際上包含了編造者自身的私貨,比如很多夾帶著民族主義的所謂歷史真相。

例如:最廣為流傳的,關羽地位在明朝低於嶽飛,因為嶽飛抗金,所以滿清入主之後,才將關於扶持為武聖。

事實真相事:關羽地位一直高於嶽飛,明代十分尊崇關羽。

關羽為什麼會成為聖人呢??

www.zhihu.com圖標

例如:明朝官員不稱呼「大人」,因為「大人」多指父母長輩,是及其尊貴的稱呼,稱呼大人是禮崩樂壞的體現,只有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禮崩樂壞,滿人文化落後野蠻,才開始稱呼大人。

事實真相:大人這一稱呼在明代官場十分普遍。在萬曆年間,曾經有位貢生出身的佐貳官員,試圖為佐貳官爭取權益,希望凡是正途出身佐佐貳官。在稱呼上級的時候,不要像那些雜流官員一樣卑微,也可以像科舉出身的官員一樣稱呼上級大人。由此可見大人一稱在官員之間十分普遍。


總之,這些冒牌歷史冷知識與網路上的一些「科學流言」相似——即打著科學的旗號,運用科學的語言,實際上確實徹頭徹尾的謠言。

歷史學雖然不似尖端科學那樣艱深,但也是一門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學科,識圖通過幾個「歷史冷知識」來掌握歷史,自然不現實,反而容易受騙。果真對歷史感興趣,歷史冷知識還是少看為好。


我他媽也想知道啊!!!

何況這個所謂正史潘金蓮,根本就是假的啊!!明朝《清河縣誌》裏就不曾有哪個縣官是姓武的,閨節部只有一個姓潘的姑娘丈夫還姓謝;清河縣的所謂武植墓也是1996年立的,誰知道是哪個野鬼的墳;明朝的進士榜是可考的,就沒有過武植這個人。完全就他媽是個為了旅遊業強行造假的故事。

而且水滸傳裏也沒提過武植這個人名啊?這個名字是金瓶梅里的,難道笑笑生為了給施耐庵寫個同人強行考察到了角色原型嗎?不應當吧??

最搞笑的是零幾年的時候他們還說是施耐庵被潘氏女奚落因此寫書報復,後來施家有後人道了個歉,他們立馬就把故事改成是別人造謠報復,施耐庵只是取材寫書。厲害厲害,原來正史還是可以根據角色後代的行為任意修改的呀。你們的正史很他媽強。那個所謂的施家後人也是腦子有毛病,就這麼一個沒有文獻依據時間線也不合理的假歷史,你寫的什麼狗屁不通的詩給自家祖宗攬鍋,景區給了不少錢就數典忘祖了。

還有金蓮啊大郎啊這樣的名字,在宋元時期普遍得跟秀蘭翠珍玉芳自強偉業建國一樣,就算真重了名能怎樣??我寫的大郎金蓮和你說的那個大郎金蓮有鳥關係???

當年他們還一口咬定說武植是永樂年間的進士,被人查了永樂年間的進士表說沒有這個人,慌得他們立即改成年代不可考。……年代不可考有什麼用,反正施耐庵洪武三年就死了,洪武前三年的進士裏也沒有什武植或是武大郎。

而且武大郎潘金蓮這回事本身是有元雜劇底本的呀!《武松雙獻頭》啊!追本溯源這謠也不是施耐庵傳的啊!

何況根本就他媽是個不存在的謠。造別人謠的人說別人造謠。妙到家了。

就這麼一漏洞百出的故事為什麼這麼多人信。就憑著當年網路查詢系統不發達,清河縣旅遊部買了兩個百度詞條,大家看了也就信了,能有幾個人真去把縣誌和進士榜翻一遍。再加上「賢妻良母被冤為淫婦」這麼勁爆的話題,羣眾馬上就義憤填膺了,也不會有幾個人去考證真假。

於是1996年的假話就被他們說了這麼二十多年,說得言之鑿鑿的,好像自己是什麼正史小警察似的。

沒意思真的沒意思。水滸就是本小說。

編正史的旅遊區要是再編一個金釧兒的原型,給曹雪芹潑潑髒水,說金釧兒是曹雪芹年少不懂事時強x而跳井的丫鬟,再讓喫瓜羣眾義憤填膺一回,再配合營銷號幾句「珍珠魚眼論」呀,「杏樹成陰子滿枝」呀,你信不信紅樓夢的地位也能瞬間暴跌。

反正喫瓜羣眾看不懂文字,看不懂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也看不懂時人苦把功名戀只怕功名不到頭,他們只知道誒呀這個作者怎麼能寫這種東西是不是心理變態是不是性別偏見他一定是被女人傷害過哇。

不要試圖跟不讀書的大多數爭辯。

包括陳世美那個我也懵到家了,就算真是倆書生嫉妒得了狀元的陳同學,他們名字都給人改了啊??涉嫌攻擊了嗎??怎麼就遺臭萬年了???這個陳世美跟那個陳狀元就不是一個人啊???喫瓜羣眾是在對空氣輸出嗎????

就這,還被許多給文盲學生看的那種歷史書(就那種一二百頁厚的白話文寫的《中國古代醜史》《民間野史大全》之類的)收錄了。……好不了了。真的好不了了。


跟聊三國演義必說三國志的主一個德行

好不容易學會點知識,還不得趕緊用

還得快點說,要不就忘了


接到題主的邀請,我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做回答。否則,恐怕會因為言辭過激而缺乏理性,從而,影響作答。

關於題主在題目及說明中所講到的,歷史上的潘金蓮、武大郎,據清河縣方面考證,應當確有其人。但是,若把這件事情與《水滸傳》扯到一起,不僅十分荒誕滑稽,也涉嫌蹭名著、挨光古人之嫌。本回答就以歷史上的「武大郎」、潘金蓮與《水滸傳》中的藝術形象做個對比,解答題主的提問。

武大郎=武植?

《水滸傳》十分清楚的寫道,武松是清河縣人,這個「清河縣」並非現實中的河北境內的清河縣,而是東平府陽谷縣鄰郡的一個地方。然而,無論從歷史沿革,還是地理位置來看,東平府鄰郡肯定沒有清河縣,也就是說,此「清河縣」非彼清河縣。

綠野老道從《水滸傳》背後隱藏的故事分析,施耐庵在書中反覆強調清河縣在東平府之鄰,是提醒讀者,這個地名原本就是虛構,是有所寓意的。這個地名的寓意,其實與武松景陽岡打虎有關,是為了以景陽岡隱含打虎的真正意圖。這一點,綠野老道曾經寫過一些文章,此處不再贅述。而打虎之後,便照應了「天下太平無事日」這個開篇主題,說的是「海晏河清」的意思。

無論清河縣是何寓意,都不妨礙施耐庵所寫的清河縣不是現實中的清河縣,即便是施耐庵地理位置出現了錯誤,《水滸傳》的「清河縣」都是在山東境內。而1946年發掘的武植古墓,則是在河北境內的清河縣。地理位置上有巨大差距,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地方。因而,「歷史上的潘金蓮、武大郎」便與《水滸傳》中的人物扯不到一起。

《水滸傳》中,武松的哥哥叫武大郎,並沒有「武植」這個大號。說武大郎便是武植,武植便是武大郎,有攀扯附會名著,擴大「武植古墓」影響之嫌。

把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與武植劃等號,其中還有一條原因,就是潘金蓮這個名字偶然巧合了。據清河縣的武植古墓所考證出的武植生平,說是武植娶了清河縣黃金村潘氏為妻,究竟這個潘氏叫什麼名字,其實也無確切記載,武植墓誌也只是提到「公之夫人潘氏」。潘氏成了潘金蓮,也有附會之嫌。

據說,此潘金蓮乃名門淑媛,識文斷字,在武植年輕貧寒時,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嫁給了武植。後來,武植中了進士,到陽谷縣任職。這樣,便與《水滸傳》扯到了一起。既然武大郎與武植被附會成同一個人,潘氏自然就是潘金蓮了。

我不否認清河縣關於武植與潘氏夫人這件事,但是,若把這件事與《水滸傳》扯到一起,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一段「荒唐」的掌故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確實是蒙冤而死,但是,武松殺嫂,鬥殺西門慶,縣衙颳了王婆,冤屈早就得伸。據說,清河縣的武植則沒有武大郎那麼幸運,被一個叫黃堂的人抹黑,然後遭施耐庵無端污垢,寫進《水滸傳》而蒙冤至今。這其中,還有一個看似很有點意思的故事。

據說,黃堂與武植乃少年同窗,武植高中而黃堂落榜。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黃堂落榜後,家中又遭大火。無奈之下,黃堂不得不來到陽谷縣,向武知縣求援。武植是一個勤於政務的清官,無暇接待黃堂。半月之後,黃堂以為武植做官不認人,一氣之下離開了陽谷縣。

忿忿不平的黃堂於路之上難以消氣,便四處留下辱罵武植的話,醜化武植的形象。據說,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為施耐庵寫《水滸傳》塑造武大郎形象提供了素材:「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

黃堂回到家中,卻發現武植早就派人把他家燒毀的房屋修葺一新。想起自己對武植的誤解,在路上留下的污言穢語,黃堂十分懊悔——所以,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就叫「荒唐」。

幹了這等「黃堂」之事,「荒唐」很後悔。但後悔卻來不及了,一個名叫施耐庵的人不知何故,穿越到黃堂走過的路上,看到了後輩留下的荒唐之語。於是,施耐庵靈機一動,《水滸傳》中就有了武大郎、潘金蓮這兩個藝術形象。

黃堂真的是荒唐,類似這樣的故事不知被說書人說過多少遍了。最為世人所熟知的類似於這等「荒唐」掌故的,便是陳世美被黑。陳世美據說也有原型,講的是清代的陳熟美,此人剛直不阿,拒絕了同窗好友仇夢麟、胡夢蝶(都是荒唐的夢)的求官。這兩人求官遭到拒絕,心生怨恨,歸途中看戲,便篡改了《琵琶記》(一說是《秦香蓮抱琵琶》)中的情節,把主人公換成了陳熟美。這齣戲後來演繹成著名的《鍘美案》,主人公也由陳熟美變為陳世美,北宋的人便穿越到清代被黑掉。

陳世美是北宋的,《秦香蓮抱琵琶》演的是清朝故事,偏偏就被扯到了一臺戲中。同樣,黃堂黑武植與施耐庵寫《水滸傳》,原本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

施耐庵穿越見黃堂

武植墓誌清楚的寫著,此人是清河縣人氏,生於明永樂年間。即便是武植年少得志,中進士到陽谷縣做官,最早也要到永樂晚期了。而黃堂見武植,於路之上污衊武植,恐怕不會早於永樂二十年(公元1424年)吧。那麼,施耐庵能不能活到這個時候呢?

綠野老道認為,施耐庵不是施彥端,《水滸傳》的作者大約卒於公元1406-1418年之間。因而,施耐庵無法見到黃堂污衊武植的留言。而且,施耐庵在世時,武植恐怕還在清河縣苦讀,遠在錢塘或者南京的施耐庵怎麼會知道甚至關注一個貧寒書生?

即便是施耐庵有可能活得更久一點,與陽谷縣令有時空上的交集,也來不及按照「荒唐」的掌故,臨時改寫武松的故事。

現在所講的「施耐庵」,已經被施彥端所取代,此人據說死於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假如以此說推斷,黃堂污衊武植的時候,「施耐庵」已經死去五十多年了。難道,「施耐庵」穿越時空,看見了黃堂留在路上的「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從而塑造了「三寸釘,谷樹皮」的武大郎?

施耐庵是何處人氏,有幾種說法,存在很大的爭議。但無論如何爭議,都是圍繞浙江、江蘇這塊區域,施耐庵要麼是浙江錢塘人,要麼是江蘇興化人。而現在所說的歷史上的潘金蓮、武大郎是河北清河人,到陽谷縣做官,也是生活在山東境內。黃堂是由陽谷縣返回清河縣途中污衊武植的,即便是施耐庵當時還活著,正在寫《水滸傳》,他又是如何看到黃堂留下的黑武植的那些污言穢語的?

施耐庵究竟是誰,與歷史上的潘金蓮、武植都沒有任何關係,他不可能受「荒唐」傳聞的影響,無端污衊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甚至,武植、潘金蓮是何許人也,施耐庵恐怕壓根就不關心,也不知有此人。

何況,武植墓誌清楚的寫著,此人是中年時中的進士,然後做了官。這樣,施耐庵就更不可能「認識」武大郎了。

武植墓誌對他的生卒年語焉不詳,是諱莫如深,還是與《水滸傳》時間上不對榫且存在很大的時差呢?

一段更荒唐的奇聞

武植古墓被發掘半個世紀後,一篇武植墓誌也誕生。這篇墓誌言之鑿鑿,說武植「名節無端詆毀」,指的就是「施耐庵」《水滸傳》武大郎、潘金蓮這件事。

武植墓誌為武植鳴冤正名,此舉得到了「施耐庵」後人的積極響應。據說,施家後人為此特地寫詩,向武家、潘家後人賠禮道歉。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

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賬施姓還。

除了寫詩道歉,據說施家後人還為武植、潘金蓮塑像,由「三寸釘,谷樹皮」改為郎才女貌。

讀到這樣的傳聞,綠野老道寧願相信這就是個搞笑的傳聞,不能當真。為何?施家後人已經承認,「施耐庵」就是施彥端。因而,非常清楚,也非常認可施彥端早在洪武三年就去世了,《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潘金蓮怎麼可能是歷史上的武植與潘氏呢?假如寫詩給武、潘後人道歉,豈不是要否決卒於洪武三年的施彥端就是《水滸傳》的作者嗎?

而且,假如施耐庵就是施彥端。那麼,作為《水滸傳》的忠實讀者,綠野老道鄭重的告訴施公後人,《水滸傳》絕對不是憑空「杜撰」的。而且,也絕沒有讓武潘蒙冤,道歉涉嫌作秀,大可不必畫蛇添足。

當然,我不信施家後人能幹出這等荒唐的事情來,假如是為了相互印證,坐實施彥端寫了《水滸傳》,以這等造假手段,實在是不可取,而且會適得其反。施家後人從維護、尊重《水滸傳》的作者出發,總不至於為了坐實施彥端而出此下策吧。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段奇聞,便有了為《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潘金蓮平反的事。然而,這樣的奇聞別說綠野老道不信,很多讀者都不買賬。所以,把武植與「武大郎」扯到一起,只不過是一時之議,現在,似乎已沒有多少人提及了。


風傳的明朝武大郎原型的碑文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

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說的很清楚,是一個舉進士的人,然後我們看看施耐庵的卒年,1371年。

也就是說施耐庵洪武四年就死了,他死的那一年,明王朝才首開科舉考試,並且無一北方人中舉。(北方受戰亂影響,很多人無法去參加。)

也就是說,這個所謂武大郎原型,是在施耐庵這個人都不在了的時候,才因為舉進士當官的,哪裡有原型還生在後面的道理,施大爺除非會穿越。

那麼就算是武大郎原型是元朝進士,那也是不對的。

《雙獻頭武松大報仇》是誕生於元朝初年的一部戲曲,這裡邊已經有了類似的劇情,武大郎只不過就是個早就設計好的工具人,施耐庵接著使用罷了,內容寫得完整一些。

而且武松的人物設計,是施耐庵根據自己在張士誠手下當幕僚時,(明白為什麼他和弟子羅貫中,計謀都寫得好是為什麼了吧)認識的一位好友為原型設計,把相關內容加在之前的戲曲上,就弄成了《水滸傳》裏的樣子,至於武大郎這個角色,施大爺應該沒有興趣去專門研究。

卞元亨(1328~1419),鹽城縣東溟(今江蘇鹽城市便倉鎮)人。元末張士誠部將領。幼讀史書,成年時好文學,善吟詩,嘗試劍,膂力過人,能舉千斤。元時,伍佑場草地有虎,卞元亨徒手獨往,以腳蹴虎頜,使虎立斃。

因詩句觸怒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發配卞元亨到遼東(今山海關北)充軍。卞慨然就道,臨行時仍飲酒吟詩,泰然自若。永樂元年(1403年),被赦返回,活到永樂十七年去世,享年91歲。(有沒有武松那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